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帆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新聞聯播》中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表達
——以《兩會大數據》《數字兩會》為例
周碧帆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5)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在新聞界以數據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方式已被快速應用到國際主流媒體。電視媒體如何克服自己在數據搜集和用戶體驗等方面的短板,在大數據時代媒體變革中激流勇進,是它面臨的最新課題。央視2014年《兩會大數據》和2015年《數字兩會》選擇了更多貼近民生的數據新聞,運用了更新潮的表達方式,采用了更加可視化的新聞敘事的形式,虛擬演播室技術的表達空間,以及主持人參與的人性化表達方式,為電視媒體數據新聞表達開創了一個正統而嶄新的模式。
《新聞聯播》; 《兩會大數據》; 《數字兩會》;數據新聞;可視化表達
2015年,中央電視臺兩會期間《新聞聯播》欄目再次推出數據新聞系列報道——“數字兩會”。在這個新板塊中,數據新聞的闡釋方式以及主持人和虛擬場景的互動表達讓觀眾眼前一亮。從2014年兩會到2015年兩會,跨度一年的兩組系列報道,可以為受眾提供一個觀察《新聞聯播》大數據新聞報道時間的歷時性視角。本文試圖通過《新聞聯播》2014年“兩會大數據”和2015年“數字兩會”系列報道的分析,來觀察《新聞聯播》大數據新聞的創新表達方面的特征或短板,以期對我國電視媒體的大據新聞報道實踐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是指不用隨機分析法這樣的捷徑,而采用所有數據的方法。大數據開啟了依次重大的時代轉型。關于數據新聞如何界定,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目前學界也沒有一個確切和權威的定義。由歐洲新聞學中心(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和開放知識基金會(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共同主持開發的《數據新聞手冊》(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將數據新聞定義簡單精辟地闡述為“用數據報道新聞”,并認為其為記者講傳統的新聞嗅覺與運用規模龐大的數據信息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創造了可能。
一些學者將大數據時代興起的新的新聞生產方式稱為大數據新聞,另有一部分學者將其稱之為數據新聞。厘清這兩個概念是我們研究大數據新聞的基礎。大數據新聞是基于大數據分析思維的新聞報道,是數據驅動新聞更高一級的形態,代表了未來新聞發展的一種趨勢。目前的大數據新聞更多是停留在實驗性階段,預計在2020年以后或者更晚一些時間,大數據新聞的規?;a會逐步到來。從這個語境來看,當下學界所指的大數據新聞和數據新聞其實是同義反復。當提及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新聞時,約定俗成地將它賦予了大數據新聞的含義。
“兩會大數據”是央視綜合頻道《新聞聯播》欄目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3月3日至13日)攜手百度、億贊普和騰訊微博合作打造的數據新聞版塊,共播出6期。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3月1日至14日),央視綜合頻道《新聞聯播》欄目再度推出數據新聞系列報道“數字兩會”,總計8期?!皟蓵髷祿薄ⅰ皵底謨蓵蓖ㄟ^對大數據的收集、挖掘、分析與可視化呈現給觀眾帶來了收看兩會的全新視角與體驗。
(一)報道選題新鮮多元
《兩會大數據》是從繁蕪而海量的數據中找到對公眾有益、有趣、有價值的內容,當然,有價值的數據主要有兩類:一是最鮮活的數據。二是與自己生活最貼近的數據。
具體到新鮮原則,也就是選題的時效。央視選擇“兩會”期間推出大數據報道,這樣的時間點選擇比較契合觀眾的收視時間,大數據資源相對豐富易于整合。更重要的是,央視采取直播形式進行報道,許多數據都是實時更新的。這說明了大數據報道在滿足鮮活這一標準時,是緊跟社會公眾的生活和視線的。
具體到貼近原則,也就是大數據報道的選題問題。受眾認可的新聞,一般都與自身的心理距離、現實利益相關。《兩會大數據》系列中報道集中于時政外交,社會民生兩方面,內容題材廣泛,涉及了經濟商業、法制、文化等多元化內容。例如,歐陽夏丹的開場白“民有所呼,會有所應”反映出的報道的定位,所選擇的報道角度仍是民眾最關心的事件,涉及“反腐”、“教育”、“工資待遇”、“文化”等方面。這些有針對性的報道角度,關系到受眾的切身利益,具有較高新聞價值,也有利于“兩會”的落地化宣傳。
(二)播報用語接地氣
