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3日,主題為“聚焦智能社會發展趨勢,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智能社會科技專家論壇在廣州舉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朱小丹等有關領導出席。中國科協常委、兩院院士、地方科協黨組書記,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的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港澳臺代表及新聞媒體代表等約500人參加論壇。
國內外有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分別就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電子商務等智能社會領域的最新進展及未來發展方向作了精彩演講和互動交流,研討智能社會的發展趨勢和焦點問題,共商智能社會時代對經濟、社會、環境等人類未來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作為第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的專項活動,智能社會科技專家論壇注重形式創新,演講人之間、演講人與聽眾之間穿插互動討論和交流,相互間碰撞科技火花,增加了論壇的吸引力。論壇還設置問答環節,與會者可以近距離地與智能社會領域的領軍人物進行對話。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在第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特邀報告中所指出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正在加速發展和融合,對我們的生產方式產生持續的變革,無論我們愿不愿意,想不想去做,可能新的供應鏈的形成就是我們新方式的形成。
“互聯網+”是用互聯網的理念和運營,再加上傳統行業的服務,提供一個新鮮血液,同時擴大互聯網的應用范圍。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主任、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主任楊強在《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的報告中認為,把“互聯網+”與傳統的行業進行化學反應的銜接器和潤滑器是人工智能技術,它可以把“互聯網+”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在醫療、交通、教育等領域大大節省各方面的消耗,實現“1+1>2”的效果。
正如智能社會科技專家論壇主持人、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社會計算與社會智能專委會秘書長楊靜所描述的那樣,未來智能社會里,互聯網無處不在、數據無處不在、電能無處不在、智能無處不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教授、Witricity公司首席執行官Alex Gruzen在題為《無線充電與移動互聯》的報告中認為,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異。現在社會,許多人困擾于為手機充電卻一時找不到充電器。Alex Gruzen所在的公司憑借其專利諧振無線充電技術完成了移動電子產品的進化,使電子產品無線充電成為可能,擺脫了有線束縛。該技術具有靈活取向、支持多設備、穿透不同物體、擴展覆蓋范圍的優勢。Alex Gruzen表示,無線充電技術也可以實現智能家居產品的無約束供電覆蓋到家居辦公、智能廚房、客廳和臥室,“未來之家,無線充電,無處不在”。
論壇上,谷歌總部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格靈深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趙勇以智能交通為例,從視覺和人工智能的角度認為,未來智能道路不僅能主動監測車輛和行人,即時發布監測信息,實現全天候工作,還可以提供非直線視覺直播,主動提供危險預警,并能主動干預交通指揮信號。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可以進行道路監測、前向障礙物監測、側向障礙物監測、本車和旁車駕駛行為分析、情報分析,培育更加安全的駕駛行為。自動巡航系統可以結合車引擎的各種參數做最節能的駕駛,幫助駕駛員從疲勞駕駛里面解脫出來。
在與聽眾互動環節,楊強表達了自己對智能社會發展的看法,他認為,在過去幾十年內,我國無論在教育界還是在產業界,人工智能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在我國和國際人工智能的差距幾乎為零。從整個產業的發展來說,人工智能依靠兩大工具,一是積極學習;二是收集數據和處理大數據的能力,這兩方面中國和世界相比也是名列前茅。
Alex Gruzen從環保的角度對中國智能社會的到來持樂觀態度。他告訴現場的聽眾,中國人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意識到使用電動汽車能對環境產生比較正面的影響,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加深這一影響。在政府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下,未來中國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
趙勇表示,在智能交通方面,真正的輔助駕駛會在未來2~5年出現,自主巡航技術要5~10年,全自動駕駛可能要10多年。面對人工智能可能會威脅到人類的擔憂,百度研究院副院長,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所客座研究員余凱對此持反對態度。余凱認為,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朝著跟人類互補的方向走的,智能不等于智慧,我們會造一個非常智能的系統,不會造一個非常智慧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