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紅梅 林 文
(1.福州市科協,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州市老科協,福建 福州 350003)
基層社會組織在改革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游紅梅1林 文2
(1.福州市科協,福建 福州 350001;2.福州市老科協,福建 福州 350003)
基層社會組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基層組織與現行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不相適應的矛盾,亟待解決。呼喚更多基層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在登記環節上松綁,有利于基層組織健康發展,也是政府對社會簡政放權的重要表現。
基層學會 管理改革 機遇 挑戰
基層社會組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和依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社會組織改革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明確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按照中央部署,加快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將充分激發和釋放社會組織活力。
福州科協基層組織主要包括縣(市) 區科協、市級學會、鄉鎮(街道)科協、企業科協和高??茀f。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科協基層社會組織蓬勃發展,全市40多萬科技工作者中近20%加入科協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會作為科協最重要的與科技工作者聯系的橋梁和紐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與現行的社會組織管理制度,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了諸多不相適應的矛盾。如何進行改革?筆者深入調查了解一些學會、協會、研究會、促進會的情況,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現階段福州科協所屬學會是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其組織管理基本是實施“雙重管理”體制,接受民政部門、市科協雙重管理。截止目前為止,福州市科協所屬學會77個,全市學會組織203個,個人會員2.9萬人,團體會員3739個,涵蓋醫學、農學、工學、理學、交叉學科等10多個自然科學領域。其中,90%以上的學會由科協作為主管部門,其理事會人選、章程、經費、活動等需上報市科協,近10%的學會由市科協作為指導部門,只通過科協平臺參加各類活動,其人事、經費、活動、制度等不向市科協報備。
伴隨著科學技術事業的快速發展,福州科技人力資源持續發展壯大,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優化提升,擁有科技工作者40多萬人,國家創新型(試點) 企業7家、國家創新示范企業3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70家,75項科技成果榮獲省級以上科技獎,第10次獲得“全國科技先進市”榮譽稱號,順利入選全國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科技發明專利獲國家、省級獎勵居全省前列。協會、學會年均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500多場次,科普活動400多場次,參加的科技工作者1萬多人次。協會、學會積極發揮各專科人才智力優勢,向政府及相關部門建言獻策,促成“中國溫泉城”落地福州,并成功申報了茉莉花地理標識。積極開展各類科技智力到企業、到農村,通過幫扶方式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主動發揮第三方優勢,積極承接政府職能,開展了如醫療事故鑒定、企業安全標準認定、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等項工作,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基層學會組織管理制度還存在以下不足:
(一)學會、協會中黨政機關公職人員、退休官員與企業負責人居多
學會、協會雖說是以法人治理為目標,但實質上多是以行政化依法監管。不少社團直接由黨政機關主導組建,且會員主要由黨政機關同一系統的公職人員組成,主要任務是完成政府或政府部門的有關特定任務;一些學會、協會表面上雖非黨政機關主導組建,但業務主管單位以前置審批、監督指導為名,參與協會、學會工作,使離退休干部退休下來有適當的“緩沖過渡地帶”。據統計,在福州市民政部門登記管理的500多個社會團體中,有近2/3是由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組建或其現職、離退休工作人員擔任領導職務,甚至會員都是機關處室、區、縣級市相關部門和直屬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官方色彩較為濃厚。
(二)內部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學會組織的常務(常駐)辦公機構人員多以3人形式組成,即秘書長、會計、出納(會計、出納或是由機關或單位財務兼管)開展各種業務活動。領導重視,協會、學會就有影響力、有人脈、有資源,活動就有人頭、有經費、有贊助,生動活潑;若領導工作忙、關注度差,活動就逐步淡化,就會出現“一屆興、二屆續、三屆維持、四屆無力”等現象,沒有生命力。
(三)學會的社會競爭力不強
利用前置行政審批權審批的協會、學會是其學科的唯一代表。如醫學系統,只能成立一個醫學會,環境保護系統,只能成立一個環境保護學會等。這樣就造成了基層學會組織壟斷化,不允許社會和民眾根據實際需要成立學會組織,限制其發展。同時,無法將競爭機制引入基層學會組織,對其生存環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很難進一步提升其發展質量。
