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鈺
(長沙市周南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0)
儒家文化對于中華文化的影響
楊明鈺
(長沙市周南中學 湖南長沙 410000)
我國五千年的文化中,受多種思想和文化的影響,其中影響最深的為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由孔子所創立的,從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倡議開始,儒家思想和文化在我國歷史文化發展中逐漸占據重要的位置,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儒家文化如何能夠成為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一種文化分支,是本文所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儒家文化 中國文化 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沒有出現斷裂的文明古國,所以中華文化也是世界上最具文化底蘊的文化。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僅是我國的文化瑰寶,同時也是世界文化中具有非凡藝術造詣的文化。而中華文化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則為儒家文化,所以儒家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可見一斑。
儒家文化是由孔子所創立的一個具有獨立和完整性的學派。在孔子創建儒家文化時,正是周王室衰敗時期,禮樂崩壞,而儒家文化的出現彌補了當時社會文化的空白。儒家文化以“仁”為核心,強調人道主義,主張統治者需要能夠以德服人,實施仁政。同時對于個人而言,強調的是人生的價值以及人格的獨立性,追求“中庸之道”,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框架和基礎。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創始人,而儒家文化的發展卻離不開孟子與荀子。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繼承者,對孔子的儒家學說從心性方面展開論述,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們對仁、義、禮、智的信守都需要發自于內心,并在此精神領導下來建設社會的仁政體系[1]。同時孟子在孔子儒家文化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三項理論基礎,分別為民為貴,君為輕、正經界以及制民恒產。孟子提出的這套理論是對孔子所創立文化的發展和完善,并被后世尊為儒家的正統。孟子從心性出發對儒家文化的發展,稱之為“內圣”,而對儒家“外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主要是由荀子來實現。
荀子主要強調的是性惡論,主張立法治天下。在政治上以隆禮尚法為標準,而其他的方面則主要奉行人親、義行、禮節等學說。荀子在對儒家文化的繼承中,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與孟子對儒家文化的繼承相反,其主要是對“外王”學說的繼承和發展。因為荀子在對儒家文化的繼承中,過多的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所以被很多的儒家學者所批判,認為他的主張和思想是非儒的,更有甚者將其思想劃分為法家。但是這種說法明顯是錯誤的,雖然荀子的思想很多都是在儒家原有思想上自創的,但是從孔子創建儒家文化的心性方面以及儒家思想的內涵來說,荀子的思想一直未偏離儒家思想的軌道,這點我們可以從荀子的禮制以及事功等方面看出來。
1.儒家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積極影響
儒家思想崇尚教育,同時在教育方面強調因材施教,注重教學中的人員差異性,通過啟示、引導的方式來使學生明白教育的真諦和道理,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延傳至今。文化的沿襲和繼承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所以只有保證教育的完善才能夠更好的實現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儒家的思想注重道德、仁義、禮教,所以對個人的要求需要做到和善,這也是我們當今人文主義的雛形,形成了我國文化以人為本的特色,使中華文化在世界中的形象更為寬和。同時儒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思想標簽,談到中國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溫和、謙遜[2]。此外,儒家文化在思想上更注重辯證和自然,認為自然是人類的本性,提倡自然農業,這也為我國農業大國的基本思想奠定基礎。最后,儒家文化中主張以德治國、以禮治國,這兩種治國方式成為了我國封建統治中的主要思想依據,與國外以智治國相比,其更符合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要求,對我國社會的平衡和約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所以儒家文化在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不僅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有消極的一面。比如,在倫理上的約束性,儒家中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思想,制約了當代人的活動與自由,為人們的精神和思想禁錮上一道難以根除的枷鎖,使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極大的不良影響。同時過于肯定集體的作用,忽視了個人的發展,在思想上尋求大同,而對于個人的個性和發展則比較漠視,從而使個人的創新能力以及個性施展都受到極大的限制,對中華文化的創新也具有非常大的影響,使我國的文化發展緩慢,缺乏與時俱進性,這也成為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愚民政策實施的主要手段和思想禁錮方式。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化斷裂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文化,而中華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據主要的地位,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家思想不但與中華文化融合一起,同時也成為了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對于儒家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我們需要從理智、客觀的方向進行分析,在肯定其對中華文化有利影響的同時,也要看到其對中華文化的不利影響,從而在文化的發展中,選擇性的繼承那些有利的影響因素,摒棄那些不利的部分,進而使儒家文化和中華文化更好的指引我們的學習和生活。
[1]陳杰思.論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3,15(2):69-72.
[2]李曉愚.弘揚傳統文化,探討儒家倫理道德的傳承之路[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3(6):174-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