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
公益慈善組織首次顯現國退民進跡象
徐匡迪
公益和慈善事業的發展是社會進步與和諧的一個標志,中國的慈善事業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世紀以前,是以宗教為主的活動。
第二階段:政府開始介入慈善組織工作。比如宋代、明清以來,政府都建立了一系列的社會救濟機構,并且占據著慈善籌資的主要渠道。
第三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各級政府在各地建立了老人院、兒童福利院、青少年活動中心、博物館等,并先后倡導了以志愿者為主體的掃盲運動。解放初期我是初中二年級,曾經有三個月不上課,到農村去為農村的中老年人普及識字讀本,那時候只要教1500個字,那三個月就不上課了,我們特別高興,因為從來都是坐在課堂里被老師教的,現在我們去教這些伯伯、阿姨、爺爺、奶奶識字,積極性可高了。
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基金會組織紛紛出現,希望工程成功地進行了商標注冊,法律維護公益項目的做法正式實施,標志著中國的公益事業進入了專業化、法制化階段。
第五階段:21世紀以后,民間的公益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國家相繼出臺了公益事業捐贈法、社會團體管理登記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等法律和條例,中國的公益事業進入了民間化、法制化建設逐步健全的階段。
2013年中國公益事業慈善界最顯著的特點是自上而下的社會組織改革與自下而上的民間慈善公益事業的轉型實踐相互作用,行政性計劃慈善的舊思想逐漸淡化,公民公益開始進入這項活動的主流。同時,互聯網公益、跨界公益等的出現,不僅加速了公益事業的發展,更提高了民眾對公益慈善事業的參與程度。
2013年社會組織登記改革措施實施,大量的民間組織在長期雙重管理體制下難以登記注冊和缺乏社會正當性的情況下獲得了政策和法律的扶持。在登記制度的改革推動下,過去一年中社會組織比上一年增長了8.4%,從捐贈的角度而言,2013年民間組織領跑了中國的公募市場,公益與慈善組織活動“國退民進”的跡象首次顯現,這在公益慈善史上很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將對未來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13年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需求的加大與購買力的不斷增加,不僅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促進了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更預示著社團在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中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
我認為,今后的公益組織是有形和無形相結合的。網上的公益并不需要登記參加哪個組織,下載一個軟件投票就可以參加,這就更廣泛地打破了各個組織之間的界限,而且也打破了窮人和富人的界限。傳統的觀念認為,有錢人做公益,有錢人做慈善,好像窮人只是分享慈善的結果。現在公益是公眾來做有益的事情,就是要大家參加,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投身于中國公益事業。在中國公益事業不斷創新模式和方法的今天,我們堅信中國的公益事業將會在不久的未來步入國際公益事業的前列。
(來源:和訊網,編輯部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