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韓曉明●候濤 柳玉鵬


從美國記者福利和索特洛夫、英國人道救援工作者海恩斯、出租車司機亨寧,到最近的日本人質湯川遙菜和后藤健二被斬首的畫面中,都有一位操著倫敦口音、被稱作“圣戰士約翰”的蒙面男子現身,26日當美媒率先公布這名劊子手的身份時,全世界為之震驚:他是住在倫敦富人區的科威特后裔,畢業于英國頂尖大學的計算機編程專業。是什么讓這個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年輕人,變成了“伊斯蘭國”(IS)的劊子手?北京大學阿拉伯伊斯蘭研究所所長吳冰冰27日對《環球時報》說,在投奔IS的激進分子隊伍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從小就在西方國家長大的穆斯林二代移民,這表明穆斯林在歐洲的融入確實出現了問題;而“圣戰士約翰”的中產身份和IS在伊拉克打砸“異教派”文物說明了同一件事:“這是文化的對抗,與錢無關”。
IS劊子手竟是英國名校生
“他是一名年輕男子,他的父母決定移民西方以便提供給他安逸的生活和教育,但他最終在極端思想體系中發現了自我并效力于IS。”美國《華盛頓郵報》在26日早間率先發出報道稱,多次在IS人質斬首視頻中現身、被稱作“圣戰士約翰”的劊子手身份已確認,是26歲的英國人穆罕默德·埃姆瓦茲。
消息一出引起西方社會一片嘩然,英國媒體更是突擊搜尋埃姆瓦茲的個人背景。英國《泰晤士報》27日報道說,埃姆瓦茲出生在科威特,在1994年,6歲的他隨家人移民到倫敦居住。他曾在基督教圣公會小學就讀,是班上唯一的穆斯林。由于家庭條件優越,他和家人居住在倫敦著名的富人區圣約翰伍茲。據鄰居說,埃姆瓦茲一家生活很溫馨,爸媽幾乎每天都去學校接孩子放學。
和很多英國本土年輕人一樣,埃姆瓦茲是英國著名流行樂隊組合“七小龍”的歌迷,也是英超球隊曼聯的鐵桿粉絲。同齡人喜歡玩的電腦游戲《毀滅公爵》,埃姆瓦茲也一樣迷戀不已。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他喜歡穿時髦服裝,與此同時也堅持他的伊斯蘭信仰,避免與女性目光接觸。
如果沒有受到極端主義影響,埃姆瓦茲后來從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學學完計算機編程專業之后,可能就會找到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這所大學的前身是皇家理工學院,連續4年被《金融時報》列為英國頂尖的現代大學。或者如他當年在畢業留言中寫的心愿,努力成為一名足球運動員。
但從2007年開始,埃姆瓦茲的人生開始發生了重大逆轉。英國軍情五處在這一年注意到,這個年輕人在倫敦加入了“基地”分支索馬里“青年黨”。2009年,當埃姆瓦茲試圖取道坦桑尼亞前往索馬里時被軍情五處截獲。軍情五處試圖吸收他,被拒絕后就不斷找他麻煩。
埃姆瓦茲此后在科威特一家電腦公司工作,2010年返回倫敦,在他即將回科威特準備結婚前夕,遭到英國反恐辦公室拘留和搜查;在事后寫給朋友的電郵中,他形容自己在倫敦“像個罪犯”。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埃姆瓦茲2012年去了敘利亞。從去年8月開始,他出現在IS公布的多段人質斬首視頻中,每次他都身穿黑袍,頭戴面罩,只露出兩眼和鼻尖。由于他說話帶倫敦口音,總是在殺死人質前嘲笑并威脅西方國家,因此有了“圣戰士約翰”的綽號。
“我們的教育為IS提供技術”
去年11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澳大利亞參加G20峰會時曾表示:“毫無疑問,我要‘圣戰士約翰為他在敘利亞犯下的可怕罪行面對司法審判。”
