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利, 馬 艷, 李春輝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麻醉科, 河北 承德 067000)
胃癌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的過程,涉及到多方面機制。研究表明轉化生長因子 β(TGFβ)/Smads信號通路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異常都可能導致信號轉導的紊亂,從而導致胃癌的發生與發展。本研究通過檢測正常胃組織和胃癌中TGFβ1、Smad7基因以及蛋白的表達,分析它們與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收集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手術治療后經病理證實的胃癌組織標本60例,同時收集正常胃組織20例(切緣距離腫瘤邊緣10cm以上認為正常胃組織)。60例胃癌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4.8±9.7歲;其中低分化者32例,高中分化者28例;有淋巴結轉移者35例,無淋巴結轉移者25例。
1.2 RT-PCR所用試劑:AMV第一鏈cDNA合成試劑盒(BK1040)(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引物合成(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50bp DNA Ladder(北京天根生化有限公司MD108);肌動蛋白(β-actin)上游引物序列:5'-CAT GTA CGT TGC TAT CCA GGC -3',下游引物序列:5'-CTCCTTAATGTCACGCACGAT-3'。TGF 1上游引物序列:5'-GGCCAGATCCTGTCCAAGC-3',下游引物序列:5'-GTGGGTTTCCACCATTAGCAC-3'。Smad7上游引物序列:5’-TTCCTCCGCTGAAACAGGG-3’,下游引物序列:5’-CCTCCCAGTATGCCACCAC -3’。
1.3 方 法
1.3.1 提取RNA及RNA定量:①充分預冷研缽,把組織從液氮罐中取出放入研缽中仔細研磨,控制每例標本質量100mg左右,研磨成粉末狀后,加Trizol試劑1mL,將其擊成碎塊,至1.5mLEP管中,混勻室溫靜置5min,4℃,離心12000rpm10min,將上清移入新EP管。
1.3.2 反轉錄:反轉錄過程:1μg總RNA為模板逆轉錄成cDNA,反轉錄反應條件為:25℃,10min;37℃,50min;70℃,15min;4℃,5min。反轉錄反應體系見表1。

表1 反轉錄體系
1.3.3 聚合酶鏈反應
1.3.3.1 PCR 擴增反應體系,見表 2。

表2 PCR擴增反應體系
1.3.3.2 循環設置:①TGF 1擴增條件:94℃預變性5min,一個循環;94℃ 變性 30s,55℃ 退火 30s,72℃ 延伸30s,共35個循環;72℃總延伸6min。②Smad7擴增條件:94℃預變性5min,一個循環;94℃變性30s,53℃退火45s,72℃延伸 30s,共 30個循環;72℃總延伸6min。③瓊脂糖凝膠電泳結果分析:取20μL擴增產物及6μL的DNA Ladder進行2%瓊脂糖凝膠電泳(120V,45min),紫外熒光數字成像儀下照像,采用Image pro plus 7.0軟件統計各條帶的積分光密度值,以積分光密度值比值分析各組間差異。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在胃癌組織中,TGFβ1,Smad7 mRNA的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低分化胃癌組織中TGFβ1和Smad7 mRNA水平明顯高于高中分化胃癌組織(P<0.05)。TGFβ1,Smad7 mRNA的表達與胃癌的分化程度有關(圖1)。見表3。

圖1 TGFβ1、Smad7 mRNA在各組織中的表達(±s,n=6)M:100 bp DNA Marker;1:正常胃癌組織;2:高中分化胃癌組織;3:低分化胃癌組織

