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俊
(江蘇省姜堰中等專業學校)
低碳理念已經滲透到現今社會生活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崇尚低碳成為這個時代的人的社會責任。在職業學校的課堂上,樹立低碳理念,培養新時代的勞動者,已是歷史賦予我們職業教育的光榮使命。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基于“低碳教學”數控技能校本課程的實施能保證學生深刻領會低碳制造,并讓低碳理念融入學生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工作當中。
筆者認為在數控專業數控技能“低碳教學”校本教學資源建設中,應遵循教學資源的系統觀、校本觀、需求觀、動態平衡的觀念,才能使校本教學資源建設實現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
資源庫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綜合學校政策、硬件配置、人力等來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要處理資源庫系統的子模塊之間的結構關系,更要正確處理與教育這個大系統中其他子系統之間的關系,這是避免重復建設而浪費資源的必要因素。
以校為本,“一切為了學生,一切基于學校”,這是校本資源建設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的一種觀念。我們要從學校實際和泰州地區的裝備制造業發展水平出發,一切為了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盡量依靠學校全體數控專業教師的力量建設“學校自己的資源庫”。從資源的選擇與評價到資源的規劃再到整合,從資源的應用到信息的反饋,從資源的分類到資源庫的整體架構,都要充分考慮本專業教學的當前所需,充分考慮一線教師的意見和要求。只有和當地企業生產的產品進行對接,才能科學構建有“校本”特色的數控專業教學資源庫。
教學資源的主要形式包括電子版的教案、學案、課件、試卷、電子書、素材、視頻課堂,采用網站建設、教師交流的方式,實現互聯網空間的零距離交流。
從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來看,在技術上就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介化。數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術系統的設備簡單、性能可靠和標準統一;網絡化可使得信息資源共享、活動時空缺少限制、人際合作易實現;智能化使得系統能夠做到教育行為人性化、人機通訊自然化、繁雜任務代理化;多媒體使得信息媒體設備一體化、信息表象特征多元化、真實場景的虛擬化。
傳統的教學平臺是“課本、黑板、教室”,而實現教育信息化后的平臺是互聯網,跨越了時間和空間,進而實現教學平臺的跨越。教育信息化使基于資源的學習成為可能。這種學習方式是建立在明確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態度目標和經驗性目標之上的,強調學習的過程和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它能夠增進學生主動學習、獨立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傳統教學觀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通過講授、板書以及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或者灌輸給學生。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的地位。學生被認為是接受知識的對象,教材是傳授的內容,而信息技術則是增強傳授效果、加大課堂容量的手段。所以,雖然技術手段先進了,但老師的教學觀念沒有轉變,只注重一些教學內容順序深淺的改革,只注重教學方法改變,教師的主體地位沒有改變,所以成效難以體現出來,這又給抵制教育信息化的教師提供了反面依據。一旦一個觀念形成,并且在教學中已得心應手,那么教育教學成效資源就有了。如果教師看不到教學改革的實際效果,是很難說服教師改變的,包括領導者也是如此。
筆者畢業參加工作十多年了,經歷了教育教學的改革變遷,深刻感受到學校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90年代”老師一般還都習慣于傳統的黑板板書教育,比較年輕的教師選擇投影放自制的微泡幻燈片,很少有人會網絡查資料充實自己的課堂,而且當時學校也只有80 多臺“奔騰”電腦,如果老師要使用必須提前預約。如今,每個班級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包含實物投影機、投影儀、互聯網終端、電腦控制臺等設備,使老師輕輕松松就可以在教室中使用全套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另外,學校的每個機房都平均配備50 臺計算機以上。原先基本不會使用多媒體上課的老師也學會了使用多媒體課件來上課,當教師體會到現代化多媒體的教學比傳統教學方式的優越性之后,現在幾乎已經離不開多媒體教學方式了。
在教師中普及信息技術的同時,利用組織信息化教學競賽搭建平臺,在專家的引領下,對教師做必要的理論培訓指導。這樣的跨越都必然指向于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最終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筆者認為,學校自身的信息化需求才是促進學校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內部動因。在現實發展過程中,再先進的信息化資源只是搞好教學外因,學校領導的信息化意識、教師整合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自身的進取精神才是真正的內驅力,才是實現教育信息化,進而走向教育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1]于躍忠.基于“低碳教學”數控技能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J].職業,2013(27).
[2]孫立偉,韓霞.對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的思考[J].新西部,2002(20).
[3]衣學勇.現代教育技術基礎[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4]馬貴斌.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應用[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