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高飛
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我國高職高專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高職高專教育同本科教育最大的區別點在于其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高等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的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專家學者在高職高專教育方面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上,筆者通過問卷星網站對各省各個行業的中小型企業會計工作崗位進行了問卷調查。在獲取了第一手調查資料后,將94份有效調查問卷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得到以下數據匯總表。

?
從調查的數據我們知道,此次調查涉及面比較廣。涉及了各個省份、各種性質、各個行業企業的會計崗位。在職業資格證書方面56.38%的企業認為會計證就夠用了,企業在招聘時關注更多的是學生的經驗、能力和職業道德素養;普遍認為學校應該增設關于職業道德、寫作、禮儀以及納稅方面的課程;認為需要關注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的單位達到了60.64%;普遍認為大學生缺乏實踐能力、組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社交能力,需要對學生進行吃苦耐勞、心理素質、獨立思考、職業道德方面的培養。從此次調查我們知道,高職高專畢業生在畢業后欠缺的東西比較多,所以在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技能的培養,最主要是是要關注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即建立以綜合能力為導向的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針對此次調查的結果,我們對電算化崗位職業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會計電算化人才需求情況進行了分析,確立了“一主線”、“兩主體”、“三維度”、“四階段”為核心的實踐教學模式。
(1)“一主線”,即以職業需求為主線。高職高專應當照企業工作崗位需要的知識、素質、能力要求,以職業需求為主線,考慮行業背景、社會發展需求,考慮學生應用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需求,打破現有的課程體系,改變各個教學環節,促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改革。
(2)“兩主體”,即學校和企業共育會計電算化人才。學校聘請企業一線能工巧匠參加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企業給專業教學提供優秀的兼職教師,提供學生的校外實訓基地、參與校內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制定、參與校本教材的開發和校內實訓室的建設等,學校教師為合作企業的會計人員進行理論指導,幫助合作企業建立健全內部財務控制制度。如果企業能把代理記賬公司設在學校,建立校中廠,讓學生用實際的會計業務進行實訓,實踐的效果將會更好。
(3)“三維度”,即課堂實訓、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訓相結合。課堂實訓指運用實踐、案例、錄像、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教學技術,對學生進行思維、操作、觀察、語言等多方面技能的培養;校內實訓主要指在學校的電算化實訓室、做賬實訓室、審計實訓室、校內廠等進行的專項的或者綜合的模擬實訓、校外實訓主要指利用假期或者最后一學期進行的頂崗實習。
(4)“四階段”,即課內分散實訓、課程綜合實訓、專業綜合實訓、頂崗實習四個階段實訓體系。四個階段的實訓體系分層遞增。①所謂課程分散實訓即穿插于每門理論課程授課過程中的實訓類型,隨學隨練。例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稅法》、《會計電算化》等課程都安排有課內分散實訓。課內分散實訓密切結合理論教學內容和進度全面系統地安排。②課程綜合實訓是在一門課程學習結束之后安排的實訓,《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學完后,開設《基礎會計實務》、《財務會計實務》、《成本會計實務》課程進行專門的實訓,基礎會計實訓為期1周,財務會計實訓為期2周,成本會計實訓為1周。③專業綜合實訓是在各專業學生全部課程結束之后進行的一次專業綜合實訓,通過專業綜合實訓,可使學生對本專業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實踐技能的實用性有一個全面的接觸和體會,為頂崗實習做好充分熱身。④頂崗實習通常安排在第六學期,也是長期以來各個學校都在進行的一個實踐教學環節。崗位實習是教學過程的最后階段。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保證技能水平的關鍵
要想培養出高水平的技能型綜合性應用型人才,強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主要是培養出理論和實踐均要硬的兩面手,即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團隊,這是基于綜合能力導向下實踐教學模式對高職高專教師提出的要求。這首先需要學校制定雙師認定標準及雙師人才培養規劃;還需要教師個人增加繼續學習、實踐鍛煉的時代緊迫感。學校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激勵專業課教師盡早成為雙師。
由于我國高職教育實踐教師偏少,當務之急是提高實踐教師素質。可以通過:①打破理論教師和實踐教師的界限,可以通過崗位輪換制的培養形式,使所有的專業課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教學能力。②可以每學期舉辦教師技能競賽和學生技能競賽,并且設置專門獎勵基金,獎勵在實踐教學方面成績顯著的教學骨干。積極鼓勵專業課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技能大賽,提高其操作水平及業務水平。③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外出進修學習,選派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專業教師業務水平的培訓,中青年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業一線進行生產實習。
企業的能工巧匠實踐經驗十分豐富,各個專業可以培養大批實踐能力強的兼職教師來滿足教學需要。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多渠道地從校外引進能工巧匠,使具有專業技術特長的能工巧匠充實到本校的實踐教學工作中,擔任本校的專兼職教師。針對企業的能工巧匠可以特別設置用人機制,例如在專業背景、專業學歷、年齡等方面不設置門檻,只要符合雙師型教師的要求,能很好勝任實踐教學,就可以大膽聘用。在職稱評定和待遇方面優先考慮和提高待遇,提高教師對實踐能力的重視程度。
(2)教材建設技能培訓質量的關鍵因素
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要以綜合能力培養為導向,技能型應用人才培養為目標。在選擇或者教師自己編寫教材時,在教材的內容上面要把握兩個基本點:
①基礎理論課的教材以必需和夠用為度,其內容取決于學習專業技能的需要,切忌盲目追求學科理論知識和體系的完整性。
②實訓課教材的選擇以精準的操作規范、夠用的崗位工作規范為標準。實現從以教師講授為主向以學生自主練習為主的教育觀念的轉變;從重理論、輕實踐到理論與實踐齊頭并進轉變;從填鴨式教學為主到能力培養為主的轉變;從以單項技能訓練為主到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的轉變。但目前真正適合高職實訓教學的的教材尚不多見。因此,當前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積極促進校企聯系,在職業分析、專業分析和課程分析的基礎上,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方法,編寫一系列適合于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實訓教材。
(3)實習基地建設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要想培養出一線的高技能型人才,首要的就是要改善高職電算化專業的辦學條件,首當其沖的就是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
首先,可以在對企業對學生進行廣泛調查的基礎上購置實訓教學設備和軟件。此外,還可以鼓勵教師利用學校已有實訓設備和軟件進行二次開發,這樣不僅節約成本,還可以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單靠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還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學校還應該積極聯系校外實踐基地。目前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協議型實訓基地。協議型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是通過專業教師與企業在日常合作中雙方產生了信任,并有進一步合作的意向。此時學校可以以組織的名義與企業進行溝通與協商,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協議型實訓基地不需要投入過多人力物力,實訓內容是完全真實的賬務處理,但是需要專業教師與企業保持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第二中形式是“校辦廠”形
式。學校可以在校內建立供學生進行實帳操作的代理記賬公司,建立集企業實訓基地和學校實訓基地為一體自主管理型企業實訓基地。“校辦廠”可以自主的安排實訓內容和實訓時間,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十分有益。但這種形式實施時,由于各方的經濟利益關系不好平衡,所以該方式的風險較大,實施難度也比較大。三,合作型企業實訓基地。高職院校與企業本著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合資辦學成立股份制學校,以合同的形式建立合作制企業實訓基地。合作制模式的合作范圍很廣泛,不僅包括了實訓安排、職工培訓等方面的內容,而且還包括了專業設置的調整、專業教學計劃的安排等內容,這樣學校和企業就可以各取所需,學校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員工培訓和人才供給;企業提供校外實訓基地,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合作制模式是是目前高職校外實訓基地比較理想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