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晉芳(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溯源
韓晉芳
(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8)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是“科代會”的發起者之一。1950年,在“科代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兩個組織,并于1958年合并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本文通過探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的背景,梳理其組織體系與主要工作,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全國科聯以及在此基礎上組織成立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后民主政治、科學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需要,也有其特殊的歷史根源。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背景組織體系主要活動
1945年7月1日,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從成立伊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就被定位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工會,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學術團體”[1]。1949年,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中國科學社和中華自然科學社共同發起召開“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簡稱“科代會”),組織成立了“全國科聯”與“全國科普”兩個組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功成身退,于1950年宣布結束,但它曾如歷史天空中一顆啟明星,照亮并指引著黎明前夜中國科學工作者的行程。2015年,距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已過去70周年,2016年又將迎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九大”,值此科協歷史發展的關鍵之際,對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成立歷史進行梳理,回顧中國科協的前身,銘記科學前輩的豐功偉績,更好地把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宗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奉獻力量,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成立是中國科學工作者表達民主呼聲,維護民主權益的需要??箲鸷笃?,國內政治形勢日益嚴峻,面對美英參戰和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力量的崛起,蔣介石政府不再關心在日本侵略下的存亡問題,而更關心自己政權的未來,政府也變得保守而傾向于鎮壓。《華西日報》一篇社論曾指出,“政府官員腐敗,法律任其濫用,人民生活日益悲慘絕望。盡管國困民貧,一小撮貪污腐化分子卻愈益富有,生活愈益奢華”[2]。極度的通貨膨脹讓科學工作者三餐不繼,更缺少從事科學研究的設備。在學術團體里,營養不良幾乎成為普遍現象。據《大公報》報道,教員和學生雙方都生活在“餓死的邊緣”。中華自然科學社第61期《社聞》上曾“為全國科學家向政府呼吁”,指出科學家存在精神和生活上的雙重痛苦。在精神上,市面上盡管各種洋貨奢侈品應有盡有,卻獨缺乏一個落后國家所急需的科學儀器,大部分科學家都變成了赤手空拳,沒有用武之地;在生活上,大學教授入不敷出,被迫典賣書物,尋覓兼差,犧牲寶貴的研究時間,廉價出賣自己的勞力”[3]。在重慶和昆明等大學和學術社團較為集中的地域,一些知識分子組成民主社團同盟來反抗國民政府的獨裁統治,如1944年組織起來的“民主科學座談會”,經常以聚餐形式討論民主與抗戰問題,主張“團結民主,抗戰到底”,發揚“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精神,為實現人民民主與發展人民科學而奮斗[4]。同時,大家也意識到有必要成立科學工作者的組織來反映他們的訴求。正如涂長望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中指出的,“‘科工’是一個職業團體,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工會,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學術團體?!乒ぁ牡谝粋€任務是爭取科學工作者待遇之提高與研究環境之改善?!?/p>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成立,也反映了中國科學家對戰后建國需求的科學判斷。科學在戰爭中的運用以及在社會進步中的作用,讓社會各界人士更清楚地認識到科學的重要作用。正如法國《費加羅報》的一篇文章所描繪的,20世紀帶給我們的將是科學進入社會和私人生活,科學將賦予我們行為的準則,它將是一種光輝燦爛的前景。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主席、麻省理工學院副校長和工程學院院長、華盛頓卡內基學院院長萬尼瓦爾·布什在《科學——無盡的前沿》中也指出,科學對于國家安全的意義已經在二戰期間得到充分的證明,科學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意義同樣不可忽視,科學不能只是站在舞臺的兩側,“它應該被推到舞臺的中心”[5]。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失利也引發科學家的思考,他們認為,科學作為一種社會產物,已與人民生活建立了密切聯系,過去那種為科學而科學的純學院作風和狹隘觀點不宜再繼續下去,應該組織一個團體以喚醒中國科學工作者的自覺并發揮科學社會任務的需要[6]。這也成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原定三項宗旨之一——“聯絡中國科學工作者致力抗戰建國工作”[7]。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成立也是為了促進科學的合理運用。過去,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科學在本質上是進步的、是有益于全人類的,科學家“為科學而科學”的目的是滿足求知欲和造福世界。而二戰中各國政府全力動員科學界為戰爭服務,尤其是一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生化武器的運用,導致與軍事研究相關的倫理問題集中而全面地爆發,科研成果被濫用所暴露的社會責任危機造成科學家在職業道德的困境中泥足深陷[8]。這讓科學家們意識到要將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聯系起來,并成為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第二大任務[1]。
