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宏
(吉林大學西區學生辦公室 吉林長春 130062)
高校分年級分層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閆 宏
(吉林大學西區學生辦公室 吉林長春 130062)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不同程度地存在 “一刀切”、“一鍋煮”現象。因此,應把握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實施分年級、分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高校 分年級分層次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積極適應變化的形勢,只有從教育對象的不同特性和成長需求入手,因人、因時確定不同的教育目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實施不同的教育內容,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滲透力和實效性。[1]
1.是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以人為本”的內涵和實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高級階段,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這是高校育人的應有之義。《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指出:“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應遵循教育的基本規律,著眼不同年級學生成長需求,進行分類教育和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2]
2.是構建良好育人環境的客觀需要。構建安全、文明、和諧的校園環境,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個重要前提和保證,也是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總體上說,當前國內高校的校園環境是好的,但有些高校仍然存在諸多不利于育人的因素或是潛在傾向。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尤其是在思想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分對象“一刀切”、不看需求“一鍋煮”的現象。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改進和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消除校園內的思想隱患和不安全因素,切實營造一個安全、文明、和諧的育人環境。[3]
3.是適應大學生群體特征的時代需求。當前,在校大學生大都是新生代,道德觀念多元化、價值判斷趨利化、主體意識個性化等特征,使得每個年級段基本上都會形成一個“代溝”,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觀念等都會有較大的變化,這些都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樹立新理念、探尋新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具有時代感、感召力和滲透力。
大學一年級——由于學生剛剛升入大學,其社會環境、社會地位、學習方式等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使他們在心理、思想及行動上,往往有諸多的不適應。他們開始大都盲目樂觀,而一旦在思想、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受到挫折,又會產生自自卑和焦慮。中學時代大學生活的美好想像與親身體會到的大學生活現實的反差,常常會引起復雜的心理矛盾,并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反映出來。
大學二年級——絕大多數學生適應了大學的生活,對大學生活的神秘感、約束感和遠離家鄉、親人的孤獨感已經消失。學習上,他們也已基本上適應了大學的學習方式,對所學專業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對自己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有了一定的思考。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他們對校園內外諸多問題的認識變得逐漸深入,并趨向現實。
大學三年級——是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也是專業知識學習的主要階段和重要階段。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獨立性都不斷增強,有進一步深化專業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要求。他們對于自己的生活有了主見,對于自己的未來的有了多種打算和準備。
畢業年級——是大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的轉折階段。他們思想心理上更趨成熟,能夠理智地對待各種問題,有較好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也有較大提高,學習較自覺,言行較慎重,考慮問題較實際,擇業、生活、婚姻等都成為其思考的現實問題。但一部分同學由于就業的壓力和對未來生活的心理準備不足,很多學生表現得憂心忡忡 ,對于社會有時會感到迷惘。
高校要以培養大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為目標,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成長需求,確定不同的教育主題,有所側重地實施不同的教育內容,以切實增強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大一年級學生,重點圍繞“適應大學生活,塑造優良品行”教育主題。著眼他們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變,尤其是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的轉變,通過開展校紀校規教育、成人精神教育、公民基本道德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和愛校愛專業等教育,引導他們明確校紀校規,掌握安全防范知識,增強對所學專業的了認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掌握與同學交往的方式方法,自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
大二年級學生,重點圍繞“樹立遠大理想,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教育主題。通過開展黨的基本理論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成才觀教育以及職業規劃相關內容的教育等,引導大二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樹立遠大理想抱負,增強成人成才的緊迫感和自覺性,正確認識和理解職業生涯規劃對人生的意義,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在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和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最佳職業奮斗目標,并制定出可行計劃。
大三年級學生,重點圍繞“全面提高素質,努力夯實成才根基”教育主題。引導大三學生進一步認清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增強全面鍛煉提高自己的自覺性和緊迫感,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不斷提高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的綜合素質能力。同時,高校還應大力舉辦各類人文知識講座,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成才、科技創新、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全面成長創造良好條件。
畢業年級學生,重點圍繞“因勢定位決策,正確有效擇業就業”教育主題。通過舉辦社會經濟發展與就業形勢分析報告,開展就業創業政策導向、求職基本程序及技巧等教育和培訓,引導畢業學生進一步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與就業形勢,了解掌握社會發展對學生自身能力素質的基本要求,提高就業認知和崗位認知能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掌握擇業的基本程序及技巧,增強擇業和就業活動中的自我道德約束,做到誠實守信;消除自身在擇業中的心理障礙,減輕心理壓力,增強戰勝挫折的信心和能力,以健康和樂觀向上的心態迎接挑戰;抓好就業前自身的角色轉換,以良好的狀態走向工作崗位。
[1]劉玉明,賽音德力根 . 以年級為層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時代經貿,2011( 8)
[2]馬瑩. 淺析高校大學生各年級特點[J] .中外教育研究, 2010,( 3)
[3] 陳國海,潘柏松 . 分層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與經濟,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