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環
(包鋼幼教處第十八幼兒園 內蒙古包頭 014010)
淺談自我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作用
王金環
(包鋼幼教處第十八幼兒園 內蒙古包頭 014010)
新課程滿載時代的氣息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給每位教師的課堂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教師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園本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而自我反思是開展園本研究的基礎和前提。通過自我反思能夠促進教師潛能的開發、素質的提高,使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升。
反思 促進 教師專業成長
幼教處新課改滿載時代的氣息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給每位教師的課堂教育教學研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園本教研便成為新課改的推動器。教師個人,教學集體,專業研究人員是園本教研的三個核心要素,三者構成園本教研的三位一體關系。教師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是園本研究和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三種基本力量。而自我反思是開展園本研究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教師的自我反思能夠促進教師潛能的開發、素質的提高,使課堂教學的質量提升。在這期間,教師通過反思和質疑,逐漸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風格。它更能強調教師自主發展的意識,反思和研究的過程。只有這樣的教師,才能不斷適應社會需求而持續發展,獲得跨越式發展。下面有關教師自我反思可以概括為如下:
自我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各方面情況特別是教學的情況所進行的一種回顧、分析和總結。波斯納提出一個成長的公式:優秀教師=經驗+反思。此公式足見教學反思在個人成長中的重要意義。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師個人實踐理論既是接收外界信息的過濾器,又是決定教師行為的核心因素。專業理論要經過教師個人實踐理論的過濾才能被接受,因此教師沒有進行理論的學習與實踐,其結果是不可能內化到教師自己的觀念體系中去的,也必然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二十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經驗的二十次重復,他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除非我們善于從經驗中汲取教訓,否則我們就不可能有什么改進。因此自我反思能夠幫助教師了解自己的長處,找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我改進的領域,明確自己成長的方向,制定自己的行動計劃;自我反思有利于教師責任感和自信心的發展。通過自我反思過程,教師就會對可供選擇的各種可能性的方法保持開放的態度,就有利于教師開放的心態和創造性的發展。教學中的自我反思可以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呈現方式,構建師幼互動機制及幼兒學習的新方式,它是我們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助跑器”,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簡單的說:沒有教師的自我反思過程,就沒有教師的成長進步。[1]
進行教學前的自我反思,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要有較強的預見性。我們常常會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學設計,尤其是在教學公開活動的時候,教師會將教學設計不斷否定、不斷修改的這一過程,就是教師在不斷進行教學前自我反思的過程。它讓我們更關注幼兒的行為基礎,更認真地熟讀教材,更準確地把握活動的目標、重點和難點,更科學的設計每一個環節以及細心的推敲每一個提問。預測幼兒在某一教學內容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從而使幼兒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而且還要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真正地做到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使幼兒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產生更透徹的效果.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充分備課,備幼兒,備教材。備好課才能上好課。
教學中的自我反思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學中反思是自身素質反思的具體化,通過教學活動,能夠更準確地反映自身素質如何;為教師與幼兒搭建了學習的平臺、交流的平臺、實踐發展的平臺。教學活動中的自我反思,對于及時地進行教學的調控,矯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很有價值的。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教學調控能力會得到明顯的提高。面對課堂復雜的、動態的情況,尤其是進入新課改后,教學中所出現的情況越來越有挑戰性、常常出人意料。教師就要做到能夠敏銳地洞察迅速地作出判斷,發現問題,及時調節、修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同時還會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刻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幼兒課堂學習發展的需要,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為了讓每一個幼兒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同時,還要觀察、反思幼兒的學習過程,學到了什么、遇到什么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根據課堂幼兒反饋出來的信息,再及時、自主地調節自己的教學過程,讓幼兒思路清晰,課堂氣氛活躍。這樣使得教學行為具有自控性,促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教學后反思,就是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進行重新認識,是一種高層次和高水平的思考,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師經常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就馬上進行反思,把在課堂上未及時發現的、幼兒在知識生成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記錄下來。分析優點和不足、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系統化的研究教材和幼兒,為后續的教學工作做好準備。通過教學后的反思逐漸地使自我教學經驗理論化、系統化,有利于改進、優化教學工作,強化自我教研意識。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后反思,可以建議讓其他老師給予課堂錄像,以便在課后進行反思時能更細致地回憶課堂的教學過程,分析幼兒是否能積極的參與教學過程。對教學任務的完成、存在的問題、幼兒的學習情緒,教后的感受,課堂教學的設計和實施進行回顧和反思,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案,以便調整教學方法,及時查漏補缺,促進今后教學水平的提高。通過大膽地反思,我們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
總而言之,教師的成長更多要由“積累”向“轉型”教師專業發展。新課程的理念是倡導幼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幼兒獲得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這不僅要求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還要創造性教學。每個教師在課堂上所面臨的問題,都是情境性和個別化的,可以說任何他人的成果或經驗都未必適合他的教學情境。如何解決問題、改進教學,就只能靠教師自己。這樣就要求教師以研究者心態,憑借理論的指導和教學體驗沉淀,縝密地分析問題,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提出假設并進行實驗,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實現“課程、教學與研究一體化。”一系列的自覺行為都應以教師自覺的進行課程反思和研究的意識為先。
[1]張立昌.教育實踐與研究[M]2001年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