根據上述考慮,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確立其宗旨為:一是聯絡中國科學工作者致力科學建國工作;二是促進科學技術的合理運用;三是爭取科學工作條件的改善及科學工作者生活的保障。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成立同時亦受到英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影響。英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于1918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家團體之一。它是一個類似于醫師公會的職業團體,主要目的是表達科學家的訴求,保障會員們的職業和經濟權益,推動科學研究和促進科學的進步。與一般的職業團體和科技團體不同,英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還將影響政府決策作為自己的使命。英國科學家認為,不僅是工業界急需科學化的組織,而且在整個社會組織里,從政府最高機構到一般人日常生活,都需要應用科學與科學方法??茖W工作者協會有責任保證科學和科學家在社會生活和國家決策上的地位,其影響政府決策的途徑主要有:科學家的技術教育和普通教育;運用科學解決如公共衛生、營養、農業、燃料等社會問題;對科研機構與其經費進行規劃;與其他科學團體舉辦科學講座來教育民眾。此外,英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還成立了一個科學委員會作為有關科學知識和利益的事務對政府的代表[9]。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對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成立也產生了深遠影響。1943年,受英國科學文化委員會委派,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生物學家李約瑟來華工作。李約瑟本人不僅是英國共產黨黨員,同時受生物進化論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影響,是一個“科學進步論”的堅定信奉者。他對社會問題傾注極大的熱情,并相信科學是一種推進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10]。李約瑟抵華后籌備組建中英科學合作館,為中國科學家提供幫助,并到遷居大后方的各個科研機構調研,以了解戰時中國科學發展的情況。李約瑟的支持與鼓勵,推動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成立。署名“東?!钡淖髡咴谥袊茀f上海分會成立時撰文指出,“中國科協的成立,還由于戰時在后方盡瘁中國科學事業的英國文化使節,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李約瑟博士的鼓勵”[11]。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重要發起人和總干事涂長望在英國留學的經歷也對該組織的成立產生了一定影響。1931年,涂長望赴英留學,在英學習期間,他熱心于民主進步事業,加入英國共產黨華語支部,還參加了留英進步學生組織的“反帝救亡大同盟”和第三國際領導的秘密活動,結識了楊秀峰、鄒韜奮等進步人士,且受到他們的思想影響。通過長期的政治斗爭工作,涂長望認識到,“凡工會組織均富有相當之戰斗精神與革命情緒,蓋經濟斗爭乃政治斗爭之初步,在爭取經濟改善的過程中,必然的會牽涉到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利益沖突,引起封建勢力與反封建勢力的斗爭”[1]。因此,涂長望規劃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參與政治斗爭的路徑是科學工作者團結一致,結成科學工作者的工會,以集體的力量爭取適當的報酬與合理的研究環境,以經濟斗爭為手段,實現政治斗爭的目的。
1945年7月1日,“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在重慶沙坪壩借中央大學召開成立大會的機會,公推任鴻雋為大會主席,涂長望、潘菽報告籌備經過,中國科學社代表張孟聞、中華自然科學社代表沈其益、中華農學會代表梁希、中國工程師學會代表顧毓瑔分別致辭,英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會員、李約瑟夫人李大斐(Dorothy Needham)報告英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情況并致賀詞。不同于以往單純的科學技術團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是一個綜合性的組織,“鑒于我國科學技術之急切需要,由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中華農學會、中國工程師學會等科學團體,以及其他研究科學技術人士共同發起組織”,它的定位是“科學工作者的同業工會”[12]。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會員為“國內實際從事科學技術工作二年以上之人員”,但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第二次年會籌備會期間,部分會員認為,原定普及會員資格過狹,宜加改訂。因此,在第二次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年會上,將會員資格改訂為,“為凡國內實際從事科學技術工作二年以上或國內外大學理工農醫學院畢業繼續服務科學技術工作者。”
為擴大組織基礎與社團的影響力,更好地團結國內外的科學工作者,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始終重視地方分會建設,也可謂是“哪里有科學工作者,科協組織就建到哪里。”從1945年以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先后設立了重慶分會、北碚分會、成都分會、蘭州分會、西北工學院分會、上海分會、南京分會、杭州分會、北平分會以及武漢分會等地方分會。國外方面則設立了英國分會、美國分會、法國分會。
