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剛
別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簡單化
馬志剛
近一個時期,各地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的步子明顯加大了。浙江溫州日前“曬出”該地首份購買服務指導目錄,擬把原本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171項服務事項全部交由社會力量承擔;廣東深圳正在著手編制政府轉移職能目錄、政府職能部門購買服務目錄、符合政府轉移職能承接資質社會組織目錄等“三個目錄”。
推行政府“買服務”是世界各國公共管理改革的大趨勢,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與質量,有利于激發經濟社會的活力。但是同時也要認識到,不能將“買服務”簡單化,尤其不能簡單地認為只是花些錢“一買了之”。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是一項較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整套配套改革舉措的跟進,需要對“買什么”、“怎么買”、“買后如何監管”等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部署。
買什么,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從目前情況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范圍并不是很清晰,隨意性較大,其目錄的確定大多數是由主管部門單方面敲定的,缺乏制度化的約束和社會公眾的參與。有關指導意見雖然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分類原則,但對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什么,缺少明確的界定。如果買錯了“服務”,后果就是讓有限的財政資金打了“水漂”,擾亂了正常的市場供給秩序。向誰買,也存在問題。我國社會力量整體比較薄弱,數量少、規模小,資金有限,發展程度也不均衡,部分社會力量對政府已經拋出的“橄欖枝”心有余而力不足,存在“接棒難”的問題。特別是由于購買費用補償方式、撥付方式的隨意性較大,讓一些社會組織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如何買,更是個不容忽視的大課題。目前“買服務”主要有公開招標、邀請性招標、單一來源采購、協議供貨、競爭性談判和詢價采購等方式,還有的地方政府干脆直接向那些依附于自身的行業協會定向購買,甚至出資建立行業協會,將部分職能轉移,變成了“兒子賣、老子買”。市場是配置資源的最有效方式,如何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形成公共服務領域開放競爭的新格局,優化購買方式,考驗著各級政府的勇氣和智慧。同時還要認識到,“買服務”不僅要買好,還要管好。當前,政府購買服務的監督機制還不健全,信息公開程度較低,價格評估、機構選擇等的主觀隨意性過大,后期監管執行力量薄弱,對公共服務質量的監管還有待于加強,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買服務”的效果就會打折扣,甚至會滋生嚴重的腐敗,在政府采購上我們是有經驗教訓的。近幾年,各地政府采購陸續曝光“天價U盤”、“天價內存條”等事件,“價高質次”問題突出,“圍標”、“串標”現象時有發生,這與采購制度不完善密切相關。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要汲取其教訓,要在完善體制機制上下功夫,在提高購買效率和質量上下功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