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亮
(江西省會昌中學 江西會昌 342600)
全國歷史新課標1卷解題策略
劉 亮
(江西省會昌中學 江西會昌 342600)
本文以2015年全國歷史新課標1卷的試題為例,分析了歷史試題的知識分布,并從選擇題和材料分析題著手,詳細解析了全國歷史新課標1卷的解題策略。
全國 歷史 新課標1卷 解題策略
浩蕩的2016年全國高考浪潮已日漸退卻,自2015年實行新課標以來,歷史試題都以《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為基本要求。全國歷史新課標1卷的試題在題型、難易程度、試卷組合順序上較往年更注重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重點突出考查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素養及其學習能力。[1]
在2015年全國歷史新課標1卷中,卷面所包含的題型及知識點囊括了高中歷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重要知識點,考試難度增強,且題型的考察不再僅限于對知識的記憶,更注重對試題的分析、解答能力的考查。同時試題以教材教授的基本只是承載,在試卷中將考察的重點放在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聯系上,將其放在不同的思維角度和層面,認識理解歷史問題,更注重個性化觀點的查驗,引導學生認識世界文明發展的多元化及統一化的必要性。旨在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中人類發展變化,以拉近歷史與生活的距離。在試卷中考查不同時期的歷史問題,讓學生采用多種辦法對試題進行解析,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歷史觀念對歷史的發展進行總體把握。并且試題還考察學生的創新與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本文選用以上幾種題型進行解答,分析其解題的策略。[2]
1.選擇題
(1)社會發展的分析: 在試卷24題中,《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不無夸張地說:在一個九口人的農耕家庭中,一個農夫耕作可以養活全家。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
A.促進了個體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C.導致畜力與鐵制農具的使用 D.阻礙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長
分析:根據選擇題的材料可知,古代農業是國家經濟稅收及運行的支柱,朝廷對農耕發展沒有過多限制,有利于自耕農經濟更好的發展,同時也形成了農耕經濟體系的產生,故選A項。戰國時期,國家需要依靠農耕經濟的發展促使國力強盛,政治家并不會抑制農耕發展,故B項錯誤。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增加了生產的效率,是以C項存在因果倒置的錯誤,且牛耕出現于春秋晚期,更不存在阻礙土地所有制的成長。
(2)政治分析:25·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屬于外戚,在幼帝即位后論功形賞;且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系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朝堂政治的敏銳度與大局觀。首先在兩漢后期,特別是東漢后期出現兩大頑疾,即外戚和宦官專權。形成的原因則是因為皇帝年幼時是通過外戚勢力幫助其繼位,如漢武帝。在繼位后外戚人員很受重視,當給予的權利放大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外戚干政局面,并對皇權形成一定的威脅,所以皇帝會培養新的勢力對其進行制衡,這又造成宦官干政的局面。在兩漢的歷史學習中可知,外戚權利過大,這說明母族親屬地位較高,故此題選擇C。按照材料中所說的執政大臣需要從外戚中挑選,那么A選項則是錯誤的。且在兩漢時期,抑制相權主要依靠的設置中朝、尚書臺等政治手段,以此分析B項中“家天下”為父系宗室范疇。D項中“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符合西漢前期的情況,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后,諸王勢力大為減弱。
2.閱讀材料分析題
(1)儒學救國篇
在全國歷史新課標1卷40題中,材料一:在歷史思想的行程中,儒學一直伴隨左右且不斷發展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學……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
材料二:19世紀末,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二書,認為漢代以來儒者奉為經典的《周禮》《左傳》等書,是漢代學者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影響惡劣,導致“中國之民,遂二千年被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寫的《詩經》《禮記》等……為民主。
問題:1、結合材料一所示,分析漢代儒學和孔孟儒學之間的不同之處,并概括宋代理學的發展。2、結合材料一、二指出韓愈和康有為的共通之處。3、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孔子與儒學?
分析:本題主要考核的是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群體思想的發展變化。第一個問題是兩者之間的不同,只需要將孔孟儒學和漢代新儒學體系的特點回答上即可。在回答理學對儒學的發展時,首先要明確這個問題的高度已上升為哲學,所以分析時需要具有一定的邏輯條理性,以論述的方式進行解說,回答時注意把氣節、自律等品德歸納梳理。在梳理康有為和韓愈的共同之處時,根據“韓愈以周公……所謂老與佛之道也”以及“康有為……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可知,兩者都主張回歸原典,否定后人的附會、杜撰之說,尋求儒學精神的實質。且韓愈所生活的時代儒學受到佛學的沖擊,康有為改制救國,兩者都有明顯的政治目的。最后一問屬于開放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針對全國歷史新課標1卷中的各類題型,本文針對較常見的考題進行分析解答。歷史考卷萬變不離其宗,都是靠邏輯的分析與對知識的掌握。所以學生在解答時需要先審題,再分析。
[1]崔艷華.高考英語五年(2010-2014)全國新課標卷命題趨勢研究及備考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6:121.
[2]馬雙兵.高中歷史能力的培養須細化——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文綜第25題的教學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02:12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