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華明
(湖南省永州市科協,湖南 永州 425000)
充分發揮學會在中小學環保教育中的作用
汪華明
(湖南省永州市科協,湖南永州425000)
在廣大中小學校開展環保教育既順應了時代要求,又有政策依據,但是目前中小學環保教育的現狀令人擔憂。各級科協以及所屬相關學會,在推動和促進中小學環保教育中大有可為,可以發揮其獨特作用。
環境保護教育中小學學會作用
(一)時代需要
黨的十八大吹響了“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號角,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調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4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訂后的《環境保護法》。可見,人們對生態環保的關注和重視程度空前提高。
環境是指相對并相關于某項中心事物的周圍事物,分為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其中,自然環境是客觀存在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包括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和生物環境等。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維護人類自身生存,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中包括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技的等各種方法和手段。
大力加強中小學環保教育,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我們要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扎實開展環保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他們的環保技能,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國家政策要求
教育部決定,從2003年春季開學起在中小學開設環境教育專題教育課,并頒布了《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開展環境教育教學活動。2011年4月,環保部、教育部等聯合發布的《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推動了將環境教育納入國民素質教育的進程,鼓勵中小學開辦各種形式的環境教育課堂。
盡管教育部、環保部等就中小學環保教育頒布了綱要,提出了要求,但各地中小學環保教育不盡人意。一是沒有形成教育體系。無單獨開設的課程,無專用教材,無專職教師。部分學科雖然滲透了環保教育,但仍然“各自為政”。二是教育內容空泛、手段落后、方法簡單。三是教育效果差。部分中小學生環保意識淡薄,存在亂排污物、亂貼亂畫、損毀樹木、踐踏綠地等不良現象。
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育行政部門對環保教育考試的強制性不足,導致中小學環保教育雷聲大、雨點小;部分中小學視環保課程為“副課”,形同虛設。二是,科協及所屬學會的作用尚未有效發揮出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第八條規定,廣大學會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開展青少年科學技術教育活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各級科協及所屬學會尤其是環境科學學會、氣象學會、控煙學會、林學會、水利學會、質量協會的會員,在按照科協章程和國家法律法規對中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方面做得不夠。三是,環保教育的社會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國務院頒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要求對全體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重點宣傳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改善環境、健康生活、循環經濟等觀念和知識,倡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指出“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社會各界都應當組織參加各類科普活動”。該法要求科技館、廣播影視、文化、衛生、國土、氣象、工青婦等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結合各自工作的特點開展科普活動,但是相當一部分單位,并沒有按要求認真履行職責,沒有形成全社會重視并參與中小學環保教育的合力。
(一)教育系統的學會
各級數學學會、物理學會、化學學會、生物學會、地理學會、現代教育研究會,既以科協為業務主管單位,又以教育行政部門或大學、中學為掛靠單位,可以說是教育系統自己的學會。這些學會在中小學環保教育中,既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又可以發揮“向陽花木早逢春”的作用。
1.綜合作用。教育系統學會及其會員,可以在建言獻策、加大研究力度、培訓教師、改進教育方法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①加強研究。加大環保教育研究力度,打破學科界限,整合不同學科的環保知識。②編寫教材。因校制宜,編寫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或校本環保課程教材。③開設課程。在地方、校本課程中開設環境教育課程。④培訓教師。使全體教師認識到所有學科都有滲透環保教育的義務,所有教師都必須具有環保教育的意識和能力。⑤改革方式。通過專題教育形式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社區、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問題,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與能力。通過工廠、農村、社區、大自然等天然課堂,讓學生在耳濡目染和潤物無聲中開闊視野,體會到環境變化給人和社會帶來的奇妙關系,增強教育實效。⑥培養能力。通過解決現實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創新、動手、評判、反思能力,形成正確的環保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2.學科教育。物理學會、地理學會、化學學會所依托的學科,如物理、地理、化學等都蘊含著豐富的環保理論知識與方法。各學會應廣泛發動會員和科任教師,充分挖掘本學科的環保知識,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科學、嚴謹、系統的環保教育。①中學化學與環保教育。如學習了“烴、石油、煤”的知識后,教師應重點介紹“溫室效應”和“溫室氣體”。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由于“溫室氣體”阻礙了地球上能量的擴散,使地表溫度升高,氣溫變暖,水的蒸發速度加快,大氣環流紊亂,造成旱、澇等自然災害頻發;溫室環境使害蟲、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嚴重地危害人類健康和植物生長;地表溫度升高更促使極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開始融化,導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島嶼、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沒,引起世界性人口流動,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②中學地理與環保教育。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在正常情況下,地球環境具有調節和自凈能力。