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萍,葛立群,孫貴荒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遼寧沈陽 110161)
?
遼寧省水稻生產SWOT分析
閆立萍,葛立群,孫貴荒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遼寧沈陽 110161)
遼寧省是我國水稻主產區,分析遼寧省水稻生產能力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促進遼寧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采用SWOT分析方法,對遼寧省水稻生產發展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進行了系統分析,構建了遼寧水稻生產發展的SWOT分析矩陣,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建立符合遼寧省實際情況的發展機制,為遼寧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水稻;生產能力;遼寧省
水稻生產在遼寧省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水稻在遼寧是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糧食作物,是遼寧農業的支柱產業,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發展和推動農業和農村建設方面發揮著極大的作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遼寧水稻生產發展迅速,種植面積由1949年的6.46萬hm2增加到2012年的66.2萬hm2,水稻總產量產量也由13.34萬t增加到2012年的507.8萬t。2012年遼寧水稻播種面積占糧食總播種面積的15.2%,但是產量卻達到了糧食總產量的24.5%。遼寧水稻的知名度較高,盤錦、丹東、桓仁等地生產的大米品質出眾,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遼寧水稻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基礎。遼寧水稻總的生產水平較高,但隨著其他水稻產區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和品質的日趨優化,遼寧水稻生產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筆者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遼寧省水稻產業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推動遼寧水稻產業全面、快速地發展。
1.1 遼寧水稻生產內部環境優勢分析
1.1.1氣候資源優勢。遼寧省屬于北方一季粳稻生產區,地處歐亞大陸東岸、中緯度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全省陽光輻射年總量為100~200卡/cm2,年日照時數2 100~2 600 h。年降水量為600~1 100 mm。年平均無霜期130~200 d,一般無霜期均在150 d以上,遼寧省是東北地區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適宜水稻種植。
1.1.2種質資源豐富。遼寧水稻育種起步早,自20世紀50年代遼寧省便開始了秈粳雜交育種研究,主要的育種單位有遼寧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沈陽農業大學、遼寧鹽堿地所及鐵嶺、丹東農科院。遼寧省水稻優勢品種不斷顯現,高產優質品種更新速度逐漸加快,至今已育成并審定品種200多個,到目前為止,遼寧省水稻品種經過9次更新和更換,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地方品種發展到現在的超級稻品種,產量水平、米質、抗性和適應性等方面得到明顯的改善,品種更新為遼寧水稻生產發展做出巨大貢獻[1]。
1.1.3種植歷史悠久。遼寧大米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清朝時期,遼寧桓仁縣生產的京租大米就曾經作為貢米供皇室食用。近年來種植面積穩定在650萬hm2以上,年產500萬t以上,遼寧省的主要水稻產區重點集中在遼寧中部和東南沿海一帶,主要分布在沈陽、盤錦、鐵嶺、丹東、遼陽、營口、鞍山市。該區域的栽培技術較高,種植面積一直占遼省的70%左右。2012年這一區域水稻種植面積達到47.18萬hm2,占全省種植面積的71.3%;水稻產量為394.6萬t,占全省水稻總產量的77.7%。目前水稻是遼寧省糧食生產的優勢作物,2012年遼寧水稻總產量接近遼寧糧食作物總產量的1/4,達到507.8萬t。
1.2 遼寧水稻生產內部環境劣勢分析
1.2.1水資源匱乏。遼寧省是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地區之一,從水資源的情況看,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325億m3,地下水可開采資源75.87億m3,年人均水量931 m3,每公頃土地平均水量8 655 m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水總量僅占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3,屬水資源缺乏省份,并且同時存在時空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不匹配的問題,加之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存在浪費水資源現象,水的利用率低,用水定額偏高,導致遼寧省一些水稻生產區用水嚴重不足,制約了遼寧省水稻生產的發展。
