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霜
(海南華僑中學)
教師在分組合作學習中的地位與作用探究
楊霜
(海南華僑中學)
分析課堂分組合作常見問題,提出發揮教師地位和作用,改進分組教學策略,提升課堂分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辦法。
分組合作;有效性;教師地位;教師作用
教改多年,分組合作學習逐漸成為新課程理念倡導的自主學習方式之一,成為新課堂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方式。但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
1.有分組的形式,無凝聚的團隊
這是最為普遍的問題。教師往往一開始扔出一個題目,然后把學生隨意分組(有時連組長都不指定),讓學生自學討論。課堂觀察發現,小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分組內涵的情況不在少數。雖有小組學習的形式,卻無情感和態度上的合作。
2.小組成員的組成隨意、不規范
教師對學生的分組缺乏合理依據和規范,常規課多數是按當前座位就近分組;公開課時雖有提前分組,但也并不嚴格,往往是按成績高低搭配組合分組,分組總體顯得比較隨意。
3.分組之后的課堂,教師角色缺失
分組之后,一旦讓學生開始自主學習,教師在教室內巡視,偶爾會參與某些小組的討論。但是,對于更多的小組而言,教師的角色等同于缺失。
4.分組討論的問題設置不合理
(1)討論的問題設置過多,導致主題不明,討論不集中、效果差。(2)設置的議題過于淺顯或者難度過大,導致學生難以開展討論。(3)教師設問的方式不對,導致學生理解有偏差,討論偏離教師原有的設計意圖。
5.教師對課堂評價不力,引導不足
主要表現在小組分享階段,教師缺乏反饋,缺乏對所學知識的檢測、質疑與提升,當發現小組學習成果不佳時,教師的引導不足。分析原因,不少教師反映,由于顧及小組討論的完整性,不便在討論過程中插入評價,造成一堂課下來,評價相對滯后,激勵作用不明顯。
上述五個方面的問題,均與教師有關。由于教師教育理念的關系,以及教師組織引導能力、調節課堂能力的差異,特別是分組任務的設置不當等,使分組合作學習往往流于形式,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分組合作的課堂上,人們重點聚焦于學生表現,這沒有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但是,由此而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顯然也是不恰當的。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與管理者,分組合作背景下學生的主體性能否得以充分發揮和體現,教師具有舉重若輕、決定性的作用。分組合作學習的課堂中,有不少問題是由于教師組織管理不當埋下的隱患。教師應該如何促使學生有效地參與到課堂的分組合作學習中?如何充分發揮分組學習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分組合作的有效性,避免無效協作?
在大量聽課評課與課堂實踐操作的基礎上,觀察研究發現,教師如果能正確把握主導者的地位,在課堂分組實踐中發揮以下作用,就能有效帶動學生自主研習,提高分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1.明確主導地位,發揮主持導演作用
分組之前,組織分組,培養組長。在學期之初,就應該在本學科課堂內做分組安排,并把培養小組長作為開課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抓好。通過小組長明確課堂目標,帶動小組學習,提高學習效率。迅速、專注地完成學習任務。分組之后,教師作為課堂的導演應該處在幕后,但“幕后”不等于“消失”,教師應像一個高明的導演,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應發揮導演“無處不在”又“處處不顯”的作用。
2.明確教育者地位,發揮啟發點撥作用
當學生的討論陷入僵局、思路受阻的時候,教師及時地點撥啟發,將推動學生順利進行合作學習。因此,分組合作的課堂并不是交給學生就完了,相反,教師要實時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觀察小組討論狀態,從中發現問題,及時提供幫助。這是由教育者的地位決定的。
3.明確協調者地位,發揮掌控課堂作用
教師對分組合作課堂的掌控取決于教師的協調能力。具體而言,就是教師對課堂的管理能力。從課堂組成要素上看,是教師對學生、老師、教學環境三者關系的協調與掌控;從內容上看,是教師對小組關系、師生關系、學生與學材、教師與學材關系的調配與掌控。隨著教學進程的發展,幾個關系處在不斷的變動中。在知識點的起承轉接之間、在教學環節的轉換之間,在小組討論過渡到小組分享之時、在小組分享過后、在需要教師小結點評之際,就是幾個關系主次發生轉換的時刻。教師協調得好,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向需要的方向轉移,課堂就高效緊湊;反之,課堂拖沓冗長。
4.明確協作者地位,發揮促進學習作用
協作者,也可以說是合作者。在分組合作的課堂中,教師并不能游離在課堂之外。教師對合作學習的參與,可以是組織引導,也可以是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實踐表明,在學生面臨討論困境,小組不能得出統一結論的時候,教師采用協作者的姿態解決學生困境,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更能推進小組合作學習。例如,當小組內部出現分歧的時候,分歧意見的雙方征詢老師裁判:“誰說的對?”這個時候,老師可以反問:“是什么原因讓你這么想的?”也可以提出幾種可能:“如果像你說的那樣,下一步會發生什么演變呢?”“如果我在這一點上,不是這樣處理,而是那樣處理,又會怎么樣呢?”如此,采用開放的態度與學生一起協作研究,僅為學生提供思路和可能,由學生自主發現,突破困境,從新的視角繼續討論。這樣做,比起權威地告訴結論讓學生來說,更能夠發揮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5.明確引領者地位,發揮評價促進作用
在分組合作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應及時點評。特別是在小組分享的環節,學生的發現并不一定能觸及要點和核心,每當這些時候,都需要教師果斷介入、適當點撥、適時引導、啟發疑問,推動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思考。評價用得好,可以提示學生思考漏洞,引導學生學習,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學習進程。
總之,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也是教育者、引領者、協調者、協作者和組織者,是課堂教育的實施者,即使組織教學的手段、方法有轉變,但教育者的身份角色是不變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分組合作的課堂是否有效,也取決于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與引導。分組合作的課堂,必須明確教師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
梁瑞濤.對體育教學中分組合作學習方法的研究[J].學周刊,2012(34).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