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清林
(遵義市第五中學 貴州遵義 563003)
我在高一數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與體會
付清林
(遵義市第五中學 貴州遵義 563003)
要做一個好的教師,本人認為其重要的是要做到1、了解你所教的每一個學生的情況。包括他所掌握的基礎知識的層次及他本人的興趣愛好及其性格以及習慣。2、吃透你所教授的學科知識,研究其科學的教學方法。3、在教授本學科知識的同時,上課時更要有科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心態,才能做到教學相長。幾點淺薄的認識與同行們共勉。
數學教學 做法與體會 學習習慣
遵義市第五中學的學生,最近幾年普通班招收的學生分數大約在400分左右。學生中考數學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看似乎很高,其實很不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這是因為現在招收的初中“教改學生”,初中教改教村對他們的要求和現行高中教材對他們的要求不一致所造成的。在初中階段,特別是初中三年級,通過大量的練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而在初中數學知識相對比較淺顯,更易于掌握,通過反復練習,提高了熟練程度,即可提高成績。既便這樣,對有些問題的理解也不夠深刻甚至是不理解的,更加之本市初中學生使用的是教改教材,而高中教材與初中現行教材不配套,知識點銜接得不好。例如,普通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對函數概念模糊不清,對一次函數、正比例函數、反比例函數特別是二次函數的圖象在大腦中沒有形成,對其性質更是理解不深,對多項式的因式分解做得不夠熟練,“十字相乘”分解二次三項式有一半學生不熟練,對不等式的性質也缺乏認識,在不等式的兩邊同乘除一個負數時不變號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在課堂上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缺乏較強的思維能力,做題隨便,不講格式,不能從所做作業上較好的體現出思維能力,上課學生聽課的效率不高。多數同學反映上課聽得明白,就是下課后自己不會做題。和初中數學相比,高中數學的內容多,抽象性、理論性強,初中多是摸仿性的學習方式,高中多是探索性的學習方式,不少同學進入高中之后很不適應。對于這樣的“教改”學生,學生在“學法”上以及老師在“教法”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針對學生的現狀,對學生需要作一個定位,老師在教法上也需要作一個正確的定位,以確定老師在教學中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才能為學生所接受,教出好成績。
針對五中學生的現狀,我作了以下工作。
(一)、做好知識的銜接:在學校領導的組織與安排下,全年級進行為期二周的補習。補習學生學得較差,知識掌握相對薄弱,且與高中知識點相銜接的初中內容。有第一章《實數》;第二章《代數式》中的第一小節“整式”,第二小節“因式分解”;第五章《分式》;第六章《數的開方》;第七章《二次根式》;第八章《一元二次方程》;第十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組》;第十一章《函數及圖象》等。據同學反映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調整教學方法與教學心態:針對學生的現狀,很值得我們高中教師認真的分析與思考,應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以便使高一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提高數學“教與學”的有效性,成為學校、家長、學生、老師普遍關心的問題。
怎樣進行“有效教學”?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做。
①用好教材資源是“有效教學”的基本點:靈活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學習資源(包括媒體資源)是“有效教學”的基本要點。
于了解學情是“有效教學”的立足點:要了解學生學情,才能以學定教,以學定教是“有效教學”的立足點。
③設計切實目標是“有效教學”的落腳點: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要達到的預期的學習結果,也是教師教學最后要落實的結果。目標過高,難以通過教學達到;目標過低,在教學中學生感到沒味道。所以,目標的設計要適度,要切合學生的實際。
④改變學習方式是“有效教學”的著力點:改變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要改變學習方式,關鍵是改變教學方式,改變教學觀念。
⑤優化“講練”策略是“有效教學”的效益點:所謂“講練”策略就是“精講精練”策略,它是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教學策略。
⑥引導幫助學生是“有效教學”的支撐點:在教學關系上,師生互動中的教學行為應主要表現為引導與幫助,用“引導”與“幫助”的有效互動來支撐學生的學習,使之實現“有效教學”。
⑦教與學的和諧是“有效教學”的關鍵點:教與學的和諧,主要是師生之間的和諧,教師尊重與贊賞學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
⑧縮小個體差異是“有效教學”的平衡點:“有效教學”主要指對全體學生教學有效,要讓不平衡逐步趨于平衡。
⑨堅持教學反思是“有效教學”的成長點:教師自己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找出教學低效或無效的問題,進行研究,最終可生長出新觀念、新教法、新措施,使原來的教學走向“有效教學”。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本人認為它包括,聽課習慣、作業習慣、生活習慣、思考習慣、會吃苦的習慣。好的養成習慣是學生學習成敗之關鍵。
1.聽課習慣:①課前預習:課前預習能提高聽課的針對性,預習中發現的難點就是聽課的重點,對預習中遇到的沒有掌握好的有關的舊知識,可進行補缺,以減少聽課過程中的困難,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預習后把自己理解的東西與老師的講解進行比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的思維水平,預習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于做到“五到”:全神貫注地聽課,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耳到就是專心聽講,教師如何分析、如何歸納總結,聽同學們是如何答問的,對自己是否有啟發。眼到就是在聽講的同時看課本和板書,看老師講課的表情,手勢和表達的思想。心到就用心思考,跟上老師的思路,分析老師是如何抓住重點,解決疑難的。口到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回答問題或參與討論。手到就是在聽、看、想、說的基礎上劃出重點,記下老師講課的要點以及自己的感受或有創新思想的見解。
2.作業習慣:有一部分學生做作業不認真審題,在還沒有分清題意的情況下,盲目做題“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講格式,沒有頭緒,歸咎其原因是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夠,概念不清所致。當然無從談起對其思維的訓練及培養,所以要有好的作業習慣,弄清題意,理好思路后再動筆,還要看老師或書本上例題的格式,讓老師在批試卷時一目了然,才不至于老師錯批,才有得高分的可能。將學生的作業本定期與不定期的作一個展評,使學生對待作業嚴肅、認真,一絲不茍。
3.生活習慣:要養成早起床,早讀書、早體息的生活習慣,不要開夜車,上課才能精神飽滿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才能提高聽課的有效性,還要會吃苦,要有吃苦的精神去對待學習。
4.養成會思考的習慣:會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對本章節,自己錯的典型問題應有記錄,分析其錯誤原因及其正確答案,應記下你覺得最有價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題,以及你還存在的沒有解決的問題,以便今后解決。
好的學習方法:歸納起來為“四多”。即“多看書”;“多思考”;“多訓練”;“多總結”。
(四)、“拉幫結派”:學生與學生之間有著最珍貴的友誼,教師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友誼,開展“一幫一”活動。在班上針對每次考試后,讓考試及格的同學當師傅,沒有及格的同學去拜師當徒弟,互幫互學,結成小組,在下一次考試后,對平均分最高的小組提出表揚。這樣既促進他們之間的友誼,又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等。這樣還有利于班級的管理。
(五)、“背書”:對一小部分聽課不太明白的同學,令其背公式、概念、性質。有一定的時間或過程后,對學后的知識有所認識了,他們就會慢慢的聽老師講課了。
(六)、普通班當成文科班教:普通班的學生基礎差,在教學上,把他們當成“文科生”來教。在講課時,要注意講、“淺”、“細”、“明”。“淺”就是老師要掌握知識的深淺程度,要教授學生通法,使學生掌握最一般解法。還有就是把每節要用的公式、概念在上課復習前與同學一起寫在黑板一角,方便學生理解。“細”就是在重點、難點處要講得細致;“明”就是老師的板書要清楚分明,整潔大方。要讓學生看了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