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雅婷 烏 蓓
(1.包頭師范學院 馬克思學院2015級;2.包頭市環保局九原分局)
新媒體時代抓好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烏雅婷 烏 蓓
(1.包頭師范學院 馬克思學院2015級;2.包頭市環保局九原分局)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的重要職能,加強改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是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應有之義。隨著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作為受眾群的高校學生在思想意識和行為上受到了深刻的影響,這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本文通過研究目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面臨的問題,探討如何在新時期如何抓好高校意識形態建設。
高校 意識形態 新媒體
高校是理論研究和創新的主要陣地,也是思想活躍的講堂。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承擔著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使命,而且也決定著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質和培養質量。[1]
當前,新媒體的廣泛應用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巨大變革,網站、微信、微博、QQ、貼吧等新媒體已成為發展最迅猛、影響最深廣的強勢媒體,新的信息載體和傳播方式引發了多樣化的社會思潮,給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和挑戰。[2]
新媒體以其多元化、互動性、虛擬性和娛樂性等功能優勢受到當代大學生的青睞,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然而它像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和價值取向產生著正反面的雙重影響象,如果不及時引導,后果會不堪設想,在高校嚴格開展意識形態的引導管控工作勢在必行。[3]
1.高校是大學生形成意識形態的重點場所
高校之所以要重視意識形態工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高校是大學生知識體系構建和思想觀念形成的主要場所,高校不僅只是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同時也承擔著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和人生觀的重任;其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充斥著各種新思想和新觀念,東西方思想的交融新觀念和舊觀念的沖突,很容易使一些政治立場不堅定的大學生深受其害,偏離正道,使其形成錯誤的價值觀。
2.高校是新媒體應用的密集地
在高校中,新媒體是師生進行教學和交流的主要媒介,可以顯著提升教師辦公和學生學習的效率。與社會其他場所相比,高校的網絡建設情況以及信息化水平均處于領先地位,而大學生往往處于新媒體科技的前沿,是新媒體的第一批體驗者,因此高校可以認為是新媒體應用的密集地。而新媒介在高校中的快速傳播,一方面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必然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效應,所以高校不僅要應用新媒介,更要在新媒介應用過程中重視大學生意識形態的發展方向。[4]
3.新媒體的虛擬性特質可能引發道德弱化的問題。
新媒體不同于傳統的實物媒體,虛擬性是其最顯著的特性之一。新媒體借助于網絡,可以傳播各種類型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煽動性和誤導性的信息,這類信息往往打著“追求自由”、“改革創新”的口號,實質上其真實目的是為了弱化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自我約束能力。高校,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傳播場所,更容易被這些信息所腐化,大學生還未真正踏入社會,思想并不成熟,容易被這類信息所俘獲,造成道德觀念的弱化,更難以形成健康的意識形態。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路徑更為豐富,傳播空間更加開放,這必然使得高校在意識形態工作方面面臨更大的考驗。
1.高校的意識形態防御能力面臨考驗
我國高校教育基于馬克思主義思想,培養出來的人才是社會主義接班人。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西方國家一直嘗試利用各種信息來西化中國,以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其中高校大學生是其主要的切入口。新媒體時代,這些西方國家更是利用新媒體信息開放的優勢,進一步侵蝕大學生的意識形態。主要途徑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通過散播一些不良信息來弱化大學生對于黨和國家的認同,其二是抓住大學生喜歡挑戰和嘗試新鮮事物的特點,加緊灌輸不良言論。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高校的意識形態防御能力正受到嚴峻的考驗。
2.高校傳統意識形態傳播方式面臨考驗
在新媒體時代之前,我國高校在意識形態教育方面主要采用思想政治課、報紙、講座、宣傳欄等手段,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講座、研討會,這些信息載體多數屬于實體性的媒體,而教育手段往往具有單向性和強制性。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呈現雙向性,大學生不再是簡單的被動接收,而且可以自己制作信息,自由發表言論,這對于高校傳統意識形態造成強烈的沖擊。[5]
3.高校意識形態管控能力面臨考驗