一是采用“說新聞”形式?!缎侣劼摬ァ分小秲蓵髷祿返牟笞畲蟮奶攸c是主持人采用平等語態。語態,即說話的態度、方式。語態的不同也表達著傳者和受者之間關系的不同。相較于《新聞聯播》中的嚴肅表達,主持人采取了說新聞的方式,加入了很多口語化的元素,非常具有生活氣息。例如,在2015年3月2日《兩會大數據》節目《國家忙碌一年,百姓怎么看》中,歐陽夏丹開場這樣說道:“要說這一年來,政府的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樣?我想在老百姓的心里啊,自然都會有一桿秤,稱稱斤兩,掂掂分量。”這種樸實的“說新聞”方式,讓觀眾沒有距離感。歐陽夏丹年輕的笑容配合“家常話語”,讓人倍感親切,一改她往日主持《新聞聯播》時的莊重嚴肅。
二是化抽象為具體。在大數據新聞中,新聞主體是各類數據。如果收看節目的觀眾對數字不敏感,那么節目就難以為受眾所接受。很多抽象的數據內容需要主持人的靈活加工,使用口語表達,讓客觀數據變得具體化、細節化。2014年3月4日《搜尋最熱話題 百姓心中的難與易》談到不同人群關注收入體制改革的問題時,屏幕上顯示,54%的高收入人群關注“房產稅”,67%的低收入人群關注“收入保障”。歐陽夏丹在播報時就做了一定處理:“關心收入體制改革的主要為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者,在高的這部分里頭啊,超過一半的人,他們最關心的是房產稅;而低的這部分里頭呢,大多數的人最關心的是收入保障的話題?!边@樣的處理更接近我們的日常用語,有助于三是使用網絡熱詞。詞匯是語言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其變化和發展直接反映了社會文化的變遷。新聞播報大膽啟用網絡熱詞,在一定程度上為板結化的話語模式和用詞習慣注入了新的血液。例如,在2015年3月11日《繪制法治中國新藍圖》中談到:“一年修改十部法律,新制定兩部法律,還別說,全國人大還真是蠻拼的?!薄靶U拼的”這一詞語在網絡上使用非常頻繁,央視順應“新潮”將其融入新聞播報,在此處自然貼切,同時帶著一絲幽默。網絡熱詞的使用為官方話語體系吹起一股清新鮮活之風,當然最重要的是,吸引了年輕受眾的目光,展現與時俱進的姿態,這也是時勢使然。
受眾理解。
(三)大數據的可視化表達
數據新聞改變了傳統新聞中以現場畫面為主要載體的表達方式,可視化圖表是大數據新聞的最大特征。目前,大數據可視化的方式達9種:交互動態圖、餅狀圖、三維動畫、虛擬人物、柱狀圖、坐標圖、地圖、簡單圖示、虛擬場景。這些視覺元素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報道的形式,讓信息去枯燥化,達到條理化、清晰化、形象化,進而充滿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可視化中“現實與虛擬的互動”。主持人歐陽夏丹在虛擬演播室中,與數據的互動是節目的新穎之處。動畫和虛擬人物在虛擬演播室中的應用,使一項項政策綱領不再顯得枯燥無味,似乎變成了主持人和觀眾之間“聊家?!薄J鼙姼惺艿焦澞扛佑H切,更加“接地氣”。在2014年3月3日《亞洲國家更關注中國“兩會”》中,歐陽夏丹談到秘魯關注中國“兩會”的原因是想銷售牛油果,正說著,她將手伸向屏幕的牛油果圖片中,“拿”出一顆真實的牛油果放在手里玩了兩下。
同樣的,在2015年3月2日《國家忙碌一年 百姓怎么看》中談到“反腐倡廉”話題時,“除了老虎之外,還有蒼蠅啊。”主持人揮手拍了身邊的三只蒼蠅,蒼蠅也應動作而落。主持人邊拍蒼蠅邊繼續講“所以呢!拍蒼蠅也絕不能含糊。”虛擬空間以及數據可視化技術使得枯燥乏味的政策解讀變得生動活潑。
(四)新聞鏡頭運動調度
最后,提一點新聞鏡頭運動調度。在演播室中進行三維動畫現場播報,鏡頭不斷在近景、中景、全景之間來回切換,增加新聞的活潑感。同時,運動鏡頭增多,從主持人的近景畫面推拉至講解全景,流暢自然地從主持人過渡到3D圖景。這樣多的運動鏡頭以及景別切換,在以往的電視新聞中是不多的。
《新聞聯播》“兩會大數據”和“數字兩會”板塊為電視媒體數據新聞表達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模式。虛擬演播室電視節目制作技術的使用也許并非唯一方式,如何提升入局新聞的易讀性和趣味性還要繼續探索,但可以堅信的是,在表達方式上的創新是保證電視媒體在大數據時代中嶄露頭角的正確方向,這在傳媒領域,對眾多電視臺的節目制作都是有借鑒意義的。
[1]歐洲新聞中心,開放知識基金會.數據新聞學手冊(電子版)[DB/OL] . 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1.0/en/.
[2]喻國明.從精確新聞到大數據新聞——關于大數據新聞的前世今生從精確新聞到大數據新聞[J].青年記者(下),2014(12):44.
[3]柳竹.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客觀性[J].新聞研究導刊,2015(10):270.
G210
A
1674-8883(2015)24-0110-01
周碧帆(1991—),男,湖北武漢人,新聞與傳播學碩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