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虎
(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濰坊實驗中學 山東濰坊 261325)
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解讀
趙小虎
(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濰坊實驗中學 山東濰坊 261325)
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它是以學科知識技能為基礎,整合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內的,能夠滿足特定現實需求的綜合性品質和相關能力。可以說,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習該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
創造 建構 探究 融合
化學的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認識化學變化,利用化學原理創造新物質,提高人類生活質量。
1.世界的發展離不開新物質的創造。化學已成為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信息科學多個領域發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化學學習,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引領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積極大膽嘗試,不害怕結果出錯誤。
2.以電池為例:從干電池、鉛蓄電池到紐扣電池、手機的各種鋰電池,航空航天領域的新型燃料電池, 為交通、信息、科技等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電池的不斷創新,我們只能處在移動座機的通訊時代。這與271學子八大素養中強大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諧統一。在學習電池時,引領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各類電池,理解電池原理,大膽放手,動手設計水果電池、燃料電池、充放電電池等,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習工業合成氨時,結合化學史:1905年德國人哈伯發明工業合成氨技術,糧食大幅度增產,將無數人從饑餓的死亡線上拯救出來,他因此獲得191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學生不拘泥于模仿。
創設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自主建構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加深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強化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1.化學內容復雜零碎,包羅萬象。學生理解、記憶、應用都感覺困難。學習過程不是填鴨式的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結構,而是給學生大量的機會將凌亂的知識自主梳理建構,思維加工,得到認知結構,建構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形成一種建構習慣,為以后的繼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以學習必修1 鐵、鋁、銅等金屬材料為例,不是死記硬背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而是引領學生運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獲取其性質 ,并運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性質進行構建,畫出知識樹、能力樹, 并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應用金屬及其化合物。還有在整合化學各模塊時,將必修與選修內容進行整合建構,將實驗進行穿插與元素化合物構建等,這些學習思路都將會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生活思維,處理問題的思維。
3.建構過程中,適當引領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整,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反思中進步提高發展。
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意識,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1.學習不是給予學生結果而是給學生目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過渡指導告訴結果就會扼殺學生的探究精神。要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閔恩澤院士為了加快石油的煉制,探究發現了有關的催化劑,推動了石油業的突飛猛進,獲取2007年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屠呦呦青蒿素的探究發明,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而在屠呦呦的獲獎感言中談的最多的是團隊,借此也要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2.課堂是我們育人的主陣地。導學案編制是課堂推進、學生學習探究的路線圖。在導學案編制中,我們要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從實際生活導入,認真研讀課標,設計有價值的探究問題,引領學生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在探究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培養探究能力和探究思維。
化學與生活、生產、環境、科技發展方向等多方面融合,使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能夠運用化學知識解決有關社會生活問題,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1.融合是一種思維,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有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教學活動中,要引領學生釋放所學知識的價值,將書本上的無用知識變為有用知識。
2.霧霾是因為汽車排放尾氣,工廠排放廢氣,和燃放煙花爆竹等所形成的。氣溫較低時,空氣中的水汽越少越容易形成霧霾。如何應用化學知識防霾?
3.裝修除異味:剛裝修完畢的居留有刺鼻的異味,主要是各種裝飾材料釋放出來的甲醛、苯、揮發性有機物等混合物的氣味,如不及時清除,將會對人體產生很大的危害。甲醛通常情況下是一種可燃、無色及有刺激性的氣體。易溶于水、醇和醚。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爾馬林。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養成務實求真、勇于創新、積極實踐的科學態度,崇尚科學,反對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