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
(天津市河西區水晶小學 天津 300000)
用藝術的力量建設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周 潔
(天津市河西區水晶小學 天津 300000)
在如今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里,教學同樣也要追求教學效率和效益。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如何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發展,做到當堂學、當堂會?高效教學,這是新時期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如何運用藝術的力量,提高教學效率呢?當然,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種,也涉及很多方面。但是,音樂教學是一門藝術門類的教學,與其他科學知識類學科的教學雖然道理一樣,但還是具有不可忽略的獨特性。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音樂教學經歷,探索出了一條“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努力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提高教學效益的有效途徑。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對提高藝術素養和音樂教學有好處,對提高其他學科的學習也頗有裨益。
一位哲人說,未來最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你比你的對手學習得更快。這說明,人要終生學習,學習能力是一個人最持久的優勢。那如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呢?尤其是如何利用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益。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對音樂有興趣。為了注意激發和培養這種興趣,備課前我都會根據教學內容自制一些相應的教具,運用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記得有一首歌曲叫《紅蜻蜓》。這是一首充滿生活氣息而又滿溢著童趣的說唱結合童謠。在范唱時,我一邊歡快地邊念歌詞,一邊打節奏,一邊拿出教具。這時孩子們興奮起來。抓住這一刻,我要求學生們用同樣的節奏念出來。他們的興趣來了,學習的勁頭也大了。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設計生動有趣、富有創造性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要通過挖掘教材內容,營造愉快輕松的教學環境,利用各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的同時,學會學習,在提高學習能力中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教學效益。
小學音樂教育應該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和鑒賞能力,使其獲得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歡愉,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愛好,并奠定其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音樂能力的堅實基礎。同時,通過音樂教育,著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從而樂于學習。
比如在每堂課前,我常常安排5分鐘的時間進行節奏問答及練習,學生非常喜歡。我在出示節奏類型后,請學生嘗試拍打節奏,親身感受節奏帶來的美感,再由學生互相啟發和評價,最后我再講解,授以正確的做法。這個看似簡單的節奏練習一旦融入學生的思維的過程,就變得其樂無窮了。
小學生有一個特點就是活潑好動,而律動是迎合他們特點的互動教學方式。我常常讓學生和著音樂做一些簡單的動作,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音樂的形象。比如在學習歌曲《劃船》時,我在輕快的音樂聲中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因為動作簡單,所以很快引起孩子們的共同參與,接著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音樂中。
音樂課本經常出現的創編歌詞,這也是一個很好鍛煉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練習。它要求學生通過本身的歌詞,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將其他有意思的歌詞套到歌曲里面。每當學生們唱起自己編創的歌詞,都顯得特別興奮。因此在音樂課上,老師應該不斷創造更大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發揮,增強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對提高音樂教學效益,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用愛心去感化每一個學生,塑造他們美好的心靈。愛的力量是巨大的,她是推動學生前進的動力,是轉變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關鍵。教師應該用愛心去發現毎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用愛心去糾正學生的缺點,孩子品德修養提高了,音樂欣賞能力也潛移默化地增加了,教學成效也就有所提升。
音樂課是一門具有開發價值的課程,她對兒童思想品德及人格塑造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音樂課又是一門情感的藝術課程。任何一首歌曲或樂曲都是藝術家的情感產物,它通過音樂特有的方式來表現,或活潑或婉轉或莊嚴或凄涼,使人們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煉。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是襯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是展現一片灼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意境之美對學生有深刻的感染力,會在他們的心靈留下美好的烙印。
教師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并讓美的音樂觸動他們的心弦。比如在歌唱時,可以讓學生用不同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當歌曲起伏時可用舞蹈的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高昂時用舒展的雙臂來表達自己的情懷,低沉時用道具體現自己的心情。通過肢體的表演感受音樂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歌曲,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
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創作時的意境、風俗人情等,并透過作品的表面層層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內心情感,讓學生從心里喚起情感共鳴。因為,音樂課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去感受美、鑒賞美、享受美。只有懂得美,才能懂得愛,從而進一步提高品德修養,愛好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不言而喻。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小學生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違反紀律或不遵規守矩。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學生一味地進行指責批評,往往只會是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所以,對于小學生,教師應該常常利用正面引導,充分表揚激勵孩子,讓學生明白自己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音樂教學中,需要教師用愛心鼓勵他們,讓他樹立足夠的自信,大膽探究,大膽創新,鼓勵學生根據教學任務獨立地創作和實踐,讓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對學生每一個思維的閃光點都給予充分鼓勵。
總而言之,提高教學效益,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把學生永遠當作課堂主體,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加油,增加學的動力,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益。當然,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應當作為一項長期的常規工作來抓。一種好習慣的形成,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從知識、藝術、品德、性格等各方面來培育。這需要不斷地給予督促與引導,更需要學生長期不懈的努力。作為老師,讓我們關注學生一生的發展,從點滴抓起,久久為功,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才能讓學生學得更多,得到更快更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