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四平
(安徽省太湖縣百里初級中學 安徽安慶 246400)
初中英語課堂的交際活動探析
胡四平
(安徽省太湖縣百里初級中學 安徽安慶 246400)
培養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體系。此文就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更好地貫徹新大綱及新教材的交際活動教學原則進行了談論。交際活動是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培養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能力的一種教學法體系。培養交際能力應該是語言教學的根本目的,聽、說、讀、寫四種語言技能的訓練必須為交際能力服務。
教材 直觀教學 交際能力
英語是一種交際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用這種交際工具的能力。眾所周知,英語是當今世界最為廣泛應用的交流工具。采用交際化教學法,能顯著地促進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然而,由于受傳統英語教學的影響,加上師資培訓工作的步伐未能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怎樣在中學英語教學中更好地貫徹新大綱及新教材的交際性教學原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1]
新教材是新大綱規定的交際教學的具體體現,它改變了傳統的英語教學觀念,從語言的實際意義出發來安排語言教學活動和教學形式,以達到語言交際的目的。
新教材不再單純以語法項目為主要脈絡來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而是根據交際目的需要,既考慮語言的功能、意念和話題,也考慮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等因素,并使它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因此,教師應該吃透教材,深刻理解體會教材不同語言教材的能力,才能依據教材內容有效地組織好教學,在課堂上創造濃厚的英語交際氛圍。[2]
通常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依據的是教材內容及備課教案,這樣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教學任務。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切忌照本宣科拘泥于教材內容及教案。
因為一方面由于各地的教學條件、學生的特點等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都是需要根據各地情況適當使用教學材料,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英語課堂交際教學是動態的,它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不可以一切按事先所設計的那樣運行。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構想設計都會因為某個教學環節的突然變化失去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心須有較強的靈活性的隨機性,以適應動態多變的課堂。
中學階段,特別是初中階段,英語教學都比較形象具體,和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或者生活經驗密切相關,易于實施直觀教學。直觀教學可以利用一些基本的教具,教師也可以借助手勢、動作或面部表情來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及方式多樣化,可以使學生的聽覺、視覺、運動器官都參加活動,符合兒童少年的心理學發展規律,容易引起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角色表演是學生喜愛的另一語言交際訓練形式
其基本方法就是將所學的對話或課文讓學生分扮各種角色進行表演。新教材的“情景對話”多源于生活,有直觀的情景,很適合角色表演。新教材的“情景對話”多源于生活,有直觀的情景,很適合角色表演。這些表演可以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想象力、表演能力以及性格來決定分配給學的角色。另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設置教學情景,進行模擬對話訓練,內容可是問候、詢問、打電話等活動,首先給學生一、二分鐘進行準備,然后抽一些學生在全班進行對話示范。
2.以任務提高師生互動效率
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是新課標對中學英語教師的一個要求,同時鼓勵教師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模式。任務型教學強調從“學”的角度組織教學活動。在此模式下,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如思考、調查、討論、交流和合作,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任務的設計旨在讓學生用英語在“做”的過程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和參與,獲得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與傳統英語教學相比,任務型教學的教學目標側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言運用能力,注重“學”和其過程,并以任務為驅動,以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為特點。這是任務型教學的核心,體現了當代外語教學理論的基本理念。[3]
3.注重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
給學生以“漁”,即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讓他們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學會如何學習。教師要明確學習策略是宏觀的,而學習方法是具體的。有了良好的學習策略,學習方法才會有效。例如,學生學會了運用自我測試的學習方法來鞏固學習成果,那么,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指導學習方法可以促使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4.改變評價體系、加強師資力量
舊的評價體系已不適應新時期的英語教學需要。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評價理念理順了教學與評價的關系,使評價內涵得到更新。廣大教師應意識到評價不等于考試,考試只是評價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素質發展。過程性評價就是行為評估,重視創造與思考能力的開發,靠長期的學習和實際運用來完成。教師要嘗試運用過程性評價,如何把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是廣大農村中學英語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基礎教育方面,筆者認為,新課改的實施應傾聽基層教師的心聲。新課改要多站在教師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看問題,多考慮貧窮、落后、偏遠地區的實際及其相關的問題和矛盾,否則,很難取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就目前而言,很少有基層的教師和學校的領導敢進行大刀闊斧的新課改,因為這樣做意味著較大的風險。要想真正讓全體英語教師積極參與,使英語新課改成功,任重而道遠。
雖然存在上述種種問題,但是,通過這次調研活動筆者也發現不少讓人感到欣慰的亮點,比如,不少教師能堅持用英語上課,有的教師能用簡筆畫授課,授課技能大膽創新(如開展學生復述課文、演講、課堂競賽等),教學步驟清晰,課堂上有一些互動,教師們都比較敬業等,這是新課改給農村中學英語教學帶來的積極的、可喜的變化。
[1]國家課程標準專輯——英語課程標準.
[2]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2.
[3]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