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娟 李 博
(中國科技館,北京 100012)
建立科技館教育活動的新常態
常娟李博
(中國科技館,北京100012)
我國科技館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21世紀以來,科技館已成為我國發展速度最快、規模最大、接待觀眾數量最多的科技類博物館。2000年底,全國冠名“科技館”的場館共有320余座,其中以科普展教功能為主、基本符合《科技館建設標準》的科技館僅有11座,大多數名為“科技館”實際上是辦公樓、招待所。此后,中國科協頒布了《科技館建設標準》,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科普展教功能為主的“達標科技館”在各地迅速發展。根據2012年中國科協相關課題的調查,這年底全國“達標科技館”的總數達到了99座。2014年,根據中國科技館相關課題的調查,全國“達標科技館”已增長至129座[1]。
科技館教育活動是指科技館開展的各種普及性的科學教育傳播活動?!笆濉逼陂g,我國科技館教育活動的數量、種類快速增長,活動形式日益豐富;教育活動覆蓋人群逐步擴展,社會影響逐步提升;展教人才隊伍建設初見成效,人員結構得到改善。但是各地、各級科技館的發展還是不均衡,與國家重大戰略的需求、公眾科學素養提升的需求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科技館的教育活動水平和創新能力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1)數量少、種類少,空白多;(2)創新少、水平低,發展不均衡;(3)缺乏科技館特色,發展方向不明確等[1]。如何改變上述現狀,建立科技館教育活動的新常態是目前科技館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教育目標方面,呈現由只關注“知識與技能”培養的一維教育目標,向全方位地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三維教育目標轉變的發展趨勢。
1985年,美國啟動了全面改革科學教育的國家計劃——《2061計劃》,由此掀起了新一輪科學教育改革的浪潮,并于1999年公布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推行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并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層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國正在進行的中小學教育改革,借鑒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科學教育改革的理念與經驗。我國的科技館也要順應這一潮流,不能固守以往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播,而要讓公眾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了解一些科學探索的過程與方法,其中也包括科學態度、精神和價值觀的養成。在三維教育目標的指導下,應綜合考慮受眾的需求、教育資源的特點,由此確定具體教育活動的設計思路。
在教育活動規劃方面,呈現碎片化的活動規劃,向視其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整體規劃的轉變,從活動策劃、組織實施和評估三方面全面考慮。
策劃內容主要包括觀眾需求分析、教育目標確定、活動主題選擇、活動方案制定、活動資料準備、制定宣傳策略等6個方面。在組織實施中,活動參與人員須明確活動主題和內容,細化工作方案,劃分工作人員職責,調配活動資源(人力、物力、財力),活動宣傳,組織觀眾參與幾個步驟。同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程序和指標,運用科學、公正和可行的方法,對教育活動進行價值判斷并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措施。就教育活動對象來講,從泛眾化向細分化發展。國際上大多數科技館比較重視受眾研究,首先從不同類型觀眾的認知規律出發,重點分析觀眾的心理特征和具體需求,然后再基于不同受眾群體的特點設計切實可行、針對性較強的教育項目[1]。教育活動過程也需要從觀眾參觀向參觀之前、之中、之后的全過程拓展。觀眾在參觀前通過網絡和其它媒體等途徑,為自己選擇最喜愛、最適宜的展覽和教育活動內容,并對相關內容進行“預習”,以便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參觀展覽和參加教育活動。而在參觀之后,科技館可以為觀眾提供延伸、拓展的科學資料,以鞏固和深化參觀的教育效果[2]。最終,形成一個完善、立體、多維的教育活動規劃體系。
在教育手段方面,呈現綜合運用語言文字、實驗、表演、輔助教具、新媒體、網絡等技術手段,豐富學習的感官和體驗,實現教育手段“全媒體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科技館科學教育過程中借助的手段也發生了相應的演進。早期的教育以語言和文字為僅有的手段。20世紀40年代后,語言、文字與電教手段的綜合運用逐漸成為主流;60年代后,伴隨著發現教學法的出現,實驗、表演等有助于實現發現、探究過程的教學手段被引入教育過程;進入90年代后,新的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等又將新媒體手段引入教學[1]。多元化傳播方式使得科技館教育活動逐漸發展成為綜合利用多種手段協同進行的過程。利用全媒體傳播開展科技館教育活動,打破了原有傳播模式的局限性,豐富了教育活動的形式,加快了科技館事業發展的轉型和創新。
