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毓謙
(沈陽建筑大學思政部 遼寧沈陽 110168)
中西方孝道觀之比較
袁毓謙
(沈陽建筑大學思政部 遼寧沈陽 110168)
現如今,跨國際、跨民族、跨文化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就為我們接觸世界、接觸西方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但由于文化歷史的底蘊不同,往往對于同一事物理解也不盡相同。對比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對于孝道的理解和行為,可以促進人們對東西方跨文化領域的進一步的了解與深入。
文化差異 孝道 養老
中西“孝”文化有相同點,是全人類共同文化的一部分。但因中西文化土壤不同,文化源頭不同,中西孝文化又有不同點。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響深遠,其根源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編纂修訂的“六經”為其文化基礎,這種文化總的表現為:注重個人修養,注重道德力量,反對武力,注重與他人、自然的和諧相處,追求精神的超脫,以“仁”和“孝”為社會核心。同時更注重于自給自足的內向型文化,如清朝時的閉關鎖國正是其體現。“孝”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千百年來一直作為中國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而備受推崇。《孝經》云:“大孝,德之本也,教之所因生也。”“教”,既包括政治制度、社會禮俗,也包括文化、教育等方面,它們都是以“孝”為基石。《論語》中所強調的“養而有敬”,在中國孝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
隨著中國封建文化的發展,“孝”的內涵在不斷地豐富,其外延也在不斷地擴大。在內涵上,孝由養親而敬親,由敬親而樂親,在外延上,孝由家庭私德逐漸擴展到國家和社會,演變成一種社會的公德。而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礎都是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源頭則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受基督教影響深遠,看重個人的自由和權利,注重實踐和探索,跟中國人喜歡對生命本源的哲學思考不同,他們更注重于對自然的探索和求證,從物質層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愛”為社會核心。同時具有開放性的外向型文化,西方孝文化在《圣經》中尤其指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倡導人可以擁有自由的意志和平等權利,與此同時,人人平等的理念也融入到西方家庭中。
拉法格說:“人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家庭養老是世界各國都經歷過的一個歷史階段。中西方在孝敬父母問題上差別甚大:前者認為是天經地義,后者卻認為可有可無。“孝”是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孝敬父母”是指對父母的孝順和恭敬。“孝順”即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意志。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百事孝為先”,“牛羊尚能跪乳,何況人乎?”。中國傳統觀念“孝為人之本”的孝文化思想在中國文化里占據重要位置,貫穿中國歷史發展,滲透到社會生活中。孝道的這一層意義建立的根基在于人的報恩觀念。中國的孝文化中往往是以家庭本位為基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是一個宗法社會,人的家庭觀念很強,血緣關系、親情倫理在腦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終是一家人。我國傳統文化的要求是,無論是否成家立業,另立門戶,父母生育并撫養子女是父輩不可推卸的責任,反過來,子女贍養、侍奉父母也是天經地義的。擔心他們的學業工作,婚姻家庭。西方文化對家和國關系的不同理解密切相關。在中國孝順主要體現在子女對父母的行為和態度上,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是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服從父母被視為孝順的一種體現。古代講究“父讓子亡,而子不得不亡”。在古代子要對父母言聽計從,即便是婚姻大事也要由父母做主,這是講究孝道的一種體現,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西方孝道并不體現在子女對父母的行為之中,而是強調家庭成員之間要彼此平等。
