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英團

南京卷煙廠工會職工陳慧君非法集資2.5億后失聯的消息,近日引發關注。據媒體報道,陳慧君在十幾年時間里,向該廠500余名職工非法集資2.5億資金,今年5月底,突然失聯。7月3日,新京報記者多方確認后獲悉,陳慧君已被警方確定自殺。
非法集資不受法律保護,參與其中的公眾,其財產損失要自行承擔。但是,從2005年起,公安機關平均每年非法集資的立案數量超過2000起,金額超過200億。其中,僅2013年就偵破非法集資案件3700余起,挽回經濟損失64億余元。用銀監會處置辦巡視員楊玉柱的話說,“這些都是增量,不是存量。”從地域上看,非法集資案件涉及全國31個省、市區,87%的市、地、州和港、澳、臺地區。其中,一些銀行員工,甚至個別政府官員和現役軍官也從事著非法集資的活動。如,浦發銀行一女副行長即非法集資上億后“蒸發”了,老百姓積攢的“汗水錢”也付之東流。血的事實和教訓證明,非法集資是陷阱,是侵吞人民血汗錢的“絞肉機”,而不是“餡餅”。不但很多人省吃儉用幾十年的財富會沒有了,背負著沉重融資成本的企業也失去了盈利的空間和根基。
在非法集資中,不法分子總以“天上掉餡餅”、“一夜成富翁”的神話誘使投資者入彀,而整個過程不過是“左手把錢裝進口袋,右手就掏出去”。即,利用后一批進入的資金填補前一批投資者到期的利潤返點。如,給予初期投資者20%或更高的返點制造假象,等非法集資幾千萬或上億就“腳底抹油”跑路。當然,一些非法集資是“無奈之舉”。在浙江等地,“非法集資”曾是民營經濟崛起之基。比如,作為制造業重鎮,江浙地區有著龐大的實體經濟基礎,占實體經濟98%的制造業企業能從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的僅占10%,80%以上的企業需要依靠自籌資金或民間借貸。這其中大部分就是“非法集資”。
遏制非法集資,關鍵要能合法籌資。從《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到《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出臺司法解釋的目的是“依法打擊非法集資”和“鼓勵、支持合法融資”。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促進宏觀經濟穩定亟需放開金融市場。在美國,幾乎是允許任何人開辦銀行,全美8000多家商業銀行中絕大部分是小銀行,而這些與我國地方銀行或城市商業銀行類同的小銀行只能特定為一座城市或一個社區服務。從國外的實踐看,放開金融管制,不但非法集資等“圈錢”犯罪會消失,同臺競爭的銀行也會提高服務質量。
翻開近年來查處的非法集資案件,受害者大多是渴望致富但又苦于找不到門路的弱勢人群,以及少量在高額回報的誘惑下,抱著僥幸心理冒險的參與者。而公眾之所以把血汗積蓄投入到“非法集資”中,歸根到底是銀行存款利率太低。與其坐等貶值,不如冒險投資。所以,破解非法集資之弊,應以疏導代替堵塞,關鍵是要讓公眾有更好的投資渠道,只有這樣公眾才不至于盲目投資。一要發展普惠金融,合理規范、引導民間金融發展,開正門、堵邪門,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創造出更多的適合中小企業甚至個人融資貸款的新方式,讓民間信貸從地下走到陽光下。二要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立法開放金融市場,通過銀行之間的競爭,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平臺,合法渠道多了,非法集資自然就少了。三是加強市場監管,從準入、流程、結果等方面加強市場監管,從制度入手,爭取在非法集資處于萌芽狀態時就及時發現和處置,建立對非法集資的監測預警,使非法集資在萌芽狀態就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置。四要依法嚴懲詐騙型、揮霍型“非法集資”。其中,對于正在發生的非法集資活動依法重拳打擊,壓縮非法集資的犯罪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