1.2.2全程機械化水平有待提高。近年來,遼寧省大力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遼寧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得到長足發展,各種機械設備的保有量也大大提高。截至2012年,全省擁有各類水稻育苗機械約9 000臺(套),栽植機械27 975臺,收獲機械5 100臺[2]。在政府的倡導和廣大農民的熱情參與下,遼寧水稻的機械化水平得到了長足的提高,但是由于存在著諸如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品種少、田地平整度差、不適宜機械操作、農機與農藝的配合不協調、現有機具價格昂貴等很多問題,在水稻生產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薄弱環節和操作難點,整體機械化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1.2.3耕地資源有限,質量問題凸顯。耕地減少和質量下降是制約遼寧省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從數量上,遼寧農業用地資源不足,且耕地分布區域性特點明顯。遼寧省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伴隨城鎮化發展,各種建設占用地的增加,使全省耕地數量減少趨勢日益明顯,人地矛盾加劇,而且可墾復為耕地的土地后備資源嚴重不足。其次從質量上,由于長期不合理的施用化肥,耕地退化日益嚴重,黑土層厚度已遠遠低于開墾初期,黑土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也大大下降,這種情況不單單導致土地地力下降,甚至有些地塊存在重金屬污染問題,威脅食品安全。
2.1 遼寧水稻生產外部環境機會分析
2.1.1政策保障。長期以來,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中央和地方都頒發了一系列保障糧食生產的支持政策,做了一系列的長遠規劃和政策調整。從2004年開始,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包括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則將完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作為首要工作加以部署,糧食安全獲得高度關注。另外,國家還通過保險、金融等渠道,多方面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政策利好充分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為遼寧水稻生產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2.1.2區位優勢明顯。遼寧瀕臨黃海和渤海,地處東北亞腹地,與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等國家相鄰,是東北唯一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省內海陸交通發達,市市通鐵路,是我國鐵路網最密集的省份之一;公路總里程超過5萬km,密度居全國各省市之首;沿海大連、營口、丹東、錦州、葫蘆島市已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已形成了以港口為門戶、鐵路為動脈、公路為骨架、民用航空和海上運輸相配套的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體系,為水稻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流通條件。這一優勢有利于降低水稻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生產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2.1.3稻米價格看漲。在我國連年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格的形勢下,水稻種植收益相對穩定。自1998年以來,我國大部分地方糧食以及農副產品價格出現上漲,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在糧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了良好的糧食流通體制和運行機制,同時隨著我國糧食的品質和衛生安全質量的全面提高,糧食在國際市場上提升了競爭力,體現了我國糧食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國家出臺的一系列人、財、物等方面的糧食生產保障政策措施,對于保護和發展糧食綜合生產有重要的意義。
2.2 遼寧水稻生產外部環境威脅分析
2.2.1稻米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很多人對于優質高檔米的需求相當旺盛,而目前土地普遍存在著長期不合理地施用化肥和農藥現象,以致土壤土壤肥力下降,養分不均,有機質減少,耕地超額負載,土地退化日益嚴重,致使產出的稻米質量下降,高端品質大米產量更加減少。而其他稻米產區如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已經開始注重高端優質大米的生產。遼寧省必須高度重視農業生態安全,提高稻米的安全衛生質量。
2.2.2水稻種植成本升高。水稻種植的主要成本包括種子、化肥、農藥及人工。雖然國家對糧農實施了減免農業稅和增加種糧補貼等各種惠農補貼,但與此同時,化肥、農藥、農膜等生產資料的價格也在急劇上漲,水稻種植成本逐年提高,導致水稻種植收益偏低,農業處于不利地位,缺乏競爭力,挫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目前遼寧省農村青壯年大多進城務工,農業生產主要依靠留守的老年人和婦女,勞動力素質低下,不利于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3.1 SWOT模型分析根據以上分析,將遼寧水稻生產的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因素戰進行矩陣組合,建立SWOT分析模型,進行S0(優勢-機會)、WO(劣勢-機會)、ST(優勢-威脅)、WT(劣勢-威脅)的戰略推導(圖1)。
