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 朋
大數據背景下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析
*
汪 朋
(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統計學專業人才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實踐教學難以滿足時代需要。通過對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的分析,提出了改革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措施。
大數據 統計學專業 實踐教學模式
目前,大數據方面的研究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然而在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對大數據的關注還不夠,傳統數據搜集和分析技術的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的高要求,社會亟需具有大數據視野和分析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統計學專業作為研究數據的科學,已經在與傳統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等專業領域逐步融合,從學科發展趨勢上看,需要對高層次統計學專業人才進行培養,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此,我國在2011 年 2 月,將統計學從數學和經濟學中獨立出來,上升為一級學科,就是為應對時代的變化,培養出更多更專業的數據分析人才。因此,在調整和改革現有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探索能夠滿足大數據分析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實踐教學模式,使得統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在大數據時代抓住先機,率先與國際接軌,從而提升統計分析人才的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大數據除去概念觀其本質有二:第一,如何架構大數據環境來管理、存儲和提取數據;第二,如何根據“在線”和“實時”等模式從數據中發掘出價值。[1]
第一個本質其所關注和研究的是大數據硬、軟件架構的問題,需要掌握服務器設備、存儲設備以及必要組網設備(如交換機)、大規模集群系統、基于跨物理服務器的多點系統數據庫系統、分布式文件系統、MahReduce計算框架、實時流計算、內存計算、圖計算框架等軟硬件綜合知識。這方面是計算機科學領域所關注的重點技術和內容。[2]
第二個本質所關注的內容主要為大數據應用以及不同數據的關聯,可以主要細分為兩個重要方面:一是如何將傳統單機數據運算與數據分析方法應用到分布式文件系統的集群中以提升運算效率,需要進行算法應用的研究;二是如何在大數據架構基礎上將已有分布式計算方法(統計分析方法、數據方法以及機器學習算法等)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當中。這兩個方面是統計學關注的重點內容。
1.實踐教學學時分配不足
實踐是學生了解理論和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動力源泉,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必要條件。但是在目前大部分院校統計學專業的培養計劃中,實踐學時所占的學時比重都較低,導致統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無法全面順利開展,更滿足不了大數據時代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
2.實踐教學硬件設施不足
目前大多數院校還未針對統計學專業建立專業的統計學實驗室,也缺乏專業的統計學操作軟件和系統。大數據離不開數據的采集、整理與挖掘,而這些方法和技能的掌握、運用只有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教學來實現,因此,沒有為之配備專門的實驗場所,不可能培養出時代需要的高素質的統計學專業人才。
3.有實踐經驗的專職教師少
據調查,全國設有統計學相關專業的大多數院校都非常缺乏有實踐經驗的專職教師。其原因是這些高校的統計學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大部分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的,這些教師的科研能力雖強,但由于沒有在具體的統計實踐部門工作過,缺乏專門的實踐經驗。實踐教師的缺乏,容易導致學生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不利于學生對統計實踐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學生對專業興趣性的提高。[3]
4.實踐教學形式陳舊單一
當前的實踐教學仍是以實習為主,有的院校會將學生集中派往實習基地進行參觀,由實習基地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多是講解理論知識,或進行一些毫無技術含量的簡單工作。這樣背離了實踐教學的初衷,學生大多走馬觀花,認為與課堂上的學習方式類似,所學的現代統計理論和方法無法與實踐相結合,實習毫無意義。有的院校不具備實習基地,只能要求學生自行聯系實習單位進行實踐,以至于部分學生弄虛作假,白白浪費了實習機會和時間。
5.實踐教學內容不規范
對于實踐教學的內容設計,每個教師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讀,不同教師進行實踐教學的質量參差不齊,水平有高有低,導致學生難以適應,而且絕大部分院校的實踐教學環節無統一教材和教學規范,這就容易造成內容的系統性和規范性差,不利于與各門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相適應,也不利于優秀的實踐教學內容推廣。
1.實施“探究式”案例教學模式
所謂探究式案例教學模式是通過介紹實際問題中提煉的案例引起學生的興趣,以案例的提出、探究和解決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體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案例引入、進行探究、解決問題、靈活運用的過程,對實踐中遇到的某些具體問題抽象成統計學案例進行合理的解釋和深化研究,將教師的引導、學生興趣、教材的示范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成為理論知識的必要補充,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國際上十分重視案例教學,我國的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將目光投向了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應更多地結合院校的專業背景和學生的興趣愛好來編寫案例,設計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課堂上就開始接觸實際問題,為將來的實踐打下良好的基礎。
