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青芳
(山西省浮山縣東張鄉(xiāng)東張中心校李村小學 山西浮山 042603)
淺談如何有效地進行低年級的閱讀教學
賈青芳
(山西省浮山縣東張鄉(xiāng)東張中心校李村小學 山西浮山 042603)
小學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足以說明多讀的好處。那應該如何進行低年級的閱讀教學,才能保證學生的閱讀質(zhì)量,又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有幾點教學經(jīng)驗可以與大家分享:
在閱讀教學中,我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通過解題設置懸念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如教《狼和小羊》一課,我先板書狼,問學生狼是什么動物;再板書小羊,讓學生講小羊是什么動物;然后在狼與小羊中間板書并設疑說:一只兇惡的狼和一只馴良的小羊碰到一塊兒會發(fā)生什么事呢?結(jié)果怎樣?學習了課文,大家就會明白的。為了弄明白這些問題,學生不論是聽課文錄音,還是讀課文,討論問題,都非常認真積極。
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根據(jù)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我盡量使用直觀教具和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展現(xiàn)教材情景,加強教學的直觀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如教《雨點兒》一課時,我先用課件讓學生聽雨點落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中的不同聲音,然后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讀,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最后,讓學生放聲朗讀課文,他們仿佛自己就是小雨點兒,來到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中,這樣既渲染教學氣氛,又激發(fā)學生的朗讀情感,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
在讀中結(jié)合表演訓練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xiàn)形式。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適合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通過表演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使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現(xiàn)特點。如《荷葉圓圓》一課時,我先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地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荷葉圓圓》,看學生是否把課文內(nèi)容讀懂了。結(jié)果學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滿意,把小青蛙、小蜻蜓、小水珠、小魚兒的動作語言,表演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學生體會到了夏天的美麗。
以讀代講,讀中感悟,就是讓學生讀出所感、所思、所悟、所疑,讀出語感。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讀的有效策略是品讀。為此,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1.例如:《春天來了》一文。我是這樣指導的:春天來了,小草、野花多么高興啊!快去讀讀吧!
再如教學《泉水》一文,我這樣指導,泉水唱著歌,一路跑著,泉水流到那就幫助那的人,泉水幫助了別人后,非??鞓?,讓我們一起讀讀課文,和泉水一起快樂吧!另外,利用與學生對讀.接讀等方式均是我常用的指導方法。
2.引導學生讀出問題,帶著問題讀: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為此,我特別重視學生提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例如:學習《三個兒子》時,學生問:為什么老爺爺只看見一個兒子?我引導學生讀三個兒子做法部分,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兒子才是媽媽的好兒子。
再如:學習《司馬光砸缸》一課時,學生問:老師,司馬光非得把缸砸破了,才能救小朋友嗎?砸破缸多可惜呀!這時,我引導學生讀課文之中“假山下有一口大水缸,里面裝滿了水……”的句子并引導學生看重點插圖,使學生體會到生命比一口缸更可貴。
3.品讀形式靈活多樣:
低年級兒童有意注意比較差,為了保證讀的效果,在讀的過程中我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如:齊讀,接讀、對讀、比賽讀(小組、同桌、男、女)等形式,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如:學習《日月潭》一課時,我采用范讀、領(lǐng)讀、小組讀、個人讀、伴讀、師生對讀、生生對讀等形式,學生從中體會到日月潭的美并通過讀體現(xiàn)出來。
在“交流化”中我以與學生同等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不讓學生走偏走歪。在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總是不斷的創(chuàng)設情境。例如,你想不想把你的想法說一說?現(xiàn)在請第二小組同學說一說他們的意見好嗎?哪個小組想補充?誰能提出不同的問題?誰能和老師一起比賽背?這些詞語讀起來瑯瑯上口和老師一起比賽背一背好嗎?這樣的對話使學生心情輕松,不帶任何負擔,大膽探究、發(fā)表見解。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化得到弘揚。
為了促進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教學課文時,我經(jīng)常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邊讀邊想。這樣就可促使學生讀書時眼到、口到、心到,俯而讀,仰而思,逐步養(yǎng)成用心讀書、認真思考的習慣。如:在《烏鴉喝水》這一課,我提出要是瓶子旁邊沒有石子,烏鴉該怎么辦?的問題進行全班討論。有的學生說,烏鴉可以用翅膀使勁把瓶子扳倒;另外位同學說可以用爪子,還有同學說烏鴉可以挖掉靠近瓶底的泥土使瓶子傾斜,然后就可以喝到水了。通過這個問題的討淪,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子就打開了,收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此外,我還會營造寬松和諧課堂氛圍,讓學生敢想、敢問,樂于發(fā)表意見。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fā)學習疑問,同時,對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如在教學《地球爺爺?shù)氖帧愤@課時,有的學生問:地球爺爺有手嗎?地球爺爺?shù)牧庥卸啻??老師,您能看見地球爺爺?shù)氖謫??等問題。我肯定了學生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問題,并鼓勵他們帶著問題學習課文。耐心地解釋和說明,循循善誘,使他們通過幾個科學事例,獲得正確的認識。又如有的學生提出地球爺爺有沒有腳?等比較沒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我也不輕易批評學生,雖然這是學生不成熟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提出過程是學生整合自身知識、經(jīng)驗的過程。
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在教好課文的同時,我采取多種方式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如古詩朗誦會、講故事比賽、童話化裝表演會、小小讀書討論會及出墻報、展覽讀書筆記等形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教給閱讀方法,總結(jié)讀書成果,交流讀書心得和經(jīng)驗。通過大量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同時知識增多了,眼界開闊了,詞匯豐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總之,語文教學只有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jié)合,課內(nèi)得法,課外得益,課內(nèi)外相得益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收獲閱讀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