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我國稅收收入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尤其是近年來其增長速度明顯就加快,隨著我國GDP從1955年的60793.7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568845.2億元,稅收收入也隨之從1995年的6038.04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110497億元,因此稅收的這種高速增長的狀態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且國內外的很多學者多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但是最終并沒有取得一個一致的結論。而且對于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并不存在一致的看法。對于影響稅收收入的因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大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水平、稅收制度的設計、政府職能范圍等。對于影響稅收收入的多種因素里,大多數的學者著重于對GDP的研究,也有一些學者對多種因素進行了綜合的分析,也相應的提出了許多的建議,這就為我們對模型的建立開闊了思路。
為分析我國稅收與其他各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本文選取的經濟變量有:我國歷年稅收收入總額、國內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城鄉人民存款年末余額、人均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總額,選取1995到2013年的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下面我們建立稅收收入影響因素的對數模型,并設稅收收入影響因素的模型為:

注:y=稅收收入(億元)
X1=GDP(億元)
X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X3=城鄉人民存款年末余額(萬元)
X4=人均收入(元)
X5=固定資產投資(億元)
X6=進出口總額(萬美元)
運用Eviews3軟件做OLS估計,回歸方程如下:

經檢驗,此方程雖然擬合優度很高,但是X1 X2 X4 X5 X6變量的t檢驗不通過,且X2和X4的符號與經濟意義也不符,說明變量之間可能存在著嚴重的多重共線性,首先,做多重系數檢驗:
1.首先,做簡單相關系數檢驗,如表1

表1
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出,所有指標之間都高度相關,說明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下面我們將運用逐步回歸法來消除其多重共線性。
2.首先分別做LOG(Y)與LOG(X1)、LOG(X2)、LOG(X3)、LOG(X4)、LOG(X5)、LOG(X6)的一元回歸模型,可以看出,在相關系數檢驗中,X1(GDP)與稅收收入Y相關性最強,所以選定為最基本的模型。
3.在基本模型的基礎上分別加入其他變量,利用逐步回法分別做回歸:
經檢驗可以看出,在LOG(Y)與LOG(X1)的基礎上加入LOG(X6),各指標通過檢驗,再在LOG(Y)與LOG(X1)和LOG(X6)的基礎上,加上LOG(X3)后,模型擬合優度增大,SE、F和DW 都有所改善,而加入其他幾個變量,則系數檢驗不通過,因此綜上所述最優模型為:

4.模型的檢驗。為了進一步的對預測模型的有效性就行檢驗,我們對以上模型進行進一步的檢驗如下:
做偏自相關系數檢驗和B-G檢驗,結果進一步的說明了模型不存在高階自相關性,因此最終模型如下:

由此回歸模型的方程可見,該模型可決系數與修正可決系數都很高,說明方程的擬合優度很好,當α=0.05時,F=3097.547>F(2,16)=3.6337,t0.025(16)=2.4729,X1、X6、X3系數的t檢驗均顯著。
由最終模型可以看出,GDP與我國稅收收入呈現正相關關系,也即當其他變量不變下,GDP每增加一億元,稅收收入相應的增加0.4562億元。
由模型可得,城鄉人民存款年末余額與稅收存在正相關關系,當其他變量不變的時候,城鄉人民年末余額每增加一萬元,稅收收入相應的增加0.4056億元。
進出口總額與稅收收入呈正相關,當其他變量不變時,進出口總額每增加一萬美元,稅收相應的增加0.3174億元。
綜合分析,可以看出GDP對稅收的影響幅度最大,因此說GDP是影響稅收收入最近本的因素,同時城鄉人民存款年末余額和進出口總額也對稅收收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我們需要積極建立起相應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機制來很好的適應當前經濟環境的變化。因此,需要建立起低稅率、寬稅基、嚴征管的稅收制度。在稅基被進行變寬下,雖然說很好的擴大了稅收的來源,但是離散型也進一步的增大了,因此,我們就需要進一步的對稅收征管進行完善,各級稅務本門需要對征管工作也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完善。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結構勢必會向第三產業傾斜,所以說,我們就需要把稅收結構的改革向著所得稅進行適度的傾斜,而且在這整個經濟體制的建立過程當中,我們還要不斷地對人員的素質進行提高,進而對征管資源的配置進行進一步的優化。
隨著我國營改增的不斷推進,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地方一大稅種的營業稅逐漸消失,地方主體稅種的缺失導致地方財力與地方政府承擔的責任不相匹配,因此,我們需要對一些地方稅種進行培育,例如,對于房產稅來說,我們可以將房產稅作為地方征收的一大稅種,加大對房產稅的改革。雖然說,轉移支付在對地方財政收入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但是這并不能長期起到很好的效果,還可能使得地方政府對其產生依賴性,因此,國際經驗表明要根本性的解決地方稅種缺失的問題,必須培育地方稅種,增強地方稅收能力,實現一級主體、一級政府、一級財政核算的科學財政體系。
首先,實行分類分級管理。我們需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稅源的分布以及機構人員狀況,在一定范圍內,以規模為主,兼顧行業、稅種、風險等因素,將稅源進行科學分類,通過稅源科學分類實現管理對象的專業化,進而為實施稅源專業化管理奠定基礎。
其次,建立健全以信息管稅為主導的信息化支撐體系,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其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對涉稅信息進行進一步的規范采集,深化對涉稅信息的分析應用,對技術個業務進行有效地融合,進而提高稅收的管理水平。
最后,不斷提高稅收征管人員的素質,對其入職方面進行嚴格的選拔,入職后進行專業技能的強化培養,而且要推行全面的績效考核制度,利用薪酬的激勵引導作用,激發人員的工作熱情。形成人員培訓的常態機制,避免日常工作對培訓時間的擠占。
[1]唐先彬.《我國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經濟師,2012年第5期.
[2]張穎.《我國稅收收入增長的影響因素分析》.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12月.
[3]安體富.《對稅收若干重要問題的思考》.稅務研究,2009年1月.
[4]周建華.《基于逐步回歸法的稅收收入影響因素分析》.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年9月.
[5]高淑紅.《我國稅收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現代經濟信息,200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