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占鵬
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滇系的蔡鍔、唐繼堯、李烈鈞、龍云等都是雄據西南的實力派,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后來的南京國民政府,勢力都很難進入云南。抗戰前的云南,只有殖邊銀行、個碧鐵路銀行、勸業銀行等5家地方銀行,主力軍是本土的富滇銀行(1932年倒閉后重新組建“富滇新銀行”)和法資背景的東方匯理、中法實業等銀行(《云南省志》第十三卷,第152頁)。
全面抗戰爆發后,全國政治、經濟、金融形勢突變,西南、西北地區驟然成為戰略大后方和根據地,西部金融網絡的建設成為國民政府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財政部多次督促中央、中國、交通、農民四行從速完成西部金融網建設(《交通銀行史第三卷》,第38-40頁)。在全民抗戰的旗幟下,中央和地方背景的銀行得以紛紛入滇。1937年12月,中央銀行昆明分行率先開業,1938年先后有中國農民銀行、金城銀行、新華信托儲蓄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美豐銀行、重慶商業銀行、中國銀行等在昆成立分支機構。
據史料載,1937年抗戰前的昆明僅有17萬城市人口,全面抗戰爆發后,昆明成為大后方,人口迅猛增長,到1939年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到40萬人,開始了戰時的畸型繁榮時期。1938年,交通銀行總管理處派粵行經理溫萬慶赴昆明,籌備設立交通銀行昆明分行。1939年2月22日,交通銀行昆明分行在金碧路416-418號正式開業(地點現為省建行大樓),簡稱滇行或滇交行,由總處直轄,原津行經理徐柏園任經理(徐離開滇行后升任四聯總處秘書長)??箲饡r期滇交行的職員,主要來自江蘇、浙江、山東、天津等淪陷區撤出的交行老職員。南京陷落后,京行西遷,全部存款及部分資產并入了滇行(《交通銀行史料》第一卷第139頁),故而滇交行的業務規模上升很快,開業第一年(1939年)存款就達到1434萬元,而本土最大的銀行富滇新銀行1938年底時存款也僅有1560萬元。至1944年底,滇交行存款余額達到13億元,占全國交行存款的1/8強,成為云南當地實力雄厚的銀行。
1939年至1941年,交行在全國新設了73家分支機構,而云南僅有昆明分行1家機構。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隨著中國沿海地區相繼陷落和越南被日軍占領,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的生命線,作為援華物資的唯一通道,滇緬公路變得空前繁忙。圍繞這條中國聯系海外的唯一大通道,為服務抗戰的國家戰略,交行加快了騰沖-昆明-重慶沿線分支機構的布局。
保山作為滇西交通要道和中國遠征軍司令部駐地,也呈現戰時的畸形繁榮狀態。1942年3月10日,交通銀行保山辦事處成立,成為滇交行最早設立的分支機構。然而僅僅不到兩個月,日軍占領滇西的芒市、騰沖、龍陵三鎮,并于5月4日派出50多架飛機對保山進行了狂轟爛炸,嚴重威脅著昆明和重慶,同日,交行保山辦事處不得已緊急撤銷。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開始了滇西大反攻。9月14日攻克騰沖,遠征軍與盟軍陣亡9000多人,全殲日軍8000多人,騰沖成為全國淪陷區第一個光復的縣城,“騰沖城內不僅找不出幾片好瓦,連青的樹葉也一片無存”,每一寸土地,都是浴血搏斗得來,這是名副其實的焦土抗戰,經過大戰后的騰沖城已變成一片廢墟。1945年1月20日,遠征軍攻克邊境小鎮畹町,滇西各鎮全部光復,日軍被逐出西南國門(何光文,《試論滇西抗戰》,保山師專學報2007年第1期)。在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之時,保山辦事處在1945年1月即復業,3個月后,在一片瓦礫堆上,騰沖辦事處開業,交行分支機構第一次開到了西南邊陲的國門。滇西抗戰悲壯慘烈,氣壯山河,而交行人攜手共赴國難,沖到第一線做好金融服務,亦讓后人可欽可敬,可歌可泣。

圖:滇交行機構分布圖
民國時期,滇交行陸續設立過14個分支機構,全部都在抗戰期間成立,全部都分布在騰沖-昆明-重慶這條抗戰生命線上,滇西依次設有騰沖辦事處、保山辦事處、下關辦事處(其中,1945年在滇緬路上的另一個重鎮楚雄曾經籌備過開設辦事處,抗戰勝利后交行機構回遷東部沿海和中部地區,楚雄辦事處未開業),滇中依次設有昆明分行、昆明城中辦事處、黑龍潭簡易儲蓄所、宜良辦事處、宜良鳳鳴村辦事處,滇東依次設有陸良辦事處、沾益辦事處、曲靖辦事處、羅平辦事處、盤縣辦事處(盤縣屬貴州省,但該辦事處為滇交行管轄)。自滇西南往滇東北,滇交行的14家機構一字鋪開,通過貴州通往陪都重慶,一路為抗戰提供金融服務。1945年4月,交行在全國共有159個分支機構,其中滇行管轄14家,僅次于渝行(重慶)、閩行(福建)、秦行(陜西,《交通銀行史》第三卷,第55-56頁)。1945年9月抗戰勝利,滇交行共有職員134人,為人員最多之時(《云南省志》第十三卷,第152頁)。
