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麗
?
中國近代產業經濟思想管窺
◎蔡麗麗
所謂產業經濟思想,就是指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于產業發展問題的認識、觀點和政策主張。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但是實質上在農牧業出現及國家政權建立起來之后,就已經開始出現具有現代產業經濟學特征的思想。
李鴻章的產業經濟思想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最早的領導者之一,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在最初李鴻章還是一個“農本主義者”,李鴻章思想的轉變是始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從那時起,李鴻章才開始認識到工業化和國家富強的關系。在意識到了工業化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之后,李鴻章開始重視工商業的發展,并且創辦了一系列的洋務企業,也就是自李鴻章興辦企業起,我國的近代工商業體系被初步地建立了起來。在李鴻章時期,所興辦的民用企業都是“官督商辦”的形式。
馬建忠的產業經濟思想
馬建忠的理論也是建立在重商的基礎之上的,馬建忠的理論既對我國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進行了否定,又使得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的中國有了反對資本主義列強經濟侵略的思想武器,雖然要對資本主義列強的經濟侵略加以反對,但這并不代表著西方產業經濟思想就沒有可取之處,因此馬建忠主張對于西方國家的富強之本仍需加以學習。馬建忠的這一產業經濟思想在近代經濟思想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梁啟超的產業經濟思想
梁啟超對于西方經濟學原理有著深刻的認識,并且將西方經濟學原理加以借鑒來解決中國的經濟問題,正是由于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使得梁啟超有了豐富的產業經濟思想。在農業方面,梁啟超所主張的是資本主義農業經營觀,并且提出了在農村建立農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除了對農業的重視之外,梁啟超還提出了“以工立國”的主張,梁啟超也對農工商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他認為商務的發達是建立在工業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而要想使得工業有所發展,又必須以農業為基礎。雖然梁啟超對于農工商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對于這三個產業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的認識,梁啟超則認為工業仍然是處于最重要的位置。除了對于工業、農業和商業的探索之外,梁啟超對于中國的股份制也有著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中國股份制公司不發達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管理的落后。此外,梁啟超還主張積極地發展我國的交通運輸業,他也認識到了交通運輸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主張積極地發展交通運輸業。由此可見,梁啟超的產業經濟思想不僅僅是對于物質層面問題的關注,還對產業發展的社會組織形式進行了考慮,他對企業的微觀形態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并且從產業內部組織形式及組織效率的發揮方面來探討了產業發展問題。
孫中山的產業經濟思想
孫中山的成就除了掀起了我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浪潮之外,還有他的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中,尤其是關于“民生”問題的探討,對近代產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孫中山認識到農業依然是我國的基礎,所以他非常重視科學技術在農業方面的應用,提出了農業現代化的主張,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他認為首先就應該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農業技術設備,使得我國的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而在關于民生問題的探討中,孫中山則認為應該大力發展實業,而且在發展實業的過程中,必須并重農、工、商、礦四個方面,不能對任何一個方面有所偏廢。但是對于這四個方面的發展,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律。首先,應該重點發展鐵路交通,使得我國的鐵路交通體系得以建立和完善,在鐵路交通系統得以建立之后,再積極發展農業、礦業和制造業等。孫中山對于生產力的開發引起了高度的重視,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生產力如果不能夠被開發,那么這個國家將注定貧困,相反,若國家的生產力很好地被開發了出來,國家就會變得富強。孫中山這一產業經濟思想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但是由于受到歷史和環境的影響,最終沒能得以全面的實施,但是孫中山的產業經濟思想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國統區統治性的產業經濟思想
在三十年代初的國統區,國民黨為了對自己的統治進行鞏固,除了對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上的圍剿之外,還加強了政府對于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國民黨的統治性產業經濟思想突出表現在其對于農產品所實行的統治政策,國民黨于1933年5月成立了“農村復興委員會”,又于同年10月份成立了“全國經濟委員會”,隨后又設立了一系列的機構來對絲、棉、糧食等一系列重要的農產品的銷售和生產進行統一的控制。同時,除了對于農產的統治政策之外,國民黨政府還對農村小生產者和城市中小資產階級加速了掠奪,壟斷了農產品市場。在對農業進行控制的基礎上,國民黨政府又于1935年提出了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是一場經濟改良運動,其目的是促進國民經濟現代化的發展,但是這一運動卻始終沒有得以開展。在戰爭全面爆發之后,國民黨政府對于進出口貿易的控制又有所減弱,而且國民黨政府還大量的舉借外債。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性產業經濟思想不適宜于當時中國的國情,并且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人民的苦難還更加深重。
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產業發展觀
在根據地和解放區,革命領導人對于中國的產業有著清楚的認識,李大釗和毛澤東都深刻地認識到農業才是中國的根本,要實現中國的發展,必須要對農業引起足夠的重視。毛澤東后來也提出了“中國革命是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農民革命”的觀點,更加說明了革命領導人對于農業處于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深刻認識。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根據地和解放區的產業發展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并且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之上,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工業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除了工農業之外,以毛澤東為首的革命領導人在對外貿易方面也有著明確的思路,黨中央明確地指出要根據實際的需要來建立起相應的海外貿易,而且海外貿易的發展也為后來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認清現實,制定合理科學的產業經濟發展政策
產業經濟思想的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不同的歷史階段,其產業經濟思想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所以要想使得產業經濟思想有所發展,我們就必須要認清現實,把握好我國當前所處的歷史階段,在此基礎之上,由產業經濟思想指導來制定出相應的產業政策,對我國當前階段的產業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以實現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如果產業經濟思想違反了歷史階段的實際需要,就會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嚴重的阻礙作用。近代以來我國產業經濟思想的發展已經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產業經濟思想的發展要符合時代特征,產業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更要滿足時代的需求。
產業經濟思想要與現代化進程相協調
產業經濟思想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任何的產業經濟思想都必須要與當前的歷史階段相適應,只有適應歷史階段的產業經濟思想才能夠發揮出其最大的作用。否則對于產業發展只有阻礙作用。就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第二產業在社會經濟中的比重過高,第三產業的總體發展水平偏低,所以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使得產業經濟思想與我國現代化進程相互協調,發揮其對于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指導作用。
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證
要想發展經濟,首先應該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如果沒有完善的制度,經濟的發展始終是不規范的,并且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實現其工業化,就是因為有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保障,但是在洋務運動時期,中國的工業發展卻是盲目的摸索。封建政權沒有被推翻,再加之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所以使得近代中國工業的發展舉步維艱。因此要發展經濟,首先就要有制度的保障,在制度的規范之下所進行的經濟發展活動才是有目的、有方向的,并且這些提供保障作用的制度也應處于不斷的完善之中,不能夠一成不變,制度也必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