表3 TGFβ1 mRNA、smad7 mRNA水平的表達在不同臨床病理特征中的關系
TGFβ是重要的細胞因子之一,對細胞分裂和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結果顯示,惡性細胞對TGFβ產生抵抗作用與腫瘤的發生關系密切,TGFβ信號通路一旦改變,對靶細胞失去有效抑制作用,甚至可能促進腫瘤的發展[1]。Smad蛋白家族指的是TGFβ信號傳遞通路中的中轉分子,從胞質進入胞核[2]。Smad7在基礎狀態下大部分位于細胞核中,Smad7是TGFβ信號傳導途徑中必需的下游分子,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生物學行為有關。Smad7異常表達,拮抗了TGFβ通路,從而使其不能有效監督腫瘤細胞過度增生,導致腫瘤發生[3]。
TGFβ1調控的基因通常依賴于TGFβ1活化的下游分子R-smad(受體-smad)中的一個,即Smad2或Smad3,Smad3磷酸化和核轉位主要發生在活化的細胞,Smad2激活主要發生在靜止和中間細胞[4]。在炎癥性腸病(IBD)病人腸道內Smad3磷酸化水平下降,伴有Smad7顯著增高。研究結果表明,Smad7可通過抑制Smad3的活化磷酸化、影響Smad3/Smad4異源復合物的形成及核轉位,最終拮抗TGFβ對細胞的生長抑制效應。在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 TGFβ1與Smad7的表達是互相調節,共同發揮作用的。有研究發現,TGF-β作用較長時間(2d)后,可直接導致興奮性信號分子Smad3的基因表達水平下降,抑制性信號分子Smad7的基因表達水平顯著上升,而使胞內TGF-β信號轉導功能下調,細胞對TGF-β的反應減弱。Smad3功能受高表達Smad7抑制,不能有效啟動介導生長終止基因的轉錄,使細胞生長發生紊亂,從而有可能向惡性化發展[5,6]。此外,在體外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中,TGF-β可使Smad7的表達快速而短暫地被誘導,這就提示Smad7是TGF-β早期即刻基因作用的靶點,作用是自身負反饋調節。說明TGF-β刺激Smads信號通路功能的活化,同時對內源性Smads的表達也起到了潛在的調節作用[7]。
有研究報道TGFβ1在前列腺癌、結腸癌等惡性腫瘤中呈過度表達,其過度表達在腫瘤轉化、進展中起重要作用并與預后相關[8]。本實驗研究發現胃癌組織TGFβ1呈過表達狀態,隨著胃癌臨床病理分期的進展,TGFβ1表達逐漸加強,提示我們TGFβ1有可能促進胃癌的進展。這與Naef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另外TGFβ1在腫瘤中高表達的原因還可能由于胃癌組織細胞失去了對TGFβ1的敏感性,導致TGFβ1的反饋性表達升高。近來的報道顯示,Smad7基因擴增與胃癌,結腸癌患者的預后不良有著密切的關系。表明TGF-β信號轉導抑制因子Smad7過表達是腫瘤細胞抵抗TGF-β的生長抑制作用的機制之一。最近的研究還顯示,Smad7可以不依賴于TGF-β而獨立發揮其生物學功能,并與腫瘤細胞凋亡的發生有關。
[1] Pennis on M,Pasche B.Targeting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signaling[J].Curr Opin Oncol,2007,19(6):579 -585.
[2] Derynck R,Zhang Y E.Smad- dependent and smad- independent pathways in TGF - beta family signalling[J].Nature,2003,425(6958):577 -584.
[3] Singh P,Wig JD,Srinivasan R.The Smad family and its role in pancreatic cancer[J].Indian Cancer,2011,48(3):351-360
[4] Liu C,Gaca MD,Swenson ES,et al.Constitutive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smads in activated cells in TGF-beta-independent[J]Biol Chem,2003,278(13):1172 - 1176.
[5] Flanders KC.Smads as a mediator of fibrotic response[J].Int Exp Pathol,2004,85(2):47.
[6] Monteleone G,Kumberova A,Croft NM,et al.Blocking Smad7 restores TGF-beta1 siganaling in chron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Clin Invest,2010,108(4):601 -605.
[7] Tian F,DaCosta Byfield S,Parks WT,et al.Reduction in Smad2/3 signaling enhances tumorigenesis but suppresses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cell lines[J].Cancer Res,2003,63(23):8284-8292.
[8] Fitchev PP,Weislak SM,Lee C,et al.Thrombospondin-1 regulates the normal prostate in vivo through angiogenesis and TGF - beta activation [J]Lab Invest,2010,90(7):1078-1090
[9] Naef M,Ishiwata T,Friess H.Differential localization of TGF beta isoforms in human gastric mucosa and overexpression in garstric carcinoma[J].Int Cancer,2007,71:131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