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華
(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淺談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立體化傳播能力
張子華
(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對于電視媒體來說,一名好的出鏡記者將會成為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強有力的“舵手”。出鏡記者應該充分調動自己的立體化傳播能力,以自己主觀上的多種感官感受,結合新聞中客觀事實的多重細節,將生動全面且真實的報道帶給受眾,這也是觀眾對于信息質量的需求日益提高的現實條件下,出鏡記者所必須掌握的新要求。
突發事件;出鏡記者;新聞傳播
近年來,各類突發事件,諸如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各類公共事件等,成為了一場對媒體的全方位報道素質和能力的重大考驗,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表現甚至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該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而隨著公眾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受眾對于新聞的獲取也由最早的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獲取,激起了公眾對于各類新聞關注的欲望。時效性是新聞價值中最基本的前提,是新聞的“生命”。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為了體現時效性原則,采用出鏡記者直播連線報道成為突發事件中極為重要的形式。由于在我國,電視記者出鏡報道的歷史不算久遠,早先的出鏡報道記者基本上都是由播音員兼任,較為標準的普通話和良好的外形條件使其具備早期出鏡記者的主要優勢。如今隨著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直播連線報道帶來的第一手鮮活資訊成為公眾最熱切關注的焦點,僅僅有標準的普通話和良好的外形條件已遠不能滿足當下的職業需求。
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取決于自我解放的程度和意義。一個好的出鏡記者必然要對自己的角色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在突發事件當中,出鏡記者是新聞事件的一個“傳聲筒”,更是引領受眾在新聞事件中的一雙“眼睛”。這也就需要記者不僅要為受眾還原清晰的新聞事件,更要發揮自身主觀感受,將洞察到的種種細節表現出來。所謂“立體化傳播能力”正是指這種將自己主觀感知和現場客觀事實的深入挖掘全面展示給受眾的能力,其有利于將新聞報道更為立體、多角度、全方面地展示給受眾,提高傳播效果。
和攝像機直接對新聞現場進行“推拉搖移”的拍攝相比,出鏡記者在畫面中更能以一個親歷者的形象為觀眾進行體驗式的現場報道,這也天然賦予了出鏡記者以豐富直觀的形式展現現場實際情況的任務。出鏡記者可以蹲下身子,可以利用手勢,也可以用走動、跟隨等,使觀眾對其中的現實情況感同身受,或是利用不同敘事手法、借助現代化技術都能達到多元化展示現場的效果。
區別于以往的“平白直敘”進行出鏡報道,央視記者李小萌在汶川地震的報道中,用紀實的手法,記錄下她和災民的全程對話,客觀真實地再現了災民的實際狀況,表現出了災區人民的堅強,這組畫面也在網上引發了深刻反響,感動了許多網友。
在突發事件中,為更全面地展現現場,只有利用更靈活而豐富的手段,才能帶給受眾更為直觀和感同身受的報道體驗。這不僅需要出鏡記者對自己的“體態語”有著更為精準的把握,也需要出鏡記者在語言描述中更為精準和具有邏輯性,這樣才不至于使整個報道看上去過于混亂,同時,也需要出鏡記者對攝像等技術層面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
出鏡記者是新聞事件現場的“親歷者”,那么自己首先作為一個人,自己的現場的主觀感受將會極大地引起受眾的共鳴,這也是一個專業的出鏡記者應該在報道中有所體現的,會使整個報道顯示出更多的“人味兒”。無論是災難報道現場的人性關懷,還是公共事件中人們普遍可能存在的疑惑,亦或是一些報道中特殊的氛圍,特殊的觸感,或是與自己以往的經歷的對比,都能以自己主觀的感受向觀眾介紹和表達出來,這種表達會使報道更為立體,受眾甚至可以調動起自己的主觀感受,從而參與到新聞報道的體驗當中。
例如,在天津濱海新區爆炸現場的報道中,東方衛視記者黃偉就分別描述了自己在現場鼻子和眼睛的強烈刺激感受,用眼睛已經“流眼淚”的表述使觀眾更能感同身受。
但是這樣的表達一定要注意用語的準確,使自己真實的主觀感受和所見所聞所感融匯其中,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和理解障礙,不要強硬的使用。另外一定要注意不要將調動感官等同于情緒化表達,尤其是將好惡喜厭直接強加在報道中,這樣會造成心理學中的心理投射,從而引起受眾潛在的反感。
出鏡記者身臨現場,其敏銳發掘現場的洞察能力將成為深入了解現場的關鍵因素。這不僅需要記者在報道時細心觀察,更需要在前期做好相關的準備。對于即將報道的細節信息,一定要提前調查清楚,有充分和深入的了解,不可自己異想天開,隨意注解。相比于文字報道,口頭語言由于是即刻消失的,很容易帶有隨意性,作為出鏡記者一定要注意避免,時刻謹記自己職業的特殊責任。
在4.20雅安地震發生后,央視記者蔣林第一時間趕到位于震中的蘆山縣人民醫院,并在報道中著力介紹了醫院帳篷的搭建工作這一細節,使受眾深入了解了在驕陽似火的環境下,當地應急搶險部門快速反應,給患者和醫護工作者改善了條件,帶來了極佳的社會影響效果。
在保證真實性和準確性的前提下,運用自己的洞察能力,充分發掘新聞事實、現場、細節,把詳細而真實的信息帶給受眾,能極大地滿足受眾對于信息的深層次獲取需求。尤其是一些突發事件中,不尋常的細節之處更應該成為報道中的關鍵問題,加以挖掘極有可能獲取到極為有價值的線索,不過在前提的準備中,要對細節有所篩選,將重點放在有價值的細節問題上。敏銳發掘的細節問題,能使報道更富有張力,為受眾帶來更為豐富、深入和有價值的信息。
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突發事件的報道應該緊緊抓住受眾對于信息的需求,出鏡記者在其中應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應該是一板一眼的“匯報者”,也不應該是見到什么說什么的“炮筒子”,更不應該是慌亂無章的“馬大哈”。當今時代對于新聞報道提出了快速、專業和全面的更高標準的需求,這也催生了對于出鏡記者這一職業更高的素質要求,出鏡記者應該在保證基本專業素質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立體化傳播能力”,為受眾帶來真實、生動且全面的報道,使現場情況能更為有效地傳遞四方。
[1]王樹興.災難新聞中電視播音主持的人文關懷體現[J].東南傳播,2009(12).
[2]任笑晨.淺析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采訪技巧[J].今傳媒,2014(5).
G214.2
A
1674-8883(2015)24-0161-01
張子華,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2013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