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 杜毓菁 高日峰
共青城留守兒童社會適應力現狀——以共青城西湖小區40名兒童研究為例
◎周安 杜毓菁 高日峰
本調研面向共青城西湖小區兒童展開了關于兒童社會適應力的相關調研,旨在了解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社會適應力的差異和留守兒童社會適應力的發展情況。接下來,本調研從學習適應力、家庭適應 、自我適應力和人際關系適應力四維度剖析上述問題。根據研究顯示,學習適應力方面,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學習興趣上沒有明顯差異,而解決學習問題上兩者存在明顯差異,P值=0.027(<0.05 ).,在家庭適應力方面,當家庭存在矛盾時約51.9% 的留守兒童選擇默默承受。在人際關系適應力和自我適應力方面,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差異不明顯。據此,研究表明共青城西湖小區留守兒童社會適應力發展稍弱,但與非留守兒童差異不大。

國外研究狀況:國外對社會適應力有著比較深入的研究。其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由定性轉化為定量的研究模式,由此國外研究者探索出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測量量表,如AAMD-ABS量表、兒童適應行為測查表、社會適應自評量表。比如JosephP. Allen等人通過對185名青春期學生的抽樣調查發現,自我發展、安全依靠和交互適應與同伴影響有很大的關聯性,也就是說人際交往關系是影響兒童社會適應行為促成的重要因素之一。Elizabeti JAustin等人討論了人格對社會適應的影響是正相關效應。
國內研究狀況:國內學術界對社會適應力的研究起步的比較晚,逐漸也開始從定性轉為定量研究模式,有一部分學者在引用國外量表的基礎上做了個性化的修改和調整,引用的量表包括適應行為量表、孤獨量表等。除引用國外量表外,也有部分學者采用自編的社會適應問卷進行研究,如李娜釆用自編問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現狀進行了測量。
共青城研究狀況:在家庭適應方面,留守兒童的家庭責任感和生活自理能力都較強,能幫助家庭處理一些家務;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干農活方面的表現差異顯著而其他方面并不存在顯著差異,留守兒童和照顧者的關系呈現兩極分化。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和父母的關系不如非留守兒童和父母的關系緊密。在學業適應方面,留守兒童的表現呈現兩極化趨勢,而并非一味的都是差生、問題學生。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上學遲到是有影響的,父母外出后他們的遲到現象更加嚴重;留守兒童的學習適應性差,學習成績不理想,成績滑坡明顯。
研究意義: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收集到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的相關信息和資料,采用對比分析的方式比較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揭示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現狀,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因素,試圖提出可以改善和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解決途徑。因此本研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意義。
本研究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提供指導。研究者研究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力,剖析他們在社會適應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發現他們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不足,給予留守家庭科學性的意見和建議。與此同時為教育者教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理論依據。根據研究結論得出的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特征和影響因素,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因材施教,從而提高教育質量、提高教育效率。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還可以為相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農村貿守兒章作為一個仍將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得到了行政職能部門、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本研究釆用對比分析的方法,著重突出分析闡述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差別、農村貿守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結構特點,從而為當地教育部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有關行政職能部門決策提供一定的依據、參考。
研究創新點: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研究視角的創新。我們并不能簡單地把農村留守兒童等同于一般的單親兒童、隔代撫養兒童,更不能簡單地認為農村留守兒童都是問題兒童,只有通過全面的研究我們才有可能客觀全面地認識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已有研究大部分多將農村留守兒童視為問題兒童,關注其社會化過程和程度,卻很少從社會適應能力這一視角進行關注,忽視了留守兒童群體中的異質性。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作為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內容,將有效填補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研究在這方面的不足。
留守兒童。是在農村地區因父母外出長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學術界對于留守兒童概念的界定主要是根據各自不同研究內容進行定義,其界定標準不外乎包括三個因素:外出父母的數量、父母外出的時間、兒童的年齡范圍。但為便于研究,我們將留守兒童定義嚴格化、具體化擬定為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方且外出時間在半年以上的,被留在戶籍地并交由他人撫養教育的兒童,其年齡在16周歲以下。
社會適應能力。指個體為了滿足社會環境的要求而逐漸學會獨立地掌握社會規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學會自我控制與調節,從而有效地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該定義包括兩個內涵:一是技能,是為了應對環境變化的一系列復雜的技能;二是能力,是主動調節自身機體和心理狀態使之與環境保持平衡的能力。
(致謝:1.西湖小區的小朋友們及家長,尤其是王慧小朋友;2.共青城團市委南昌大學第二臨床附屬醫院第二臨床醫學院圓夢青樟社會實踐隊其他隊員)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