朱子涵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如何看待媒體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報道
朱子涵
(南昌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校園暴力”事件,因涉事未成年人身份的特殊性、暴力的敏感性和教育議題的社會性,幾乎逢報必“熱”。發揮環境監測功能的媒體在應對校園暴力時,需為其提供報道以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校園暴力;特殊性;負面影響;規避
“校園暴力”亦稱“校園欺凌”,一般泛指發生在青少年之間,與學校的教學活動有直接關系的暴力行為,既包含了發生在校園內的暴力事件,也包括了發生在校園外但與學校有著直接關系的暴力行為。[1]“安徽小學生被副班長逼吃屎尿”、“廣東海豐女中學生遭脫衣毆打拍攝”、“北京三男子毆打少年自拍上傳”……這些新聞,都曾引起公眾關注。校園暴力事件有不同于其他暴力事件的獨特之處,這也決定了媒體在報道中面對諸多考驗。
(一)涉事者身份的特殊性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無論是暴力行為的施行者、旁觀者還是受害者,大多是需要保護的未成年人。這要求媒體在報道過程中要把握報道尺度,對當事人身份予以保護,如隱匿孩子及家長的真實姓名,不拍攝照片等,[2]選擇合適的報道方式,注意措辭。
(二)暴力細節的敏感性
圖片、視頻和當事人的基本信息,是校園暴力事件的關鍵要素,是提高新聞說服力的強效武器和報道證據,是使事件成為熱門話題的催化劑。但是,暴力細節的還原與再現,具有敏感性,大肆宣傳無異于一種“軟暴力”。11月12日,一段《溫州女生遭遇校園暴力》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一個身著校服的女生遭多人掌摑飛踹,30秒內,施暴者連扇40個耳光,大眾對視頻中參與者的身份及施暴細節一覽無余。
(三)事件傳播的隱秘性
首先,媒體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不是偶發的,而是長期隱秘進行的,借助偶然機會才進入公眾視野。其次,于校方和教育部門而言,校園暴力事件是“極不光彩”的,對該類事件的報道考慮更多的是由此引發的負面效應,這也決定了有關單位“能瞞就瞞”、“低調了事”的處事風格。7月6日,有媒體披露了一則《云南3名7歲男童侵犯23名同學》的新聞,當地在通報中把事件定義為“體檢游戲”,而所謂體檢,是用手指或木棍侵犯同學的私處,帶有明顯的欺凌性質。校園暴力事件前期傳播的隱秘性,加大了媒體客觀報道的難度。
結合2015年的校園欺凌事件,通過大眾傳媒構建的信息環境,本文對媒介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凸顯的新特征進行歸納,并分析其負面影響。
(一)女性暴力事件增多,隱私泄露更為敏感
《法制日報》對2015年1~5月的校園暴力事件的統計表明,女生暴力占比32.5%,且多表現為脅迫性、侮辱性等對被害者心理產生嚴重影響的行為。[3]@新浪校園對2015校園暴力事件進行盤點,截至2015年12月5日,在網絡媒體曝光的引起熱議的校園暴力事件共98起,其中最受網民關注的前八起均由女生所為。[4]初中成為校園暴力的重災區,占事件總數的7成,其次是小學。9月,一段題為《余姚一高職女遭多名女生凌辱》的視頻流出,網民在憤怒中瘋狂轉載;6月,《四川樂至初中女生遭扒光羞辱》的新聞圖片流出,涉事者未打馬賽克;4月,《漳州初中女生被扒光上衣群毆》新聞爆出,盡管當事人無敏感信息流出,但竟有網絡媒體無中生有,以《薌城區北斗中學女生上衣被扒光視頻完整版》為標題博噱頭。
(二)施暴手段殘忍化,激發模仿效應
模仿效應是指因新聞報道中描述的事件而導致的一連串的類似事件,[4]媒體在事件報道中對暴力過程的逼真描述,使一些人深受啟發,進而產生模仿的行為。校園暴力事件的參與者拍攝圖片視頻的動機,絕大部分是出于“炫耀”的心理,“花樣百出”的施暴手段,扎堆上傳的校園暴力視頻,是否是受到媒體“示范效應”的鼓動?讀圖時代,受眾習慣被具有沖擊力的畫面吸引,碎片化信息充盈了現代人的認知,又培養了受眾淺思考的思維模式,如何實現報道的初衷,履行媒體監督和教育功能,避免報道淪為影響未成年人思想與行為的“暴力教材”?這就需要報道在新聞主干真實的基礎上,淡化暴力細節,著力“解說”新聞。
