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木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高中部)
我們學校各學科都有“推磨聽課”的優良傳統,即教師輪流開課,然后教研組集體評課反思,歷史組也不例外。前段時間輪到我開課了,當時我想利用“推磨聽課”這一平臺,嘗試一下新的教學方式。因為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自己一直是課堂的絕對主角,學生處在聆聽者的位置,只是課堂被動的參與者。對學生來說,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這種方式的學習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對教師來說,由于自己講得多,一堂課下來口干舌燥,感覺比較疲憊。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既然如此,還不如嘗試著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為了實現這種教學意圖,開課的時候我就以人教版選修1 第九單元第4 課“戊戌政變”為教學內容,把學生分成了若干小組,采取了小組合作式學習的教學方式。
在這種小組合作式主動學習的課堂里,我始終遵循以下原則:凡是學生自己可以解決的知識點,無論是重點還是次重點,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己梳理解決,教師不再一一重復,只把重點或學生可能會忽視的地方提一下,提醒學生注意即可;凡是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提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下,在小組討論中積極思考回答,必要時教師做總結。
從課堂情況來看,小組合作學習時多數學生都會積極思考、積極參與,課堂氣氛相比以前明顯活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了。有少數學生消極怠工,坐等小組其他成員探討出結果。如,在處理戊戌政變的“失敗過程”這一知識點時,我讓各小組閱讀書上的相關內容,然后通過合作學習,把失敗的過程按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整理出來。隨后我讓學生甲回答一道相關的基礎題時,他還是回答錯了,很明顯,他并沒有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整理的過程。再比如,我讓小組討論:通過本課及之前梭倫改革、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改革的學習,我們可以認識到改革的成敗跟哪些因素有關?一陣熱烈的討論過后,每個小組都有了自己的結論。但是,當我讓學生乙和丙說出他們所在小組的討論結果時,他們竟然一臉茫然,一無所知,可見這兩位學生也沒有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沒有參與小組合作式學習。
課后,我和同事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反思。我們認為,這種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有一個必要的前提,那就是學生有較高的自覺性,每個學生都要積極“動”起來。只有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積極思考,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才會得到較大的提高,這種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才能充分展現其獨特的教學魅力和教學效果。否則,部分學生將會被邊緣化,很難提高其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甚至會越來越差,兩極分化的現象就出現了。
因此,必須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防止出現借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趁機偷懶、“吃大鍋飯”的現象,否則這種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為此,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努力,以彌補面對自覺性較差的學生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的不足:
1.加強學生對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的認識。讓學生明白這種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的優點,讓學生堅信這種模式非常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解題能力。如果不積極融入這種學習模式,自己將被邊緣化,與他人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2.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可以采取打分等評價方式,對積極參與討論,尤其是積極代表本小組發言的學生酌情加分,對不積極參與討論、“吃大鍋飯”的學生酌情扣分,并與學生的歷史學科評價掛鉤,從而調動學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3.不拘泥于小組合作,可以輔之以其他手段。比如,對于某些問題,不使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每個學生單獨思考,單獨解決,寫出答案,當堂上交。也可以適時單獨對某一個學生發問,尤其是對那些不積極參與討論的、自覺性差的學生,這樣既可以防止因教學手段單一而帶來的疲勞感,也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4.重視教師的組織作用。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的主體是學生,但教師是組織者,是核心。鑒于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有限,尤其是面對較難問題時,教師的適當引導和啟發必不可少,否則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就像汽車缺少了發動機和方向盤,難以正常運作。
總之,我會繼續摸索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盡可能發揮這種學習模式的優點,以多種手段和方法彌補這種模式的某些不足之處,不拋棄、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爭取學生綜合素質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