在教學方法方面,呈現由強調知識灌輸和片面追求“知識裹糖衣(知識性+趣味性)”的傳統教學方法,向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方法轉變的趨勢。
科學教育的方法經歷了一系列發展和變化。早期的“接受/授受教學法”,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式教學模式,在系統和全面的同時,也存在著缺乏互動性和學習過程被動等局限;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學”,要求在活動中、探索中學習,強調學習的過程;60年代,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教學法”和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學習法”,成為美國教育改革和課程開發的指導思想;80年代中期,美國新一輪科學教育改革,更加強調學習中的科學探究;在20世紀末的美國第三次科學教育改革中,更是提出了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與此相對應,20世紀初,德國慕尼黑科學與工業成就博物館(即德意志博物館)在世界科技博物館界,首先在展覽教育中引進了杜威的“做中學”的理念,而引領20世紀中后期以來美國和世界科學中心發展的探索館,也在其教育活動設計中出現了由“發現教學法”向“探究學習法”的轉變[1]。科技館教育的未來發展,需要充分考慮學習者的認知過程,增強觀眾學習的自主性,運用體驗、探究的教學方法,幫助觀眾深入理解科學內容。
(一)經常化
“重展輕教”、“以展代教”、“有展無教”的運行模式,是目前許多科技館建成開放后短時間“門庭若市”,后逐漸走入“門可羅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既阻礙了科技館展教資源開發與實施能力的提升,也影響了科技館的可持續發展,更與科技館在科技館體系中應該發揮的作用不相適應[1]。因此,各級、各地科技館要高度重視教育活動的開發與實施,在科技館展覽開發之始便同步策劃教育活動,使科技館教育活動的內容、形式更豐富,品種、數量明顯增長,實現實體科技館“天天有活動、月月有亮點”;數字科技館“沒有圍墻、永不閉館”;流動科技館“惠及邊遠、覆蓋全國”,使科技館成為“不落幕的科技大廟會”。
(二)特色化
科技館是非正規教育,所開展的教育活動不同于學校教育,因此,要大力開發具有科技館特色的教育活動,特別是具有“探究式學習”和“直接經驗”特點的展覽、展品輔導活動??萍拣^教育工作者要重新認識科技館參與體驗型展品的特點,深刻理解模擬再現科技實踐過程,為觀眾營造從實踐中進行學習的情境,從而使觀眾獲得“直接經驗”這一本質特點,并認識使這一特點得以充分發揮的展覽輔導應成為科技館最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動,而這恰恰是科技館體現“做中學”“探究式學習”教育理念的最大著力點,并且展覽輔導應成為科技館教育活動最亮麗的品牌[1]。
(三)多樣化
科技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其形式主張要不拘一格,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使展覽、表演、培訓、講座、影視、網絡等形式共同發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動在對象、傳播內容、傳播目標等方面各有側重,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優勢互補,以滿足不同層次觀眾、不同特點展品的需求。根據原芝加哥科學工業博物館館長丹尼洛夫對教育活動的論述,根據活動開展的場所,將科技館的教育活動分成三類:館內基本教育活動、輔助學校的教育活動、社會服務的教育活動。目前,這種分類方式在歐美國家及我國港臺地區比較普遍,而相較于國內科技館的教育活動形式,還有許多空白有待填補。
(四)系統化
將科技館教育活動做成系列菜單,讓觀眾進入科技館就像走進了“科普超市”,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教育活動的組合打包。改變孤立地研發展教活動項目、展教形式單打一的局面,采用“1+n”的項目綜合策劃模式,使各種展教形式形成協同效應。同時,強調對教育活動開發過程的系統化運作,以往碎片式開發和運作方式要逐漸向專業化、系統化的方式過渡,在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建設的背景下,實現科技館各類教育活動的融合發展,并通過多種方式對教育活動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推廣,增強公眾對科技館教育活動的關注度與參與熱情,樹立科技館教育活動品牌,提升科技館的知名度。
[1]中國科協.“全國科普基礎設施十三五發展規劃”前期研究課題《科技館教育活動創新與發展研究報告》[Z]. 2014-09-10.
[2]鄭奕.科學的博物館教育活動組織管理模式[J].中國博物館,2013(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