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菀杞, 余艷萍, 梁真嬌, 林 楠, 梁麗霞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婦產科, 廣東 中山 5284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高齡產婦的數量越來越多,自愿選擇剖宮產的產婦數量呈上升趨勢。對圍產兒的安全和產后母嬰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1]。據報道,我國剖宮產率在上世紀50年代只有2%左右,到現在為止,我國的剖宮產率已經達到了25%[2]。近年來,社會因素母嬰剖宮產的近期結局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本研究主要以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婦產科行剖宮產的產婦256例和經正常產道分娩的產婦512例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社會因素引起剖宮產母嬰的健康狀況和正常分娩的差異。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婦產科行剖宮產的產婦256例和經正常產道分娩的產婦512例。納入標準[3]:單胎妊娠、38周≤孕周<42周、頭先露、初產婦。排除標準:經產婦、雙胎或多胎妊娠、孕周<38周或≥42周、陰道助娩、有明確手術指征[頭盆不稱(包括巨大兒及胎頭位置異常)、胎兒窘迫、胎位異常(臀位、橫位)、產程異常(潛伏期、活躍期或第二產程異常)、妊娠合并癥(包括妊娠合并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腎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闌尾炎等內外科疾病及合并子宮肌瘤或卵巢腫瘤)、妊娠并發癥(包括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前置胎盤、胎盤早剝、臍帶脫垂等)、骨盆異常、既往有剖宮產史、其他(如羊水過少、過期妊娠、胎兒生長受限等)]、有胎膜早破、產前行B超檢查可疑臍帶繞頸、乙肝病毒攜帶、不良孕產史、IVF-ET術后、產前估計胎兒體重超過4kg、產婦高齡、肥胖等高危因素、應用藥物引產、剖宮產前自然臨產等情況。剖宮產組256例,產婦年齡23-36歲,平均(27.6±4.5)歲,平均體重指數(26.78 ±3.81);產道分娩組產婦年齡23-34歲,平均(26.97.±3.26)歲,平均體重指數(26.54±3.21)。兩組基本資料的比較見表1,兩組在年齡、體重指數(BMI)上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基本資料的比較±s)

表1 兩組基本資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平均年齡BMI剖宮產組256 27.1 ±4.51 26.78 ±3.81產道分娩組 512 26.97.±4.38 26.54 ±3.21 t值 0.384 0.916 p值 >0.05 >0.05
1.2 觀察指標:觀察剖宮產組和產道分娩組的產后出血發生率、產前及產后血紅蛋白水平差值、貧血發生率、產婦死亡、DIC、產褥病發病率、母乳喂養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Apgar評分、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體重異常等指標。
1.3 統計方法:所有收集數據錄入 Excell2003,在spss10.0中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均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
剖宮產組和產道分娩組進行產后母嬰結局比較,結果產后出血發生率、產前及產后血紅蛋白水平差值、貧血發生率、新生兒體重異常在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剖宮產組的產后出血發生率、貧血發生率、新生兒體重異常的相對危險度分別是產道分娩組的0.323、0.411、6.246 倍。兩組產褥病發病率、母乳喂養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1minApgar評分、呼吸窘迫綜合征在兩組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比較的P值及RR值見表2。

表2 剖宮產組和產道分娩組母嬰結局比較
臨床研究發現[4],剖宮產圍生期母嬰并發癥發生率較自然分娩高,臨床上尚不能較好地區分對造成母嬰不良結局的主要因素是剖宮產手術還是妊娠期合并癥導致。近年來,隨著剖宮產術式的簡化及技術的成熟、圍生醫學的進步、產前監測手段的多樣化等均客觀造成剖宮產率的升高。同時,因孕婦及家屬的主觀因素而在分娩時選擇剖宮產的人數比例也在不斷的增加[5]。由于社會因素而使部分沒有妊娠合并癥或其他必須因素而選擇剖宮產進行分娩,很容易產后母嬰生活質量和圍生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帶來一定的影響,其中,瘢痕子宮發生再次妊娠就是剖宮產后產婦常見的一種并發癥。Silver等報道[6],有剖宮產史的孕婦進行再次妊娠時發生子宮破裂的風險明顯大于經正常陰道分娩孕婦。其風險增加倍數已經超過了37倍。由于社會因素選擇剖宮產分娩方式勢必會影響更多的產婦選擇剖宮產,從而造成會呈逐年升高的趨勢。
沒有明顯手術指征的初產婦,可能會有多個因素影響其對分娩方式的選擇。相關研究表明,對于沒有明顯手術指征的初產婦,陰道分娩方式的母嬰結局明顯優于剖宮產,即和陰道分娩相比,剖宮產:①產婦出血的風險較大,②新生兒容易發生呼吸系統疾病,③產婦的祝愿時間會明顯延長,④瘢痕子宮發生再次妊娠發生率高,⑤再次妊娠時產婦并發胎盤植入或前置胎盤等胎盤異常的風險較高[7]。因此,目前對于影響剖宮產選擇的社會因素,更多的應該考慮搭配新生兒產后健康狀況以及產婦自身的情況[8]。
本研究通過觀察對比我院婦產科256例進行剖宮產的孕婦和600例正常產道分娩產婦產后母嬰結局的差異,結果顯示,兩組在年齡、體重指數(BMI)上的差異顯著,表明體重和年齡是產婦選擇剖宮產的重要因素。另外,剖宮產組和產道分娩組進行產后母嬰結局比較,結果產后出血發生率、產前及產后血紅蛋白水平差值、貧血發生率、新生兒體重異常在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剖宮產組的產后出血發生率、貧血發生率、新生兒體重異常的相對危險度分別是產道分娩組的 0.323、0.411、6.246 倍,而兩組產褥病發病率、母乳喂養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1minApgar評分、呼吸窘迫綜合征在兩組間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表明剖宮產產婦后血紅蛋白水平差值、貧血發生率、新生兒體重異常發生率較大,其中新生兒體重異常危險度最,而產褥病發病率、母乳喂養率、新生兒窒息發生率、1minApgar評分、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則不會受到分娩方式的影響,這一結果和相關文獻報道的數據相吻合[9]。因此,我們認為,對于胎兒體重較大或孕產婦年齡過大分娩時宜選擇剖宮產,對于剖宮產產婦應采取有效措施預防產后出血發生率、貧血發生率、新生兒體重異常的發生。
[1] 陳新娟,范建輝.未足月胎膜早破潛伏期對母嬰結局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3,34(4):59-60.
[2] 王華云,林燕蕊,劉慧.活躍期枕后位胎兒脊柱位置與分娩結局的關系[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3,16(5):9-11.
[3] 李紅雨,常青.低危產婦住院待產時間與母嬰圍生結局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3,9(2):187-189.
[4] 鄭巍,何星云.108例中央性前置胎盤剖宮產的結局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3,19(22):44-45.
[5] Chung JH,Melsop KA,Gilbert WM,et al.Increasing prepregnancy body mass index is predictive of a progressive escalation in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J].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and Neonatal Medicine,2012,25(9):1635-1639.
[6] 唐乃秀,劉靖,葉名芳,等.社會心理因素致剖宮產285例調查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5):752-753.
[7] Crowther CA,Dodd JM,Hiller JE,et al.Planned vaginal birth or elective repeat cesarean:patient preference restricted cohort with nested randomised trial[J].PloS Medicine,2012,9(3):375-383.
[8] 郝敏,武桂花.非必須剖宮產與正常分娩產婦分娩知識態度及行為的關系[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12):1572-1573.
[9] 嚴崴巍.剖宮產對產婦和新生兒體內NK細胞含量影響的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9):69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