隨著人類向自然界索取物質及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與日俱增,超過了自然本身的調節和自凈能力的限度,生態平衡遭到了破壞,于是產生了環境問題。③中學物理與環保教育。如噪聲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是當今社會的四大公害,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需要一代代人的長期奮斗。廣大中小學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環保義務,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如推廣使用節能燈、不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洗手打肥皂時關掉水龍頭、用淘米水澆花、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快餐盒、拒食野生動物、杜絕打鳥等,通過持之以恒的教化,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養成節約資源、能源,減少污物排放,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
(二)教育系統以外的學會
1.校內教育大顯身手。盡管“校園環保科普”沒有完全形成氣候,但各地部分學會已在認真地探索并積累了寶貴經驗。如青海省三江源地區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河流密布,湖泊沼澤眾多,雪山冰川廣布,濕地類型豐富,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于該地區。近30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三江源地區冰川、雪山逐年萎縮,眾多的湖泊、濕地面積縮小甚至干涸,沼澤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生態環境處于極度脆弱之中,水源涵養能力急劇減退,已直接威脅到我國長江、黃河流域乃至東南亞的生態安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委托青海省環境科學學會,編印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科普知識掛圖(漢藏兩種文字,每套4張),從2006年初陸續下發。省環境科學學會有重點地選擇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第一中學,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中學等10個點開展“環保科普進校園”活動,將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科普知識掛圖張貼到學校進行科普宣傳。
氣象科普“進學校”既是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一部分,更是學校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永州市氣象學會充分發揮該市東安縣水嶺學校、江華縣沱江鎮四小等湖南省氣象科普示范學校的基地示范作用,通過舉辦“氣象大講堂”,組建了氣象興趣小組,組織師生觀看氣象科普光碟,向學校贈送氣象科普圖書和資料,讓廣大師生更加直觀和深刻地認識到目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危機,為廣大師生搭建了普及氣象知識,學科學、用科學的平臺,在他們心中播撒了應對氣候變化,開展節能環保的種子。
2.校外科普大有可為。《中國科協關于加強學會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學會會員“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題,在科學家紀念日、世界活動日等與學會相關的公眾活動日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讓廣大中小學生在校外接受環保教育,也是一些科協及學會的成功做法。如2009年,嘉興市科協、環保局、教育局聯合組織開展了全市青少年生態文明和環境污染防治科普系列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環保優化發展共創生態嘉興”。通過開展參觀市科技館“生態文明節能環保”科普展覽、中美科普連線環保專題報告會、“生態嘉興從我做起”承諾簽名、第二屆青少年FLASH科普動漫創作大賽、青少年環保科考夏令營、“生態嘉興”環保金點子評比等活動,使嘉興全市中小學生受到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環保科普的“洗禮”。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織開展“環保專家進校園”活動。2014年6月,環保科普專家深入北京市朝陽區康樂園小學等開展環保知識講座。同時,向康樂園小學捐贈飛利浦空氣凈化器10臺,《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知識問答》環保科普圖書200本,培養了孩子們關愛地球、呵護環境、節能減排的意識和能力。
近年來,永州市科協與市氣象學會、市林學會、市環衛協會、市農村衛生協會定期組織中小學生參觀市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站和雷達站、市污水處理廠、市苗木科普基地、市垃圾填埋場、農村污染源及治理現場,讓學生現場感受環境污染的嚴重危害,實地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探索環保知識的奧秘,展望美麗中國的光明前景。
針對我國目前水電裝機、風電裝機位居世界第一的情況,永州市科協組織部分中小學生到市電業局和大型變電基地參觀學習,市電機工程學會組織學會會員給同學們釋疑解惑。同學們參觀后認識到,要解決未來能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問題,就應該大力發展水電、風電,積極開發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同學們紛紛表示,將積極參與節能宣傳,節約用電,自覺地使用清潔能源和節能設施。
環保教育需要各部門、各單位齊抓共管。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科協及相關學會應與教育、環保、宣傳、科技、衛生、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聯姻”,以創建衛生學校、綠色學校為載體,形成全社會重視中小學環保教育的強大合力。
動態
民政部: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61.3萬個
4月29日,民政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陳日發介紹,截至2015年3月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61.3萬個,同比增長10.9%,其中社會團體31.2萬個,基金會4190個,民辦非企業單位29.7萬個。一季度,民政部繼續做好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2015年立項446個社會組織服務項目,立項總資金19520萬元,配套資金15364.6萬元,預計直接受益62萬人。目前,項目已經撥付首筆資金,三期培訓已進入正式實施階段。陳日發還介紹,一季度,調查處理對社會組織的舉報案件31件,建立由民政部、外交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文化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工商總局等10個部門組成的社會組織聯合執法機制,進一步加大了執法力度。同時,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全國先進社會組織評選表彰活動,通過活動的組織、開展和宣傳,全面展示近年來社會組織的建設成果和廣大社會組織的時代風采,增進社會公眾對社會組織的了解和認可,更好地發揮先進社會組織的示范帶動作用。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