(一)基層學會組織服務社會大有作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基層學會組織在擴大影響和持續發展方面的需求不斷加大,政府與社會對他們在收集和發布行業信息、提供服務、解決行業的共性問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協調行業與企事業之間關系、協調企事業和政府間的關系、反映企事業訴求等諸多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重視,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技術壁壘和反傾銷、反補貼增多,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基層企事業單位要走出去參與全球競爭,越來越多地碰到不宜或者難以由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直接承擔的事務,這就要求學會發揮作用,幫助企事業單位開拓國際市場,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爭取國際話語權,維護企事業單位的合法權益。因此,學會在當前企業發展和服務方面大有作為,而且空間很大。
(二)政府職能轉移給學會發展帶來新機遇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化,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專業經濟部門進行行業管理的模式已被打破,政府在經濟領域的職能越來越側重于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具體經營行為,包括現在的行業管理。在這種政府職能改革和機構改革的情況下,政府越來越重視借助基層社會組織的力量;另一方面,當前經濟成分和組織形式日益多元化,人民群眾參與公共事務和公共管理的意愿不斷增強,僅靠單一的政府管理已經難以為繼。所以,要創新社會管理體制,變革社會治理結構,政府要從某些領域退出,發揮社會組織,尤其是基層協會、學會在社會管理中的協調作用,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填補行政權力的空白。
(三)基層學會組織創新發展的新優勢
社會組織管理改革提出四大類社會組織與行政機關“脫鉤”,成立時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申請登記。同時,明確要求將原有行政部門承擔的一些具體事務,能夠交給行業協會、學會的,一律交給協會、學會來承擔。據悉,中央有關部門已做和正在做兩件事:一是修訂“三定”,二是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權。現有的職能一條一條分析,哪些職能該取消,哪些職能該下放地方政府,哪些職能該轉給行業協會、學會,如取消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承擔的職業藥師職業教育職責,工作交給中國職業藥師協會承擔,這樣就會給基層學會組織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政府職能轉變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隨著這個過程逐步的推進,管理體制日趨完善,基層社會組織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必將更加凸現。
(一)學會自身弱,企事業對其認可度不高
福州市科協所屬的自然科學類學會組織,大多都是在政府的推動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這和一些傳統的市場經濟國家行業協會、學會的產生基礎模式不一樣。近年來,由企業牽頭產生的學會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只占小部分。這些基層學會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多習慣于沿用傳統的管理理念和運行方式,自覺不自覺地以這種理念服務企業,其結果代表性不強,缺乏凝聚力、公信力和自我發展活力,企業和行業的認可度不高。政府職能轉移,若政府的監管和規范的措施跟不上,協會、學會的自身建設不能相應地加強,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事業會擔心協會、學會比政府有關部門管得更多、更死,經費收取的要求更多、更雜,加重企事業負擔。
(二)萬事開頭難,政府對職能轉移有所顧慮
社會組織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為本,目的是讓行業協會、學會當好政府的參謀助手,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目前,市科協所屬學會整體發育尚好,正值轉型升級時期。從總量上來看,無論協會、學會的數量、規模、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吸納就業的人員比例等成效還比較明顯,但依然存在學會組織規模不大,人員結構老化,工作基礎不強,社會影響力不大,運行操作欠規范等實際問題。如果協會、學會的自身能力建設不能同步加強,政府向協會讓出職能難免會有所顧慮。據了解,部分政府部門表示并不是不愿意轉移這些職能,而是擔心行業協會、學會能不能把它承擔起來,擔心做不好甚至會出亂子。職能轉移如果只是給企事業送走一個“老板”換來一個“婆婆”,就違背了改革的初衷。
(三)學會市場化,優勝劣汰壓力大
基層社會組織管理降低登記門檻,“脫鉤”、“一業多會”等要求對已經存在的基層協會、學會而言,意味著在職能、機構、人事、財務、資產、編制等方面與行政機關分開,這對部分依賴政府的協會、學會來說,存在“斷奶”以后自求生存、自謀發展的問題。直接登記以后,過去找不到主管部門,長期游離于登記之外的組織將會大量涌現,特別是打破“一業一會”的壟斷格局后,協會、學會之間也存在一個互相競爭和優勝劣汰的選擇。誰服務得好,企事業單位就可能選擇誰,政府就可能購買誰的服務,甚至還存在著與國家級、省級學會競爭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我市科協基層組織如果不能主動地去適應這種趨勢,將會陷于被動的局面。
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先進省會城市的科協基層組織相比,我市科協基層組織不管是數量、質量和發育情況還有一定差距。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呼喚更多基層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在登記環節上松綁,有利于基層社會組織健康發展,也是政府對社會簡政放權的重要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基層學會組織如何把握住機遇,如何應對挑戰?
