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瑋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曹甸高級中學)
校本課程的開辦是為迎合學校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特色以及學生需求、教師要求等各方面而產生的綜合教學方式,校本課程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學的探索過程中致力于滿足學生需求與教學要求的目標,校本課程最大的優(yōu)點是它能夠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在校本課程模式下,學生能夠體會到最適合的學習感受,教師也能夠收獲到最滿意的教學效果。基于這些因素,校本課程的運用和實施已經得到大部分教育者的認可,也成為新一輪美術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就美術鑒賞校本課程實施的具體措施加以分析討論,以此為廣大奮戰(zhàn)在美術教學一線的教育者提供建議與支持。
美術課程標準是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順序,由于教材的形式和版本多種多樣,不同的學校也會根據(jù)教學特色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材,但是很多學校在選擇教學材料的同時不遵循美術課程標準的教學順序,將許多美術知識本末倒置,這種現(xiàn)象造成學生在學習美術鑒賞時知識混亂,無法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在處理二者關系的過程中,要以大局為首,在遵循《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由學校資源小組設計出適合本地美術教學發(fā)展的教學材料。
美術活動在校本課程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我國地大物博,在不同地區(qū)生活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文化根基與藝術底蘊,校本課程正是基于地方藝術特色不同的特點,將實際的美術活動運用到美術鑒賞教學當中,旨在讓學生了解并感受獨特的家鄉(xiāng)美術文化,激發(fā)學生熱愛美術的情感。但是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到現(xiàn)在為止美術課堂的理論教學還是美術鑒賞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很難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因此,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的基礎作用,更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將地區(qū)美術活動、藝術展覽、美術創(chuàng)作大賽等引入教學內容當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帶領學生領略美術鑒賞的魅力。
興趣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根源與基礎,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鑒賞的興趣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學途徑之一,校本課程的開設與實施更需要學生美術鑒賞意愿的支持。有人說過,教師最大的欣慰是在教學過程中得知學生對其教授的科目從無到有產生了興趣。在學習國畫比較深奧的繪畫知識時,學生可能會因為對國畫了解少而退縮。先讓學生自己去鑒賞有名的畫作,并且“照葫蘆畫瓢”,一點點去感受工筆的細致與特定技法的使用。在教師指導改正后,呈現(xiàn)出一副有模有樣的作品不是難事,以此來提升學生對繪畫的興趣與信心。
對美術作品的鑒賞需要學生從各個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作畫能力固然重要,對一幅畫作進行分析鑒賞是吸收其精華、補充自身不足的重要方法。例如,讓學生鑒賞齊白石的代表性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在分析畫作技法的基礎上,要讓學生了解齊白石的生平與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老舍先生在給齊白石老人的求畫信中的內容,文字與畫作相結合,帶領學生更好地感受畫作的意境。
學生在接受了美術知識教育與理論教育后,在實際美術活動中也要相應的有所表現(xiàn)。美術鑒賞能力的提升能夠使學生信心大增,從而對美術活動興趣大增。臨摹是一種通過吸收大師畫作精華來提升自己創(chuàng)作水平的重要方法,學生在體會到美術鑒賞與創(chuàng)作的魅力之后,即使你要求學生臨摹一幅作品,學生也有可能獻上好幾幅畫作,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因此,要充分給予學生自我展示的時間,可以在課堂上開展“迷你畫廊”的活動,將學生分成活動小組,每周展出一個小組的作品,同學與老師一起對作品進行鑒賞與討論,可以是臨摹也可以是自己原創(chuàng),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繪畫技法。
在校本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領者,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全面促進其美術鑒賞技能的發(fā)展。與學校辦學特色相結合,兼顧局部與整體,打造高效創(chuàng)新的美術鑒賞校本課程。
[1]童紅梅.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美術[J].美術教育研究,2012(12).
[2]許偉育.淺談高中美術探究式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2(02).
[3]劉杰.校本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D].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