圖1 遼寧水稻生產SWOT分析模型
3.2 遼寧水稻生產發展的戰略措施根據圖1模型分析,可提出如下促進遼寧省水稻生產持續發展的對策措施。
3.2.1嚴格耕地數量保護,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耕地是糧食生產的第一要素,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資源,要想促進遼寧水稻產業的發展,土地資源不僅要在數量上得到保證,更要在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防止環境污染造成耕地等級降低。只有保證質量的數量才是遼寧水稻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隨著遼寧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今后全省土地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耕地資源減少的趨勢短期內難以逆轉,同時工業的快速發展也必將帶來土地污染日趨嚴重的問題,為此必須要切實有效地落實國家的耕地保護政策,使有限的耕地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做到耕地面積不減少,耕地質量有保障。
3.2.2強化科技支撐作用,大力推廣水田節水技術。水稻生產用水量大于其他農作物,受水資源的約束最大,全省水稻灌溉用水量占全省農田灌溉用水量的83%,因此推行稻田節水灌溉技術是發展和穩定水稻生產的戰略任務。根據《東北地區水稻生產潛力及戰略研究》中提供的數據,全省0.333萬hm2(設計灌溉面積)以上的灌區30個,總設計灌溉面積53.067萬hm2;其中2萬hm2以上灌區,即大型灌區11個[3]。目前遼寧省水稻產區每公頃實際需水量約為7 500~10 500 m3,灌溉輸水損失約為40%~50%,有50%以上的水被浪費掉,有效灌溉系數低,用水浪費現象嚴重。今后要加大建設力度,研究推廣節水稻旱作生產技術,更扎實地在農村地區推廣稻田節水灌溉技術,充分挖掘節水潛力,提高水稻有效灌溉系數。
3.2.3順應稻米消費特點的變化,重點發展優質稻米產業。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逐步提高,高品質稻米的需求將保持長期的增長態勢,為此遼寧省應緊緊把握新時期稻米產業發展的特點,按照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的規劃,以盤錦、丹東、桓仁等地為主要生產區,建立遼寧水稻優勢產業帶,依托原有生產稻米的歷史發展優勢,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生產,創建自己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拓展國際國內的高端市場。確立長遠目標,采取綜合措施,逐步形成糧食產業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力爭將遼寧打造成東北乃至全國的綠色優質稻米生產集散地。
3.2.4完善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化發展。遼寧是我國稻米的主產區,區位優勢明顯,具備大米產業發展的良好的農業基礎。近年來,大米產業的發展已經開始由粗放到精細的轉變,大米加工產業的鏈條正在完善、拓展,實現從種植到生產加工到產品銷售的產業鏈,改變產業經營粗放、效益低下的運營模式。為此要做到區域內的種植、生產及加工的統一性,實行對區域產品的統一管理,樹立整個品牌的市場形象。通過訂單生產模式對農民的產品生產規模和品質進行統一規范,可以配以專業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種植指導,實現標準化生產,這樣不僅可以提升稻米生產效益,更能夠以品牌的形式整體面對市場,確保遼寧稻米產業能夠持續長遠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3.2.5完善農業科技服務社會體系,優化外部環境。農業科技服務是聯接農業技術研究開發和農業生產經營的紐帶,是改善農業資源配置、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手段[4]。完善的農技推廣體系,要突出技術服務,創新推廣方式。在新品種推廣、田間生產技術、氣候災害預報、病蟲害預警等方面,要大力發揮社會科技服務體系的服務功能,采取廣農民容易接受的方式,突出技術服務,創新推廣方式。在生產過程中,農業、農技、農機等部門要分工協作,各負其責,定期組織有關部門到農田視察,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優化外部環境,增強糧農水稻種植意愿。
[1] 閔忠鵬,王之旭,孫洪義.遼寧省水稻生產育種研究現狀及展望[J].北方水稻,2011(6):72-75.
[2] 秦恩發.遼寧水稻機械化生產適宜機具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3(12):19-21.
[3] 鄒俏俏.遼寧省水稻灌溉制度分析[J].東北水利水電,2013(5):55-56.
[4] 黃燕,張曉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發展的國內外經驗和啟示[J].農業經濟,2013(12):61-62.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遼寧水稻創新團隊建設項目(遼農科[2013]271號);遼寧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2401004)。
閆立萍(1978-),女,遼寧沈陽人,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業經濟研究。
2014-12-15
S-9
A
0517-6611(2015)04-3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