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第三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李陽
(牡丹江師范學院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雖然全文不超過兩千字,但一個半世紀以來,提綱始終閃爍著真理的光輝,今天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重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認識到其中的重要原理對優化教育生態及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良環境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雖然《提綱》沒有專門論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但其中關于人與環境、教育的關系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在1845年春天寫于布魯塞爾的一份供進一步研究用的筆記。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為《路的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附錄第一次發表。提綱》以實踐觀為核心,全面創立新的世界觀,其基本思想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部分:第一、二條構成第一部分,是新世界觀的總綱。第三條至第十條構成第二部分,是新世界觀的具體展開。第十一條構成第三部分,是新世界觀的結論。其中第三條,主要是批判舊唯物主義在對待人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問題上由于否認人的社會實踐的意義和作用而陷入唯心主義。
第三條的內容: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這種學說必然把社會分成兩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會之上。
針對舊唯物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錯誤觀點,馬克思提出了一個重要論斷:“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
環境的改變與人的改變是辨證統一的,而統一的基礎是“變革的實踐”。人們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同時也在改變著人本身的主觀世界,實踐是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改變的共同基礎(這樣,馬克思就在實踐的基礎上,科學地闡明了環境、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
首先,要辨證地看待人與環境的關系,既要看到環境對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影響作用,又要認識到人對環境的能動的改造作用”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與事物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實踐關系,而實踐關系中所揭示的主客體關系是雙向的,互動的.在人與環境的關系上,固然有環境對人的重要作用,但兩者之間不是單向關系,而是雙向的相互的關系,即人也可以作用于環境和改變環境。
其次,要辨證地看待教育與人的發展的關系,既要看到教育對人的發展的主導性影響作用,又要認識到人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應看到教育本身也要受社會歷史條件及社會發展規律的制約(教育對人的發展,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發展起著主導作用,這是由教育的特殊功能決定的。但教育不是萬能的,教育這個外部因素,要發揮對人的影響作用,必須要有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參與。
再次,要充分認識社會實踐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活動和環境的改變辨證統一于實踐。在人與環境相互創造的過程,兩者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也就是說,兩者統一的基礎是人的變革的實踐,是人正確地發展自己的能動的方面。
“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只看到了環境與教育對人的單向作用,而沒有認識到人也作用于環境和教育。正如馬克思所說“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環境與教育和人的作用是相互的。環境與教育確實影響著人類的存在與發展,但是人也同樣改變著環境與教育。如果環境與教育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否定人的作用,那么人類社會就沒有發展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中,必須正確對待和處理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問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關于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的論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一)高校必須努力創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環境是構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要素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的外部條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動態的環境,容易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建設一個和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和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認知特點、身心發展需求和成長成才規律相適應,促使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自然、平等、民主、開放、互動的生態教育環境。各高校應當從思想政治課教學環境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實踐環境、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環境、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環境和人文生態校園環境等方面入手,來建設一個和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現代社會里,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寓教于理、寓教于情發展到寓教于境,從而使環境的育人功能得到加強,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應當充分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特點,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選擇合情合理的可行的方法、途徑來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真正把握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才能培養出具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人才。
(二)高校必須注意培養學生個體的主體意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呈現出紛繁復雜的現代特征,而受教育者與環境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因此,高校在建設環境的過程中離不開受教育者主體意識的培養。所謂主體意識,就是受教育者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選擇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種環境因素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都在自發地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此,當學生家庭和社會環境中某些不良因素影響學生時,教育者應耐心細致地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使學生自覺地抵制和克服不良的影響。同時,教育者還應注意激發和發揮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能動性,以促進其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
(三)高校必須正確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體和客體的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指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育對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響的組織者和教育者,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
作用的對象,這里主要是指在校大學生主體與客體二者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兩個基本因素,正確認識和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展并取得實效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注意到以下幾個矛盾:主體傳播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與客體(大學生)思想、行為的矛盾;主體的工作方式、教育方法不符合客體特點的矛盾;人格因素引發的矛盾等??腕w(大學生)的思想現實是從社會生活即社會實踐中獲得的,應當看到其存在的根源,承認其合理性,才可能進而消除主客體的矛盾,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高校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實踐既是人們接受教育、轉變思想的基本途徑,也是人們施展才能、健康成長的廣闊天地。因此,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堅持把思想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著力引導廣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成長。大學生社會實踐具有自覺能動性社會性開放性專業性等特征。加強社會實踐,充分發揮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須拓寬視野,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將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高度重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創新管理體制,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
李陽(1990.3-),女(漢族),遼寧葫蘆島人,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3級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