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云
(進賢第一初級中學 江西南昌 331700)
多媒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吳麗云
(進賢第一初級中學 江西南昌 331700)
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它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趣味化,靜止的數學問題動態化,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恰當選擇和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會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努力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用最新、最好的教育教學手段去教育學生,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多媒體 數學教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必須調動其內在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自覺學習,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多媒體融入圖形、文字、影像、聲音、動畫等呈現信息,大大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多媒體課件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能不斷給學生創造成功的喜悅,激發其求知欲,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對教師開展教學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例如:在教學統計中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例1時:小華統計一個路口在10分鐘內各種機動車通過的數量,并制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時,利用電腦創設教學情景,把課本上的插圖變成實景,動畫顯示出一輛輛摩托車、小汽車、大客車、載重車通過一個路口,學生處在安全的實景中收集數據,解決了課本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很濃,充分體會到實地收集數據的樂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思維的狀態當中。
形象生動的圖像是獲取知識的跳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大量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插圖是靜止的。借助多媒體,創設動態情境,以鮮明的色彩,活動的畫面把實際活動過程全面展現出來,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抽象為具體又可促進思維由模糊變清晰。
例如:“行程問題”歷來就是初中數學教學中有相當難度的應用題,在教材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老師出示例題:小華和小明同時從家里相向而行去學校,小華每分鐘走65米,小明每分鐘走70米,經過4分鐘,他們同時到校,他們兩家相距多少米?學生讀題后,老師開始操作、演示。屏幕首先出示一條線段,左端閃動兩下,用黃色三角表示小華家;右端閃動兩下,用藍色三角表示小明家;學校用一面紅色小旗表示。教師一聲令下,兩人同時從家向學校走來,小華走過的路用黃色線段表示,小明走過的路用藍色線段表示,走了1分鐘后,兩人停了下來。教師提問:小華、小明各走了多少米?兩人共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時間?接著老師又發令,兩人繼續走1分鐘后,又停了下來,教師又提問:現在小華、小明各走了多少米?兩人共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時間?教師再發令,兩人繼續行走,直至相遇而停。提問:兩人共走了多少米?即路程是多少米?
通過屏幕上線段的動態演示,學生逐步理解了這種應用題的數量關系,掌握了“相遇問題”中的求“路程”應用題兩種解法的思路和步驟,從而學會了正確的解答方法。
可見,通過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了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順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認知過程,大大降低了傳統手段靠黑板、講解帶來的理解上的難度,同時也避免了因實物表演、教具演示不準確、不科學而造成的負面影響。
多媒體進入課堂,使教學環境煥然一新。教學中,可以把課堂時空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的感性材料和空間,喚起學生的興趣,萌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積極地開展,產生創新的火花。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向學生展開教學情境,提供豐富的感知對象,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圓的認識”一課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牢固掌握圓的特征,教師先提問:“大家回憶一下,我們見到的各種各樣的車輪都是什么形狀的?”在學生回答后,運用多媒體顯示自行車、摩托車的模型,然后再問:“如果將圓形的車輪換成橢圓形的,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隨著多媒體的演示,學生很快得出結論:橢圓形的車輪,在行使過程中無法保持穩定。接著再運用多媒體將車輪依次換成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驗證上面的結論。這樣借助多媒體不斷的變換,把它們與圓形進行鮮明、生動的比較,在對比的情境中,學生對圓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表象認識。
學生的注意力更易集中,獲得了深刻的表象,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中學生遇到知識重難點往往不容易解決。這時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學生感知的過程,把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協同利用起來促進知識內化,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從而達到其它教學手段達不到的效果。
例如,相遇問題應用題的重難點是正確理解相遇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分析解題思路。在教學中先設置這樣一道準備題:小華家距小明家390米,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向對方走去。小華每分鐘走60米,小明每分鐘走70米。在運用計算機的輔助教學時,可分以下幾步進行:
第一步,創設動態情境,幫助學生準確理解題意。用屏幕顯示:小華、小明誠兩家用太陽表示并不斷閃爍,當發出第一聲悅耳的響聲后,小華、小明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經過3分鐘相遇,這時又發出一聲悅耳的響聲,小華走的路程用藍色表示,小明走的路程用紅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淺黃色,色彩清晰艷麗。
這時教師提出問題:有幾個人在運動?出發時間怎樣?從哪里出發?出發后方向怎樣?結果怎樣?抓住“相遇問題:的關鍵,加深學生對”兩地、同時、相遇‘關鍵詞的分析和領會,形象深刻的提示了事物的發展、變化與結果,使學生準確理解相遇問題的結構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為后面的例題教學清除障礙。
第二步,觀察、質疑,得出結論。利用多媒體逐步的演示兩人走的時間與路程的變化情況,并質疑:(1)出發3分鐘后,兩人之間的距離變成了多少?(2)兩人所走的路程和與兩家的距離有什么關系?從而使學生準確理解到:相遇時兩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兩家的距離這一重要的數量關系。
這樣充分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適時啟發、點撥,給學生方法上的指導,引導學生思維活動“上路”,從而為后面的例題提供豐富的信息與表象。
總之,多媒體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化學習被動為主動,化抽象為具體,通過帶娛樂性的練習,能輕松鞏固已學知識,從而切實激發學生發自內心學習興趣,真正做到“減負提素”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