早在滇行成立之前的1938年10月,交行便已在昆明成立了一個特殊的機構——設計處,這個機構與交行總管理處的三部二局平行,旨在支持抗戰大后方的交通、工礦、實業的發展。設計處及后來開業的滇交行,聯合云南省政府及其他銀行,參股和投資設立了云南水泥廠、裕滇紡織公司、云豐造紙公司、中國電力制鋼廠等12家實體企業,原始投資額1396萬元,隨后不斷增資,加上法幣貶值,至1948年資本重估,滇交行的投資額已達35930萬元,這些企業的成立,對云南建立現代工商業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云南省志》第十三卷,第155頁)。
水泥作為重要的建筑材料,在戰時更為重要,云南水泥廠為滇省第一家水泥廠,1939年成立之時,資本金60萬元,交行投資占10%,該廠的建成,為抗戰時期交通、城市等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建材保障。裕滇紡織公司由云南省政府、中行、交行三家合辦,創始人為繆云臺、貝淞蓀和錢新之三人,公司成立于1940年,股本400萬股,交行占20%股份,交行董事長錢新之兼任公司的常務董事,而云南省政府沒有資金,其所占的50%的股份,實由中、行兩行代墊。戰時的云南,紗布、大米和錫被稱為“實物貨幣”,裕滇紡織公司建成后,生產供不應求,為抗戰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和民生物資,成為抗戰時期云南重要的紡織企業。云豐造紙公司成立于1941年,由繆云臺、錢新之和杜月笙等人發起創建,初始股本120萬元,交行投資25萬元,占21%,錢新之兼任該公司董事,公司生產的紙張,成為文化、教育、新聞等機構用紙的主要來源,解決了由于日軍封鎖造成的大后方紙荒問題。
當然,作為民國時期四大銀行之一的交通銀行,對國民政府的抗戰、云南經濟民生事業建設的支持不僅僅是投資或參股,更重要的是放款業務的支持,尤以支持滇緬戰略大通道建設最為典型。
1938年1月,滇緬公路總工程處成立,隨著戰局的發展,滇緬公路的建設進展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經過20萬云南民工的艱苦努力,8月,全長963公里的滇緬公路勉強修通。在應急通車的同時,邊修路邊通車,加上日軍轟炸,道路不時需要重修。滇緬公路修建困難重重,除高山大河自然環境、純人力手工勞作外,更大的問題是缺錢。1939-1941年,滇交行先后8次通過抵押放款、撥款墊款、透支、展期等方式,向滇緬公路提供了495萬元的資金支持,保證了這條倍受國際國內關注的滇緬公路不因資金短缺而停工。1942年日軍攻占滇西騰沖等三鎮后,滇緬公路中斷,另一條抗戰生命線“駝峰航線”開辟,滇交行繼續圍繞國家戰略,全力支持抗戰,1945年,為支持航空轉運業務,滇交行向戰時運輸管理局透支5000萬元,隨后又透支1000萬元,支持昆明和通往重慶的滇東曲靖、陸良等地,建設輸油管線和油池,全力保障抗戰戰略物資的運輸(《云南省志》第十三卷,第153頁)。

滇交行機構一覽表
1938年12月,滇緬鐵路工程局成立,鐵路修筑工程全面開工,1940年6-7月日軍戰領越南,切斷了滇越鐵路,也切斷了滇緬鐵路工程的施工材料供應線,工程被迫停工,直至1941年工程才得以重新開工。對這條抗戰物資大通道的建設,包括交行在內的各大銀行全力支持,滇緬鐵路工程局于1940年向各大銀行借款500萬元,交行承擔了80萬元;1941年滇緬鐵路工程局再次向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業銀行借款600萬元,四聯總處審核后認為不能滿足工程需要,又增加了1500萬元。1942年,日軍占領緬甸,修筑滇緬鐵路失去了支持抗戰的戰略意義,工程最終未能建成(《交通銀行史》第三卷,第123-124頁)。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沿海地區及海上交通恢復,滇緬公路的戰略重要性不再如戰時,云南從戰時繁榮狀態回歸常態,銀行業務也大量萎縮,分支機構紛紛裁撤。除昆明分行、曲靖辦事處、昆明城中辦事處、沾益辦事處外,滇交行的其他機構在1945-1946年基本都已裁撤,這一時期滇交行因抗戰起而興、因抗戰終而衰,完全與國家之命運息息相關,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令人感嘆唏噓。
光陰飛逝,轉眼已是2015年,中國人民迎來了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赝麣v史,百年交行曾為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滇交行也在那段特殊的時期,書寫了一段特殊的抗日救亡金融史。銘記歷史,緬懷前輩,作為新一代的交行人,更應忠誠于黨,忠誠于國家和民族,同心共鑄“中國夢”的交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