(三)事件傳播網絡化,網民對施暴細節的圍觀,更易滋生網絡暴力
近來曝光的校園欺凌事件幾乎都附有施暴的視頻或圖片,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快速傳播。6月21日,《江西多名初中生圍毆女生》的視頻未經馬賽克處理直接流出,打人者迅速遭到網友人肉,“白衣32號文雯”成為新浪實時搜索熱詞;6月22日,《四川樂至初中女生遭扒光羞辱》一圖流出,網民集體討伐施暴者,造成5名與事件無關的女生遭到網友的謾罵,自23日起,遭網友冤枉的小冉每隔幾分鐘,就會在自己的社交賬號里收到辱罵信息。[5]很多未成年人因為校園欺凌事件的曝光成為網絡新聞人物,甚至建有專門的百度詞條,附有詳細的個人信息,如2009年“熊姐打人事件”的主角“熊佳慶”。
(一)深度挖掘,不囿于結果式的新聞報道
深度挖掘,從縱向維度看,不是暴力細節的放大和過程的煽情化敘事,而是構建有啟迪意義的視角和議題;從橫向維度看,不是囿于結果式的新聞報道,炒作個案,而是以全方位的報道形式挖掘事件的深層社會原因,為建設安全校園助力。媒體呼吁社會關注“校園暴力”的途徑,不能靠博眼球的標題黨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媒體是說故事的人,更是講道理的人,不要讓“校園暴力事件”淪為19世紀爭奪讀者的“黃色新聞”。
(二)引導輿論,不觸發網絡暴力,不誘發模仿效應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網絡時代,渾水摸魚的人多了,但媒體必須站在清水之中,彰顯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新聞評論不是陪大眾“嘮嗑”,而是引導輿論。報道校園暴力事件應更加多維化、科學化、專業化、人性化。媒體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報道不在多,而在精,報道過度會引起受眾的誤解,甚至為模仿行為創造可能性。
(三)彰顯人文關懷,承擔社會責任
我們身處眼球經濟時代,媒體在滿足受眾普遍趣味,爭奪受眾注意力資源之時,要肩負社會責任,彰顯人文關懷。考慮到社會后果和心理因素,媒體應盡量少配發具有沖擊力的暴力視頻與圖片,必要時以漫畫代替如何讓報道有理有節,實現新聞的教育作用;如何適度引導受眾對校園事件的警醒與關注,同時規避問題少年的模仿行為;如何提高報道質量彰顯媒體的人文關懷,脫離對事件本身的獵奇和對細節的窮追猛打;如何實現校園暴力事件的報道初衷,這些問題,值得每一個媒體人深思。
敘事;盡量少發表針對涉事個體的攻擊性評論,維護未成年人隱私;盡量避免“就事論事”的俗套,多一點富有深度和建設性的報道。
[1]張璐,蔣善,王衛紅.中學校園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下),總第129期,2009:17-19.
[2]許諾.《南方周末》校園暴力事件報道研究(2000-2009)[D].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3]校園欺凌事件頻發 大量個案被內部消化[EB/OL].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7-13/7400519. shtml . 2015-12-19.
[4]邵馨穎.論媒體報道對模仿效應的規避[J].湖南第一師范大學學報,2012(4).
[5]四川女孩被扒衣拍照 5名無辜女孩被人肉辱罵[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6/25/c_127 948575.htm . 2015-12-18.
G206
A
1674-8883(2015)24-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