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坤
(吉林省通化縣快大茂鎮中心小學 吉林通化 134100)
創設生活情境 建立正確概念
——五年級下冊數學《眾數》主題教研教學案例反思
吳學坤
(吉林省通化縣快大茂鎮中心小學 吉林通化 134100)
“眾數”是新課程增加的內容,它既是一個教學難點又是一個教學盲點。眾數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初步知識和“平均數”“中位數”的基礎上,而安排的第三種統計量的學習。眾數在以前的教材中沒有出現過,對我們教師來說都是新知識。它在統計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通過班級選拔人數參加集體舞比賽,發現參賽選手身高是多少厘米比較合適,從而抽象出眾數的概念,讓學生在實際的情景中體會眾數的實際意義,知道眾數是代表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或集中趨勢的統計量,它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一組數據的基本情況。
情境一:
師∶ 你去商場買過服裝嗎?然后出示商場休閑服柜臺休閑服的圖片,標簽上標有尺寸:均碼,又出示鞋店號碼情境圖,讓學生觀察男、女鞋碼的情況;
生2:男鞋號碼大部分是38 、39 、40; 43和37號碼鞋比較少;女鞋號碼大部分是36、 37、38; 39和35號碼鞋比較少。
師:為什么商家這樣進貨呢?
生3:因為男同志穿38、39、40號碼鞋的人多,女同志穿36、37、38號碼的人多。商家這樣進貨可以買更多的鞋,也就能得到更多的利潤。
師:同學們分析非常正確。商家進貨就是以眾多人穿的鞋碼為主,我們把這些出現眾多鞋碼數稱鞋碼數據中的眾數。今天我們就要來探究眾數的特征。
分析:合理利用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新知的學習,一方面能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充分感受所學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運用,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初步感受眾數產生的必要性。
情景二
五(2)班要選10名同學組隊參加集體舞比賽。下面是20名候選隊員的身高情況。(單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
1.47,1.48,1.48,1.49,1.50,1.51,1.52
1.52,1.52,1.52,1.52,1.52,1.52,
根據以上數據,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學生小組合作。根據學生匯報,教師小結。從審美角度以及隊伍整齊觀點來看應以眾數1.52為標準選擇隊員身高會比較均勻。
分析∶本環節通過小組活動給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思考,探究,討論。交流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實際問題中體會三個統計量的區別和他們各自的適用限度,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感受和體會數學中美的因素。
“眾數”這部分內容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如何根據身高選拔參加集體舞比賽的隊員”“你認為用哪一個數據代表全班同學視力的平均水平比較合適”等問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在提出問題、觀察和處理數據、做出決策的過程中,認識另一種統計量——眾數。在理解眾數的意義及作用的同時,了解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并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做出決策。教材安排了例1:“做一做”及相應的練習來完成以上任務。
眾數和中位數是新增加的內容,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平均數、眾數、中位數都是統計量,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數據的整體狀況。平均數是在一組數據內移多補少,假想各個數據變成同樣多,用這時的數據代表一組數據的狀態。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頻數最高的一個數,利用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表現整組數據的狀況。中位數是一組數據按大小順序依次排列,居最中間位置的那個數,利用中位數,也能描述整組數據的狀況。平均數是小學數學的傳統內容,有些時候,它能夠比較確切地反映數據的整體狀況,有些時候則不然。課程標準新增了眾數、中位數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多認識一些統計量,初步了解對同樣的數據有多種分析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用合適的方法,才能比較客觀地描述數據的特征,從而形成初步的數據分析意識和能力。
一是創設問題情境,教學開始,從生活實際情景出發。讓學生在參與中引發他們的理性認識,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整節課始終圍繞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現實生活這個主線。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觀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使生活素材貫穿與整個教學的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信息來源于生活。并在參與中引發他們的理性認識,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學生對“月工資水平”的認知沖突,發現單靠“平均數”來描述數據特征有時是不合適的。讓學生從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是在教學實施中,我側重于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教師在合適的時機進行補充和總結。在例題教學中,我充分給予了學生自主的空間,讓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大膽想象,結合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自己尋找答案。
三是在眾數意義的教學過程中,我選擇了有關奧運會的信息,目的在于再一次給學生創造一個感受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機會。通過射擊比賽的案例,當平均數相同時,啟發學生去尋找其他的統計量來表示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三個統計量的意義,解決了眾數的應用,還及時滲透給學生眾數的缺點——不唯一性、也可能沒有。讓學生體會到了眾數和中位數、平均數的區別。
四是在分析討論中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眾數的概念,我沒有直接給出,而是通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逐步建構的,這樣做使學生逐步體會到這三個統計量都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同時也滲透出了他們的優越性與局限性:中位數和眾數都不受極端數值的影響。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總結,如射擊隊員的選擇,這個案例的知識綜合強,既體現了眾數的不唯一性又聯系到數據的波動大小(數據的穩定性是由方差來決定的)。在整個案例的深入挖掘中,已漸漸體現出了統計量與概率之間的關系,教學中知識點的定位確實有深度,但是,這節課下來,我已經感受到孩子們思維的廣泛性和想象力的豐富。我深深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可以說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創設了數學。數學是人類通往智慧大門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