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詩潔 崔彩云
(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特點與家庭環境因素分析*
馮詩潔 崔彩云
(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目的:了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探討家庭環境對其影響。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與家庭環境量表(FES-CV)對西南地區200名離異家庭子女及200名完整家庭子女進行測量。結果: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問題顯著多于完整家庭子女;女生的恐怖癥狀較男生明顯;離異家庭的家庭環境遜于完整家庭;家庭環境的矛盾性、成功性對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消極影響。結論: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不甚理想,可通過改善家庭環境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離異家庭子女 心理特點 家庭環境
家庭的缺損到底給成長中的兒童帶來怎樣的影響一直是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領域研究的熱門話題。大多學者認為夫妻離異會給孩子的學業、品行、心理發展和社會適應等帶來一系列嚴重的消極影響[1][2]。近年來,也有些研究者[3][4]看到了父母離異對其兒童的身心發展并非有絕對的、長久的消極影響,甚至有積極的一面。本研究擬通過對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家庭環境的調查、分析,切實了解當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探討家庭因素對子女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中的離異家庭子女是指父母離異后,由父母單方、老人或親戚監護撫養的孩子。選取西南少數民族地區61所中小學校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選取200名離異家庭子女作為研究組,其中男生98人,女生102人,平均年齡為11.57歲。設同齡完整家庭子女200名為對照組,其中男生91人,女生109人。
2.研究工具
(1)本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采用《心理健康自評量表(SCL-90)》,SCL-90量表是國內外被廣泛使用的心理健康測評工具之一。該量表包括軀體性、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其他等10個癥狀因子。
(2)家庭環境特征的評定使用家庭環境量表(FES),該量表含有10個分量表,本次調查采用了其中親密度、矛盾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組織性和控制性等7個信效度較好的分量表[5]。
3.統計分析 數據整理和分析采用 SPSS17.0 統計軟件完成。
1.完整家庭組與離異家庭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完整家庭組與離異家庭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比較,離異家庭組學生的抑郁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及心理健康總分均顯著高于完整家庭組(p<0.05),其他維度差異不顯著。數據說明,離異家庭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完整家庭組。見表1。

表1 完整家庭組與離異家庭組學生癥狀自評量表結果比較(M±SD)

完整家庭(n=200)離異家庭(n=200)t 值 p值偏執1.51±0.57 1.59±0.57 -1.40 0.16精神病性1.38±0.45 1.48±0.47 -2.23 0.03其他1.53±0.55 1.57±0.55 -0.67 0.51總分133.19±39.00 142.14±40.12 -2.26 0.02
2.離異家庭組中男生與女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離異家庭組中男女生的恐怖因子平均分分別為1.53、1.74,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顯著高于男生(p<0.05),其他維度差異均不顯著。說明,離異家庭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男生,主要表現在恐怖癥狀較突出。
3.完整家庭組與離異家庭組學生家庭環境比較
完整家庭組與離異家庭組學生家庭環境相比較,離異家庭組家庭親密度得分低于完整家庭組,家庭矛盾性得分高于完整家庭組,差異顯著(p<0.05)。數據說明,離異家庭組家庭環境遜于完整家庭組,主要表現在家庭親密度不高,家庭矛盾性較大。

表2 完整家庭組與離異家庭組學生家庭環境比較(M±SD)
4.離異家庭組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以心理健康總分作為因變量,以家庭環境量表各因子作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家庭環境量表中的矛盾性和成功性進入回歸方程,兩者的聯合解釋變異量為(R2)為7.1%,回歸分析模型的整體顯著性檢驗的F值為6.03(p<0.01),其回歸方程式為:心理健康總分=0.18*矛盾性+0.21*成功性+102.11。說明家庭環境的矛盾性、成功性能直接影響離異家庭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本調查研究發現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低于完整家庭子女,具有更多的心理問題,如抑郁、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懼、精神病性等。這與國內外許多研究保持一致。這可能與父母離異前經常相互攻擊、爭吵和充滿敵意,使子女接受負性情感較多,幼小的心靈較早遭受創傷有關[7]。女生自身性格較柔弱,在經歷了一系列人際關系沖突后,其恐怖癥狀更加明總之,本研究顯示父母離異將會給子女的心理健康帶來諸多負面影響,離異家庭的家庭環境不良,是造成子女心理問題增多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離異家庭的家庭環境,尤其減少家庭矛盾性,給予子女適度的期待,是提高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顯。本次調查發現,離異家庭中家庭成員間的親密度低于完整家庭,離異家庭中家庭成員間公開發生爭吵的現象也多于完整家庭,此結果驗證了這種可能。本次研究通過逐步多元回歸分析也證實了家庭矛盾性對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直接的負向影響。此外,過度的成功性對離異家庭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具有負向影響。李學榮[8]認為許多離異家庭的家長與孩子相依為命,對孩子賦予了極大的期望,要求孩子處處爭先、奪優。高期望容易使孩子長期處于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繼而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
[1]Guidubaldi,J.etal.Long Term Impact of Divorce on Children∶A Report of a Two and Three-year Follow-up[J].Marriage and Divorce Today Newsletter,1986,11(3).
[2]傅安球.離異家庭子女心理[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3]羅斯·埃什爾曼.家庭導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541-542.
[4]徐安琪,葉文振.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及其制約因素——來自上海的調查[J].中國社會科學,2001(6)∶137-149.
[5]費立鵬等.“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和“家庭環境量表”的初步評價—正常家庭與精神分裂癥家庭成員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1,5(5)∶ 198-202.
[6]林崇德.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的特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2(1)∶54-61.
[7]劉建勛,黃建軍, 毛富強.父母離異子女精神衛生問題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3, 17(12)∶846-847.
[8]李學容.離異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問題及輔導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
馮詩潔,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崔彩云,云南民族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