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君
(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市炮臺第一中心小學 遼寧大連 116308)
小學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
劉長君
(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市炮臺第一中心小學 遼寧大連 116308)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較強,是培養各種學習能力的良好時期。這就促使我們必須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
自學是一種個體的、自覺的活動,開展這項活動需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正確的學習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來源于現實,也扎根于現實,并且廣泛應用于現實。由現實生活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必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要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注意這方面的引導和鼓勵,以便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教師在培養學生自學數學能力時,一方面要對學生說明進行自學數學的意義,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增強自學數學的興趣。教師適時的表揚、鼓勵,對學生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培養起來的。只有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教師不僅要使學生“學會”,而且要“會學”。在數學自學的過程中,如果只布置給學生自學的內容,沒有相應的指導,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的。一般的學生在自學時,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隨便翻翻書完成任務就罷了。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讀書。告訴學生什么時候應該動手畫、圈知識要點,應該標記哪些知識;要求學生多問“為什么?”并反復強化以形成一種意識;同時教師應出示具有啟發性的自學提示。教師只有這樣教學,學生才會由對知識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對知識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學能力。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也就可以將課堂上的自學轉移到課前的自學,從而為探究新知做好準備。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可以布置學生思考:(1)怎樣用割補法推導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2)三角形的面積與割補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關系?為什么?(3)你還能有其他割補的方法嗎?等等,這些問題對于啟發學生的思路很有益處,同時也會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指導學生課堂合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⑴創造合作的機會
課堂教學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適時引導,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因此,教師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中,要時時處處留心,適時地創設出一些合作的機會給學生,讓他們一起自學完成必要的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⑵形成合作的習慣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根據班級情況,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個“四人小組”,部分人數不合適的,可建立若干個“五人小組”、“六人小組”,這樣分組便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再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就會出現“互幫互助,扶攜共進”的良好氛圍,達到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共同提高。
⑶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始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對小組合作必須適時進行引導。如:給學生設計“合作學習記錄表”,要求學生進行小組活動,必須做記錄,每個學生輪流當小組長、輪流做記錄員、輪流發言。合作學習開始階段,教師經常性地回收“合作學習記錄表”,對操作錯誤的及時給予糾正,對表現優秀的更要給予肯定,激勵學生把合作學習的形式逐步完善。
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但也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因此,老師應該大膽地放手,給學生們一個自由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做、去說、去論。只有在實踐中能力才會受到鍛煉和發展。自學是一種實踐,學生在自學中不僅牢固的掌握知識,而且容易與解決實際問題相聯系并形成能力。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例如,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要廣泛采用。要優化課堂結構,改變傳統的注入式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讓學生自學《梯形的面積》,學生已經不再像初始階段那樣只是隨便看看書,而是會帶著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生會在書上用鉛筆寫出自己思考的問題:“怎樣計算梯形的面積?在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問題?”讓學生正確對待在實踐中的成功與失敗,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立必勝的信心。
總而言之,因為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自學能力對其他能力的形成又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我們對學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學一定要高度重視,并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