(一)正確認識基層社會組織的發展趨勢
從國際城市化發展歷程看,社會組織作為與政府、企事業單位并列的第三部門,是最基本、最活躍的一支社會力量,是社會管理服務的重要協同力量。社會組織的多寡興衰及其功能作用發揮的好壞,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社會組織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社會基礎,其民間性、公益性和中介性等特點,可以增進社會的信任基礎,是聯系、溝通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協調國家與社會、民眾關系的重要渠道,能夠把分散的社會力量凝聚起來,促進社會一體化,實現社會整合,促進社會和諧。因此,在全面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服務的大背景下,必須做到“知變”、“適變”、“求變”,只有正確認識形勢變化,適應形勢變化,才能努力推動社會變化,做到善待、善用、善管社會組織,使之正確地發揮作用。善待,是認同社會組織的合法地位,友好待之,而非將之視為敵對勢力或“洪水猛獸”;善用,即正確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作用,有序地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善管,即依法管理,將社會組織納入黨和政府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門,依法行政,建立良好的政社合作互動局面。
(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社會組織健康發展
1、進一步深化基層社會組織直接登記的體制改革。完善直接登記的程序和方式,協調有關部門依法把好登記注冊關。進一步降低基層社會組織準入門檻,簡化登記程序,為基層社會組織成立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深化行業協會、學會行政化改革,穩步實現社會組織的民間化、自治化目標。特別是加快推進基層社會組織政社分開,實現基層社會組織與主管行政部門在職能、機構、人員、資產、財務、辦公場所等方面真正“脫鉤”,激活社會的“自組織”功能,讓基層社會組織回歸其本來的民間屬性,為基層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排除體制性障礙,使之成為社會建設的主體。
2、加快建立新型基層社會組織的綜合監管體制。適應基層社會組織直接登記改革,進一步明晰有關部門依法管理基層社會組織的職責,民政部門履行基層社會組織登記相關的職責。相關部門在其職能范圍內對基層社會組織的業務活動進行指導、規范和監管,切實轉變思維方式,建構合作問責、依法監管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法規政策,明確社會組織獨立法人地位和依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按照法人地位明確,治理結構完善、管理運行規范的要求,通過年檢、評估、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資質認定、考核評價等綜合體系,制定完善基層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的政策規章,引導基層社會組織建立以章程為核心的社會組織內部治理機制,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提升自律性、公信力和服務能力,并完善失信懲罰和社會組織退出機制。建立登記管理機關與公安、工商、質檢、銀行、稅務等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市與縣(市)區社會組織信息對接,形成安全、高效的基層社會組織信息管理平臺。
3、加快健全基層社會組織的分類指導體系。大力構建樞紐型基層社會組織工作體系,發揮科協群團組織樞紐作用,鞏固并加強其作為相關基層社會組織的龍頭帶動和組織者角色,增強其社會服務功能。加強樞紐型社會組織建設,支持其為基層社會組織提供基礎性服務,按照規定將政府部門有關事務性、輔助性工作交給樞紐型組織,使之協助政府對有關領域的基層社會組織進行精細化服務管理。建立分類管理制度,對不同類型的基層社會組織,采用不同的服務管理對策。對縣(市)區一級社會組織,堅持以支持和扶持為主,加大以項目形式購買公共服務的力度,充分發揮其對基層社會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使其成為資源、信息、服務平臺,凝聚各類基層社會組織和草根組織,推動他們更好地參與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對社區社會組織,堅持以培育和發展為主,研究制定促進城鄉社區基層群眾生活類社會組織發展的政策,大力培育和發展急需的基層社會組織,特別是志愿服務、公益慈善類、社區服務類社區社會組織。對草根類社會組織,堅持以引導和規范為主,使其納入培育管理范疇,進一步規范草根組織的管理和監督,在籌資、運作、購買服務等方面給予草根類基層社會組織更多的空間,使草根基層組織逐步發展并帶動公民自主參與社會公共事務。
4、加快構建政府與基層社會組織間新型的合作伙伴關系。按照“小政府、強政府,大社會、好社會”的思路,積極培育發展基層社會組織,推動政府部門向基層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向社會組織開放更多的公共資源和領域。制定政府部門向基層社會組織轉移職能目錄,建立相應的動態調整機制和公示制度。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將政府及其部門微觀層面的事務性服務職能、部分行業管理職能、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職能、農村生產技術服務職能、社會慈善和社會公益等職能轉移給基層社會組織。建立政府資助、購買服務機制,通過“購買公共服務”、“項目化”運作等形式建立公共財政對基層社會組織的資助、引導和績效評估機制,實現“管辦分開”,構建政府和基層社會組織間新型伙伴和平等合作的關系,全面、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促進社會服務專業化發展,真正做到公共服務全覆蓋。
(三)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政府和社會的信任感
首先,要正確履行好政府轉移的職能,切實發揮應有作用,讓政府放心;其次,要努力消除行政化傾向,為企事業單位做好服務,使之滿意。要做到這兩點,一是必須全面加強自身建設。廣泛地聯系基層廣大科技工作者,促進組織網絡體系的發展壯大。自覺地轉型升級,在健全治理機制、推進民間化進程、提高市場化水平、提升服務社會、服務市場、服務會員的能力等諸多方面抓緊改革和創新,真正成為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主體。二是要加強制度建設。全面落實群團組織建設的有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建立健全學會的內部規章制度、工作報告制度、組織工作制度、會員管理制度等,按照《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章程》等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管理好社團事務。三是要以工作發展促進組織建設。通過廣泛開展科學普及、學術交流、決策咨詢、科技服務等活動充分發揮學會的社會職能,彰顯學會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學會的凝聚力,擴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