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廣 成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轉變
梁 廣 成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國民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從而轉化為國民的自覺行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在教育觀念、教育定位、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實現轉變。
和諧社會;核心價值觀;挑戰;轉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引導國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國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轉化為國民教育的自覺行動,是新形勢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目標、定位、方式、方法等方面,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個大的全方位的轉變。
當前我國社會在急劇變化,改革進入深水區,利益的多樣化帶來的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坝捎谏鐣洕煞帧⒔M織形式、物質利益等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盵1]59建立和諧社會的一切難題來自于我們選擇了一個多元化的發展道路,而建立和諧社會唯一可能性也在于我們能夠形成一個多元化的社會。[2]5不是我們想怎么做,而是必須這樣做。 一元化社會意識形態的解體,多元化的社會形態的逐步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主導目標、集體主義價值觀及主導內容和主流意識形態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尤其是改革進入深水區以后,各種利益糾紛、各種思想問題、價值觀問題層出不窮,這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嚴峻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用新的思維、新的觀念去面對和適應新形勢、新情況,對待和解決新問題,決不能固守老的思想觀念和判斷標準,而要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乾坤在胸。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主體把價值理念或灌輸或潛移默化到教育客體的過程,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于教育客體是人而不是物,注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個艱難的、反復的過程,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用靈活的教育方式。教育對象多元化及其思想觀念多元化給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控制帶來了難度,不僅要有重點控制,還要能照顧不同思想狀況的個體發展;不僅要求教育者有外部控制、事后控制,更能形成自我控制、內部控制、事前控制。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順利進行和不斷完善,才能切實發揮自身的價值功能。
在計劃經濟下,行政部門在經濟、政治生活中的優勢在思想領域衍生出了強大的干預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曾一度憑借簡單粗暴的行政力量和強制要求去劃線,力圖整齊劃一、一個模式,然而效果很差。多樣化觀念的合法性表明在和諧社會是不允許強制措施對待非己的思想觀念的。因此,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訴求,轉而尋求人格的力量等多種方式。
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才能融入整個國民教育過程,實現自己的價值?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法上進行探索和改革。不能再靠單純的“灌輸”,而是要和現代教育手段結合起來,形成合力,這樣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已經由“經濟、政治、文化”上升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時刻關注理論的發展?!昂椭C社會”的構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的實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應這一變化,服務和服從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定位,為實現這個目標提供輿論支持、精神動力、思想保證等。這不僅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具體化,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在統一思想、凝聚人心、提高認識等方面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證。同時,隨著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和新媒體的發展、網絡社會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現實,在堅持以往較好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思政教育的新策略和新方法,使其在形式、方法、效果上增強親和力和滲透力。要結合構建和諧社會的新要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體制、新機制。要緊密結合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容,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靈活性、針對性,不斷探索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新方式新方法。要緊密結合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目標,圍繞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發揮和實現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個社會的形成往往伴隨著成熟的價值理念的認同,和諧社會同樣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并成為人們的信仰、標準、行動指南,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化、育人功能。2005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明確指出:和諧社會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征既包括社會關系的和諧,也包括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這就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圍繞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主題,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充實和完善新的內容,探索總結新的經驗。在價值取向上要以“以人為本”的理念的為指導,要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理論支持。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著力構建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關系,使整個社會充滿公平正義,最終實現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民主科學管理,構建安定井然的社會秩序。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 “高高在上、居高臨下”,與社會現實和受教育對象疏離,導致人們對思想政治教育不滿意,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較差。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諸多不和諧的問題:如主客體分離,重視集體利益、較少關注個人利益;在方法上搞形式主義,重思想灌輸;在規范與激勵的關系上,講要求多,講激勵少等。在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反觀自身,努力提高自身的和諧性。
和諧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就是“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共中央在《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其實質就是指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以人的生存發展需要為根本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人既是從事一切活動的手段又是目的,只作為手段而否認人是目的這一根本問題,一切活動都將失去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解決教育對象的思想、立場、觀點等問題的。只有把“人”當作對等的主體,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找到正確位置,也才能夠增強教育實效,實現自身應有的價值功能。
[1]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2] 黨國英:和諧社會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師連枝
2015-06-02
梁廣成(1981-),男,河南杞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G412
A
1671-9824(2015)04-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