在西方,《圣經》中明確指出了家庭成員的相對獨立性,要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須實現即時的權利義務對等狀態。西方推行個人主義,老人和子女經濟上來往不多。子女一但成年,就會獨自離家自食其力,父母不再撫養他們,即使子女還沒有靠自己賺錢的經濟能力。很多西方的青年在大學期間不得不靠自己的努力打工賺錢交學費養活自己。西方的子女一旦獨立,對父母家的事也很少理會,更不用說贍養父母或幾世同堂了。他們獨立后很少與父母同住,即便同住也不干涉彼此的空間,互不依賴。在西方,家庭成員財產獨立,父母的遺產也可以根據遺囑自由處理,子女是百萬富翁,父母卻可能窮困潦倒的情況并不罕見,這與中國人“母以子貴”“一人得道全家升天”的傳統有著天壤之別。在西方的英文中難以找到完全對應“孝順”的單詞,英語單詞“honor”本意是“給予高度尊敬”,并沒有奉養和順從之意。西方人雖然也敬愛、尊敬、關心父母,但是并不像我們那樣,關心父母的飲食起居。他們認為,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互相尊重就夠了,過多噓寒問暖,有干涉隱私之嫌對于這種差異。西方人認為,父母生育子女和教育子女,都是他們對社會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談不到對子女有什么恩惠,因此,也不認為子女對父母應當盡孝敬和贍養的義務。一個人老了,喪失了勞動能力,社會和國家應當負責他的生活,子女對此不應當承擔任何責任。大多數西方人腦子里不會經常考慮孝敬父母問題。父母年邁時,一般住養老院或在家中養老,作為子女前去探望,大多數情況下也僅限于節假日、生日等,于是設立父親節、母親節,提醒人們注意這件事。在德國、瑞士等西方國家,孩子可直呼父母的名字。對此,我們中國人不能理解,我們一向有“子不言父名”之諱,認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禮貌的,甚至被認為是不孝的行為舉止。在美國,老人搬家,請搬家公司,兒女不必一定前來幫忙;周末,兒女前來幫父母收拾庭院、修剪草坪,父母可能要付工錢。在周末與父母外出聚餐,結賬時會實行AA制,這是互相尊重的一種表現。因為西方人覺得自己有能力支付自己的生活開支。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其實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后代的責任。而談到孝道,自然而然避免不了聯系到養老問題。在養老上,中國人普遍認為生養子女不光為了“傳宗接代”還為了“養老送終”,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子女以贍養父母作為回報,在整個家庭延續過程中,每一代人都要經歷被上輩撫養然后贍養上輩,撫養下輩然后被下輩贍養的過程。《論語里仁》中指出“父母在,不遠游”可見子女對老人贍養的義務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目前中國老年人進養老院的很少,基本上還是居家養老,主要依靠子女侍奉、贍養,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盡孝道的傳統表現形式之一。近年來,我國實行醫保制度,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就醫問題,但由于社會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國家福利不是很寬裕,無力拿出更多的錢為老年人免費養老。距離真正的“老有所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西方人家庭關系是建立在親情上的,愛是聯系家庭關系的紐帶,并非責任和義務。因此也就不存在“養兒防老”的概念,老年人精神上強調獨立,不愿意依靠子女,生病靠醫療保險和醫護人員,養老靠國家優厚的福利待遇,老年人的贍養無一例外都是通過建立契約、通過早期捐贈、年老反哺的方式保障個人權益,不需子女插手。為老人提供養老保障,是現代西方政府對公民的一種公平回報。那些風燭殘年的老人,在年富力強的時候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貢獻過自己的勞力和智力,他們交納的稅賦支持著政府的正常運轉、促進著各類公共目標的達成。當他們因年老而失去勞動能力的時候,政府有責任以公共財政和公共服務回報他們一個有保障、有尊嚴的生活。并且,現代國家已經建立起"工作的一代繳納養老金來支付退休一代"現收現付式的養老模式。成年人已經通過稅收為退休、需要贍養的老人支付了養老保險,在這樣的模式下再推行家庭“個人承包”式的養老政策,一定程度上是在將政府的養老職責推卸到了普通公眾身上。從家庭養老轉變為社會養老,這幾乎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中西方的家庭倫理基于不同的自然、經濟、政治與文化因素,產生了中西方家庭倫理的眾多差異,這些差異表現在中國家庭倫理的基本特征是以父子關系為軸,以孝為核心,家庭本位及宗法人倫;西方家庭倫理的基本特征則表現為夫妻關系為主軸,以愛為核心,個人本位及契約人倫關系。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隨著全球多樣化的推進,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探討東西文化的總體差異,目的是促進東西經濟與文化交流,加強“地球村”的聯系,謀求共同的發展。
[1]李曄.試析中西方“孝文化”的差異原因及其影響[J].作家,2013
[2]連鷺霞.中西“孝”文化比較探析[J].海外英語,2012,23
[3]曹廣濤.中西“孝”文化比較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03)[4]岳瓊.淺析中西方孝文化的區別及其產生原因[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05)
袁毓謙(1990-),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建筑大學思政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01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