自從進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而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為大學生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會導致很多負面效應,對于高校的意識形態管控能力是一種新的挑戰。縱觀當前的高校校園,存在大量的“低頭族”,無論是在用餐時間還是在上課時間,低頭玩手機現象均隨處可見。此外,微信、微薄、QQ等新媒介也備受大學生的青睞,大學生可以利用這些媒體隨意發表各種言論,分享各類知識。顯然,這些新媒體的確可以提升信息傳播的效率,對于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具有較大的幫助,但是同時也會導致大學生沉溺于網絡,忽略現實,甚至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下,高校的意識形態管控能力將受到考驗。
新媒體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有效消除不良影響,構建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課題,需要多角度的努力。[6]
1.增強高校對網絡信息的政治敏敏銳性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對于網絡信息仍然缺乏必要的政治敏銳性。多數大學生簡單地認為新媒體只是一種信息傳播的工具,其可以使言論更加自由,信息傳播更加廣泛。事實上,很多網絡信息均屬于政治性話題,如果不對其進行深刻的辨別,往往會造成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動搖。因此,高校工作者必須一方面培養自身堅定的政治立場,另一方面保持敏銳的政治敏銳性,對于新媒體中傳播的各類信息進行及時辨別,防止其在高校中肆意傳播,如此才能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7]
2.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陣地建設
新媒體時代,高校要更加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主陣地的建設,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網上建設。當然,建設工作實施主體不僅局限于高校,還要綜合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協會、宣傳部門的力量,開展對網絡技術的研發、資料的收集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網上宣傳。與此同時,高校更應該建設一支能夠熟練應用新媒體的黨建隊伍,彌補傳統黨建隊伍只懂網絡技術不懂黨建或者只懂黨建不懂網絡技術的缺陷。
3.建立大學生認同的網絡宣傳教育體系
當前的網絡宣傳教育體系難以得到大學生的認同,很多宣傳手段仍然局限于學報、雜志或者學校網站,這樣的宣傳方式很難受到大學生的關注。事實上,高校可以抓住大學生青睞新媒體的特點,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模式開展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傳播。此外,高校工作者應該及時調查和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和興趣愛好,將當前最受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融入宣傳話題之中,這樣可以使大學生更加關注宣傳內容,更加樂于發表自身看法,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意識形態具有重大的意義。
4.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監管制度
高校在意識形態工作開展過程中,必須要建立整體意識、政治意識、科學意識和防范意識,實時關注國內外意識形態的發展狀況,加強安全監管制度的實施。安全監管制度中應該落實輿論引導機制、高校網絡信息安全評估機制、信息造謠懲罰機制,針對新媒體信息應該加強審核力度,對于具有政治、安全隱患的信息不予通過,針對信息造謠現象嚴格進行懲處。此外,高校的黨委宣傳部可以建立網絡信息監控中心,專門針對校園內微信、微博和QQ上傳播的信息進行審核和監控,一旦發現負面信息,對傳播人進行嚴格查處,從而保證校園新媒體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高校還應該提升對于新媒體的監控技術,對于新媒體信息中的一些不良言論直接進行自動過濾和屏蔽,對于言論散播者直接通過學校網站進行公示。當然,高校在實際監管中,必須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對安全監管制度進行不斷的完善和改進,做到與時俱進。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播更加開放,高校也可以利用更多的媒體資源開展更加高效的意識形態教學。然而,新媒體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帶來了很多全新的挑戰。新媒體傳播的信息種類繁多,來源復雜,當前大學生對于一些不良信息的辨別能力仍然較為欠缺,因此高校進一步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變得極為緊迫和必要。我國高校一方面可以借鑒國外高校的相關措施,另一方面可以自主研究,兩者結合來保證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的順利實施。
[1]朱孔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研究 [M].廣州 : 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
[2]朱兆中.當代中國的價值追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魏曉文,邵芳強.論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4(6):29-33.
[4]陳大勇.切實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5).
[5]余源培.新媒體與意識形態建設[J].河北學刊,2013,(1).
[6]劉忠厚.信息網絡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新探[J].理論學刊,2012,(02).
[7]金坤城.論意識形態管理理念的創新[J].理論探討,2013(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