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數據,2014后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長9.0%,2014年上海、北京、浙江、深圳等省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過了4萬元大關。
對此結果,雖然有網友調侃自己拖了“后腿”、“被平均”,但也有網友表示,抱怨無濟于事,提高收入還需要自身努力奮斗。這是對待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較理性的態度。
統計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是為掩蓋收入差距,而是客觀掌握各地老百姓的整體收入情況,作為一系列民生決策的依據,但不能回避收入差距的問題。而縮小收入差距,既是國家、政府的責任,也需要每個個體的努力。這兩者不可偏廢。
近年來,為促進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我國中央財政加大了對這些地區的扶持力度,可還是有一些地方,沒有擺脫等靠要的思想,把貧窮、落后的主要原因歸為外部環境,而沒有從自身上找原因——貧窮、落后,當然有資金、資源、政策、環境等因素,但當這些因素逐漸解決之后,有優惠傾斜政策、有重點投入,再把原因歸于外部,就說不過去。
對個體尤其是青年大學畢業生來說,等靠要心態更是不拖后腿的大敵,以城市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就業為例,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很嚴峻,可是,去年一項調查顯示,受訪的“985”和“211”重點院校中,有52%的畢業生希望起薪在6000元至8000元之間。這已經遠遠超過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這表明,大學生的擇業期望,有些脫離實際,以這樣的心態擇業,會產生很大的落差,有的學生會瞧不起某些工作,“有業不就”成為啃老一族——對于他們來說,人均可支配收入,顯然是“被平均”,而從另一個角度說,他們也拉低了平均數。
當下強勁的反腐風暴和法治中國建設,為個人奮斗提供了又一個良好時機。抱怨“被平均的”人,是否也該調整下心態。對于收入高的人,不能只有羨慕嫉妒恨,要明白,靠自己勞動掙來合法收入,是值得尊重的。收入低者,不能只抱怨命運不公、環境不公,也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把一件事做到最好?是不是投入地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在為單位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實現自我價值?
造成不公平的制度,必須打破,要通過促進地區社會經濟均衡發展,改革分配和福利制度,縮小地區、行業差距,而“不勞而獲”的依附心理、懶惰習慣,也必須清除。這才是一個充滿朝氣、正能量的社會。▲
(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環球時報201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