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恬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0)
解讀老舍《駱駝祥子》中人物形象的悲劇性
周 恬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0)
《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著名作品,其主要圍繞車夫祥子展開了一段故事內容,表現了一個階層貧民人物,為了自己想要實現的理想不斷抗爭和努力,最后仍然不能如常所愿的悲劇。所以,祥子的一生是充滿悲情色彩的,造成這一結局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是性格原因,第二是社會背景。《駱駝祥子》將當時不公的社會現實和窮苦人民的生活進行了深入刻畫,并對該現象進行抨擊。
解讀 駱駝祥子 人物形象 悲劇
通過對《駱駝祥子》的解讀,了解作品主人公的悲情人生,可以激發讀者對城市底層人物生活的同情,引起靈魂深處的震撼,并對當下優越的生活進行反思。故事中,祥子的一生經歷了幾次起落,以至于對追求生活逐漸失去了信心,最終走上流氓無產者的道路。
老舍先生在作品中對人物形象進行了形形色色的塑造,這些人性格特征各不相同,但最終的結局幾乎都未能免于悲慘。其中主要圍繞車夫祥子展開了故事,他本是一個心地單純的普通農民,并為達到安穩的生活不斷努力著。但是現實的生活確實殘酷的,有人搶走了他賺錢的洋車,所剩無幾的積蓄也被訛詐。經過這一系列的變故之后,祥子逐漸失去了繼續的勇氣,并開始迷失自己。當他再次覺醒打算重新努力奮斗之時,一個女人出現在他面前,并又遭遇了各種所謂的愛情欺騙,經歷了多次起落的祥子又面臨了小福子的死亡,使他無力在面對當下的生活,最終墜入到無限的深淵之中。
1.祥子的性格原因
在《駱駝祥子》中,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悲劇性有大部分來源于他的性格所致,這也是他不斷努力卻總是失敗的原因,因為他無法在短期內將自己的性格弱點良好的改正,所以祥子不斷經歷起起落落。故事中的祥子本是一個有志青年,對美好生活有強烈的憧憬,當他成為破產農民之時仍然通過努力成為一個人力車夫,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擁有了一輛車[1]。這對于當代人來說可能覺得十分渺小,但對當時的祥子而言卻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奮斗目標,而祥子實現這一目標所走之路是心酸和艱難的。
在城市眾多謀生人群中,祥子作為一個外來破產農民有著獨特的優點,勤勞和老實。但祥子的性格缺陷也存在著,并成為影響他命運的主要因素。所以,當祥子在實現自我理想的同時,也被另一個深淵所吞噬。祥子日常表現較為沉默,不愿多語,對生活中所面臨之事表現的漠不關己,十分冷漠,即使當時社會再混亂,祥子仍然照常拉車,最終他的車也被人搶走而無能為力,這正是祥子自私、冷漠和狹隘的性格缺陷。
當祥子車子丟失以后,他內心極為不平衡,并審視自己當下的困境,希望繼續通過干活為自己買來一輛新車。而后,祥子開始拼命賺錢,在生活方面也越發拮據。但是現實社會的殘酷是祥子沒有預想的,他打算用來買新車的血汗錢再次被搶走。因此,祥子開始有了些許改變,他對城市人抽煙喝酒的生活態度十分羨慕,但此時祥子的內心最期望的依然是實現自我愿望,對于煙酒仍然不敢觸碰[2]。然而一些惡習卻沾染了此時的祥子,他性格中自私的缺陷表露無遺,為了搶生意與人發生矛盾,但所掙之錢在家里依舊被人搶走。
到了祥子再次打算買車之時,他的自我愿望確是通過一個女人來實現的,也因此徹底將自我價值迷失。祥子迫于現實壓力娶虎妞為妻并非內心所愿,也因此對人生理想徹底放棄。祥子雖然多次與現實抗爭,但最終理想還是靠虎妞完成。而最終虎妞難產離世,而祥子也被迫賣掉車子。然后,祥子又遭遇了所愛之人的自殺,祥子徹底淪陷了,愛情和事業的失敗使他已經無力在面對。
2.社會背景
在《駱駝祥子》中,導致主人公祥子人物形象悲劇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社會背景所致。在當時社會背景中,祥子是社會階級中最底層的人物,并不斷努力掙扎和奮斗著,只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但是,當時的社會條件是嚴峻和殘酷的,即使生存意識十分強烈的祥子,依然向現實低頭,并以失敗成為最終結局。
在物質方面,祥子通過虎妞發生了轉變,開始買車時,祥子對未來是充滿幻想和堅定信心的,以為一切都能通過自己努力得來[3]。首次遇到車被搶,錢被訛詐祥子都未放棄,依然拼命努力堅持生活,直到虎妞的出現,并通過欺騙掌握整個家庭財產,祥子依舊在做著現實與環境的努力抗爭。然而難產使虎妞離世,現實再次將祥子打入原形,使他開始迷失和墮落。
《駱駝祥子》中,祥子的人生無疑是悲慘的,而導致這一結局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缺陷所致,然后是當時社會背景所產生的。值得肯定是在當時黑暗的舊社會時期,祥子仍然多次通過嘗試,想要努力實現自我價值。而當下,我們生活在和諧、安逸的年代,更應當為了實現自我理想不斷努力,不能因為失敗而打消前進的念頭。
[1]劉劍釗.從后殖民翻譯理論視角看《駱駝祥子》伊文·金譯本中的文化流失[J].湖北函授 大學學報,2016,12∶155-156.
[2]黃燚.從翻譯風格角度解讀葛浩文《駱駝祥子》[J].語文建設,2016,06∶71-72.
[3]邱唱.《駱駝祥子》里祥子悲劇命運的三維原因[J].文學教育(上),2016,0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