2.注重統計實驗室的建設
要培養大數據時代社會“用得上”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建立專門的統計實驗室,為完成實踐教學,培養學生應用操作能力提供保障。借助統計學實驗室平臺,教師可以實施統計應用實驗教學,開展統計調查研究分組科學實訓。同時鼓勵學生利用統計學實驗室,積極申報或參與統計學相關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訓練項目,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分析應用能力。通過搭建統計學實驗室平臺,學生們在掌握統計理論的基礎上,能較熟練地利用統計分析軟件對統計問題進行合理正確的分析,增強了學生的統計實踐能力。
3.重視統計工具的使用
先進統計工具軟件的使用是對傳統統計工作的一個變革,也是學生今后在從事統計工作時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對于統計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熟練掌握至少一個統計分析軟件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統計軟件的應用不僅僅包括統計軟件的操作過程、程序編寫和結果讀取,更重要的是數據預處理,以及考慮到問題背景后進行的統計模型的選取,這也需要學生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指導實踐。目前應用廣泛的統計軟件有 SAS、SPSS、R、EViews、stata等,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要掌握一門專業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這對今后的學習工作都是極為有益的。[4]
4.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模式,實現校內外資源優勢互補
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統計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是讓學生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內容主動走出去,再結合“校內外優勢互補”的原則,引進一些實踐經驗豐富、操作技能強的地方統計工作人員作為兼職輔導老師,實現定期和不定期對學生進行輔導,旨在提高統計學課程的綜合教學效果。
“走出去”統計教學模式設計,應結合課堂授課內容在當地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各類企事單位和統計業務部門作為師生實踐培訓與教學的長期基地,并將其作為師生“第二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進行畢業實踐的一個長效工程來建,實行校內外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選擇實習內容與崗位、進行定期輪換和實習項目更新等,以提高綜合實踐技能與素質。要有計劃地選派專業教師到現有或新建的一些統計實訓基地進行輪訓,使每人到該基地交流學習時間不少于半年,以達到首先使統計教師熟悉統計實踐流程和統計報表編制,掌握專項調查技能和常用統計軟件操作等。
“引進來”統計教學模式設計,應結合校內教師知識結構狀況,引進來一些在當地各類統計業務部門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統計崗位上實踐經驗豐富、操作技能強的高職稱和高技能人員作為學生校外兼職導師,以彌補校內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達到校內外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目的。對校外導師可實行定期聘任制,旨在不斷地提升和拓展學生的統計實踐教學內容與研究領域等。
5.建立多平臺實踐教學體系
(1)在加強與當前實習基地的聯系與合作的同時,尋求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的機會,與他們簽訂學生實習的有關意向,來增強學生專業實踐教學內容。
(2)以“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統計建模大賽”和“全國大學生數據挖掘建模大賽”等學科競賽為依托,增強和檢驗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和凝聚力。
(3)建立專業的統計實踐網絡教學平臺,這樣便于學生課后進入網絡平臺自主學習、在線作業、在線操作、在線測試和在線交流,也便于教師發布、組織和管理教學資源,了解學生學習的動態,以便于教師即時調節教學方案。
以上是關于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一些看法和建議。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統計學應用越來越廣泛,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統計學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需要。通過對統計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及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提高統計學專業的學生學習的效果,保障培養的專業人才符合社會要求,是當前統計學專業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統計分析方法,有效運用各種現代統計工具,從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入手,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
[1] 馬建堂.統計工作必須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變化要求[N].中國信息報,2013(1).
[2] 黃小艷.大數據環境下統計學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2):248—249.
[3] 李向利,趙紅衛.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統計學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2016(3):262—263.
[4] 盧海斌.統計專業全程實踐教學模式初探[J].教學與改革,2015(2):17—18.高中歷史“知識點導學案”的研究和應用
本文是西藏民族大學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統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和西藏民族大學“經濟統計學專業”綜合改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汪朋,男,1983年生,湖北武漢人,在讀博士,講師,高級統計師,研究方向:統計教育、統計決策與計算、計量經濟學和民族經濟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