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蘭
(四川省廣安市兒童福利院 四川廣安 638000)
關于特殊兒童動手能力培養的思考
侯仁蘭
(四川省廣安市兒童福利院 四川廣安 638000)
特殊兒童是指在身體、心理方面有一定殘疾的兒童,相對于正常、健康兒童,他們的動手能力培養有其特殊性。培養特殊兒童的動手實踐能力對于他們的心智、身體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結合自身在培養特殊兒童動手實踐能力的經歷做一淺談。
觀察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動手實踐情況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參加活動不夠積極。兒童在參加某項活動時,往往會出現一些不積極參與,或者參與了,卻不知道從何入手,而傻楞著,或者根本就一頭霧水,根本無法完成既定的任務等情況。二是特殊兒童動手操作能力極差。由于身體條件心智條件的制約,致使孩子動手能力差。動手制作的東西粗糙,生活勞動課制作的東西不夠精致。2014年的教師節,我教特殊兒童做賀卡,結果只有幾張象樣的。美術作業也很不理想。剪紙、蛋殼粘貼畫、樹葉粘貼畫、橡皮泥制作全班很少有特殊兒童作業是滿意的。三是含科技分量的活動兒童基本沒參與。兒童福利院智力七巧板比賽,各班特殊兒童教師不夠重視,因此每班買七巧板的只有五六個,更不用說參加比賽了。科技節的其他活動更不用說了,小發明、小論文根本沒一篇上交。他們覺得這些東西離他們很遙遠。
總而言之,兒童動手操作能力的現狀,對特殊兒童今后的創新能力的開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都是一個瓶頸。作為教師的我們都應該很好的反省反省才是。
一是觀念上的守舊。由于我們歷來重視培養特殊兒童解題能力,重視以統一的考試來鑒別特殊兒童是否優秀,所以我們傳統觀念中的好特殊兒童就是努力學習。按照這樣的好特殊兒童的標準,那些有特長,有想象力,動手能力強,有創造力的特殊兒童就讓我們忽視,沒有引導和培養,以致于各項比賽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二是教學方法單純。過去,我們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法,用告訴特殊兒童知識的方法傳授知識。雖然現在大力提倡探究學習法,合作學習法,引導發現法,但是學校里搞研究的也只有那幾個老師,大多數老師還是采取傳統的傳授法。這是因為就傳授知識而言,這個方法效率最高,它可以細致、準確地把知識傳授給特殊兒童,在特殊兒童而言,就是看哪個特殊兒童的記憶最好。三是教師布置重復性作業。在以往乃至當今,教學中還存在著一個弊端,就是教師布置大量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適當的練習對于特殊兒童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是必要的,但關鍵是作業量太大。
1.激發興趣,樹立信心。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沒有興趣,學習就會變成永無止境的黑夜。所以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須培養動手興趣。在新授課上,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為特殊兒童提供探索問題的豐富素材和信息。在情景中體驗學習,感受學習與生活的緊密相連。例如:學習千米的認識時,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看看有多長。和老師一起到教室外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遠。
2.提供內容,挖掘源泉。由于特殊兒童知識面比較狹窄,接觸社會不夠廣泛,體驗生活的機會較少,因而實踐操作的內容也就更加缺少。因此,我們必須想方設法為特殊兒童提供豐富的動手內容和材料,挖掘動手的源泉。
2.1 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材料,拓展動手操作渠道。現行義務教育教材中的許多知識內容都是特殊兒童動手進行實際操作的好材料。如能鼓勵特殊兒童把書本知識與通過實驗渠道獲得的知識結合起來,既能使特殊兒童獲得知識,又能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語文課一年級可以讓特殊兒童做拼音字母做卡片,上課時動手劃一劃,畫一畫。中高年級要求特殊兒童動手,實驗的,就應該讓特殊兒童動手,做實驗,也可以創設情境將某些片段進行表演。實際上,特殊兒童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既能鞏固知識,又能發現許多新知識,開發智力。因此每位老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動手操作素材。
2.2 開展院內外實踐活動,創造動手操作契機。①營造動手操作的氛圍。利用黑板報、廣播和課外活動小組按計劃大力宣傳動手能力的重要性、迫切性,積極宣傳有關科普知識和號召全體特殊兒童積極參加學校和市區組織的科技制作、動物飼養、植物栽培等活動,為學校為班級爭光。于開展傳統節日活動。教師節,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制作賀卡;勞動節、國慶節設計手抄報;元旦、六一、建隊節進行文藝匯演等。③舉行趣味活動。如穿針比賽、裁衣大賽、夾豆豆、排紐扣等。通過比賽,給予獎勵,增強特殊兒童動手興趣,逐步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3.融入生活,互補教學。動手實踐能力很多可以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學習了《認識圖形》以后,我為特殊兒童安排的作業就是要求他們應用學過的這些圖形畫一幅美麗的圖畫,這樣的作業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他們描繪的一幅幅充滿創意的圖畫出現在我眼前,讓人感嘆特殊兒童也有活躍的思維。其他如在就餐時識別雞蛋、鴨蛋,認識就餐用具以及如何使用等,都可以成為提高特殊兒童動力能力的教學方式。
侯仁蘭,女,四川廣安市前鋒區人,現為四川省廣安市兒童福利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