英國《金融時報》27日說,埃姆瓦茲身份的公開,可能會再次引發人們的呼吁,要求逮捕這名殺手。據彭博社報道,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27日誓言要抓住和處死斬首視頻中的“圣戰士約翰”。《衛報》27日說,早前被斬首的海恩斯的遺孀德勒岡娜表示,她最不想見到的就是“圣戰士約翰”死得轟轟烈烈。此前海恩斯女兒說,她希望有人在“圣戰士約翰”的眉頭正中打一槍。
威斯敏斯特大學的一份聲明說:“如果這些指控是真的,我們對這一消息感到震驚和惡心。”32歲的英國穆斯林霍斯魯·汗說:“這對我和這里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大的震驚,他看上去是穆斯林社區的某種怪物。”英國《泰晤士報》質問,英國軍情五處既然早已知道埃姆瓦茲的行為,為什么他還能夠逃出監控網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7日發表評論稱,“圣戰士約翰”真實身份的曝光讓我們陷入很麻煩的境地:他受過很好的教育,可以自由選擇去哪兒發揮他的IT技術特長,“我們的教育正在為恐怖分子提供有用的技術”。文章說,是時候想該做些什么來阻止年輕的穆斯林男孩和女孩們去加入“圣戰者”隊伍了。
為什么一些人放棄良好的社會地位和高收入而投奔到IS組織?俄羅斯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博戈丹薩洛夫對媒體表示,一些人出于宗教信仰而自愿參加這一組織,但他們中多數是受到IS的宣傳欺騙,很多人也是為了錢而加入IS的。
吳冰冰則對《環球時報》說,這不純粹是經濟問題,而是穆斯林在歐洲的融入出現了問題。有錢并不意味著融入,他們發現自己生活的國家和政府不能代表他們的理想。IS通過社交媒體發起宣傳攻勢的成功之處,在于讓年輕人覺得有時尚和自我釋放狀態的吸引,釋放了這些青年長久以來的壓抑。
吳冰冰說,最近奧地利出臺了一項法令,所有伊斯蘭宗教人員必須講德語。而在《查理周刊》遇襲事件后,在法國更多地出現了極右和排外的情緒。這說明歐洲的反思并不深刻,在穆斯林融入問題上,目前歐洲許多國家采取的還是排斥和壓制的手段,而未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IS瘋狂打砸伊拉克古文物
26日,IS在其推特賬號上發布一段5分鐘的視頻,顯示武裝分子用大錘和電鉆瘋狂破壞伊拉克北部重鎮摩蘇爾一家博物館內的古文物,大量的雕像被武裝分子推倒和破壞。一名留著大胡子的黑衣男子在鏡頭前說,這些亞述時代的作品都是數世紀前“不信仰真主的人”的偶像崇拜。“先知要求我們在占領這些國家后,把這些都毀掉。”在他身后,一座被破壞的人首翼牛像正是亞述人的保護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當天呼吁安理會就極端組織武裝毀壞伊拉克古文物一事召開緊急會議。她發表聲明稱,被武裝分子摧毀的部分古雕塑來自伊拉克古城哈特拉,是世界遺產。
而這僅僅只是IS破壞古代文物的一部分場景。此前,該極端組織已經毀掉了一系列他們認為是“異端邪說”的神龕等遺跡,燒毀書籍,甚至破壞宗教圣地。摩蘇爾所在的尼尼微省原是亞述帝國的都城,該地區約有1800處考古遺跡,如今已被IS占領。據聯合國稱,IS在破壞占領區內文物的同時,還在黑市大量販賣古代文物,以換取活動資金。
另據敘利亞官方通訊社報道,遭IS武裝人員劫持的大約220名亞述基督徒人質的親屬正焦急尋找他們的下落。“敘利亞亞述人權網絡”主管愛德華說,IS劫持人質不僅出于恐嚇目的,還把人質當作“人盾”抵御空襲,并有意通過亞述人質換回被俘的IS武裝人員。
目前,IS和庫爾德人武裝的交火仍在繼續。沙特《生活報》27日頭版刊登消息《伊斯蘭國已至大馬士革東門外》,文章引用法國總統奧朗德的話稱“巴沙爾(敘總統)已至絕境”,似乎暗指西方和周邊阿拉伯國家完全有實力給IS以致命打擊卻遲遲不出手,是否在借后者達到重塑地區秩序的目的?▲
環球時報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