國外地方分會主要是美國的“美中科協”和“法國的科協分會”。1946年上半年,中國科協總干事涂長望赴美推動組織中國科協美國分會,但是由于留美科技人員流動性大、分布廣,短期內很難組織起覆蓋全美的科協團體。后經中共在美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先以小組形式發展為區域性的中型組織,再擴大成立橫跨美國東西兩岸的大型科協組織。1946年初至1947年夏,由薛葆鼎、侯祥麟、陳冠榮、李恒德等人發起,在匹茲堡成立“建社”。據薛葆鼎回憶,“建社”這個名字是周恩來親自定的,意思是建設社會主義。1949年1月29日,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在芝加哥成立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美中區)(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in America(Mid West)”。留美科協成立后,會員發展很快,到1949年2月至6月間,美國各地區分會已發展至13個,會員340人;到8月,有地區分會19個,會員410人;1950年3月,區會發展到32個,幾乎遍及全美主要地區,會員718人;至9月留美科協解散時,會員已達到800多人[13]?!傲裘揽茀f”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引導留學國外的科學工作者回國工作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已有很多相關的文章,如傅琳的《留美科協成立始末》[13]、段異兵的《留美科協回國會員名考》[14]、錢保功的《留美科協發起經過》[15]等文章。留美科協史料公布的也較多,有《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章程》[16]、《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會員名錄》[17],此處不贅。
在內部管理制度上,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設立了理事會與監事會。其中,理事會由11人組成,并設由7人組成的常務理事會主持社團的日常工作。監事會由3人組成,成員獨立于理事會,并設常務監事1人。由于抗戰期間以及戰后交通不便,理事會和監事會的選舉主要通過通訊方式進行。1945年8月,選出第一屆理事會與監事會,涂長望、曾昭掄、潘菽、盧于道、任鴻雋、黃國璋、竺可楨、丁燮林、梁希、林可勝、呂炯等11人為理事,李四光、李學清、艾偉3人為監事,并由理監事聯席會議推選常務理事7人,為竺可楨(理事長)、涂長望(總干事)、呂炯(秘書)、潘菽(財務)、黃國璋(業務)、盧于道(福利)、梁希(文化),常務監事1人,為李四光①[18]。1947年7月,舉行第二屆理監事會選舉,并增設了候補理事與候補監事。這屆當選的理事為涂長望、竺可楨、呂炯、曾昭掄、袁翰青、丁瓚、梁希、黃國璋、潘菽、丁燮林、盧于道。候補理事為蔡翹、朱章庚、沈其益、沙學浚、吳承洛。監事為李四光、任鴻雋、郭沫若,候補監事為林可勝、艾偉。其中常務理事為竺可楨(兼理事長)、呂炯、袁翰青、丁瓚、潘菽、涂長望(兼總干事)、盧于道。1948年12月20日召開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第三屆理事會,涂長望、袁翰青、錢三強、曾昭掄、張孟聞、嚴濟慈、盧于道、潘菽、李四光、丁瓚、黃宗甄、梁希、黃國璋、呂炯、侯德榜為理事;周建人、姚克方、吳覺農、裘維裕、干鐸為候補理事;監事為竺可楨、盧作孚、任鴻雋;候補監事張含英、林可勝[19]。從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理事會與監事會的主要成員來看,其中有不少人是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以及其他科技社團的重要成員,其中還有一些人是1944年在重慶成立的“民主科學座談會”的主要人物,如潘菽、梁希、涂長望、黃國璋等。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以英國進步科學家貝爾納等組織的英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為模式,聲明不是“學會”那樣單純的學術團體,而是要求會員積極參加社會進步活動,促進科學技術的正確發展,并以集體的力量保障科學工作者自己的利益[20]。自成立以來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致力于科學工作者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的改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借助報刊等媒體多次向政府和社會呼吁改進科學人才的待遇,為他們開展研究創造條件。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還開展了科學工作者醫藥保險服務,并在各大城市聘請律師作為會員的法律顧問。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還試圖建立一個科學合作公司來解決協會的經費問題,但最終卻以國內通貨日益膨脹、會員所得入不敷出、大量資金難以籌集而告終。針對科技工作者受迫害事件,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聯合其他學術團體開展了抗議活動,如抗議美國扣留居里夫人事件及康頓博士事件(1948年5月9日),抗議北平黨政當局對袁翰青的無理恫嚇,在工潮中被害的鐘泉周事件和被捕的陳維稷、蘇延賓被捕事件等。
發表宣言呼吁國內團結,國際和平。1946年冬,國內形勢異常嚴重,大規模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聯合中華自然科學社等5個科學團體通電全國呼吁和平,還多次舉行演講會、座談會,強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關系,反對科學為戰爭及寡頭金融服務。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還派人參加了在英國召開的“科學與人類福利”會議,并參與發起組織了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1946年7月底,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在倫敦正式成立,約里奧·居里當選為會長,涂長望當選為常務委員,代表遠東區[21]。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還向聯合國建議成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45年秋,聯合國文教預備會議在倫敦舉行,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聯合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中國氣象學會、中國地理學會提議聯合國機構內應設置科學組織,或將聯合國文教組織擴大為聯合國文教科學組織,提案在該次會議上獲得通過,聯合國文教組織擴大為聯合國文教科學組織,英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赫胥黎(Julian Huxley)擔任聯合國文教科學組織秘書長,李約瑟擔任自然科學組組長,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葉渚沛擔任自然科學組秘書。
組織動員科學家回國參加建設工作。1948年發起“留美科協”的目的和意義,即團結廣大的留美科技工作者把所學到的最新科技知識帶回祖國服務[15]。留美科協多次發動了回國運動,他們采取召開討論會、座談會、學術報告會,出版《留美科協通訊》等方式,組織留學生學習毛澤東著作和其他進步書刊,開展形勢學習討論,介紹國內情況,廣泛團結群眾,取得了顯著效果。1949年5月14日,中國科協香港分會負責人曹日昌教授,奉命通過在芝加哥大學的“美中科協”負責人葛庭隧,邀請在美國的著名航空火箭專家錢學森教授回國工作。1950年1月,中國科協給“留美科協”去函表示,“新中國誕生后各種建設已逐步展開,每方面都迫切需要人才。諸會友學有專長,思想前進,政府方面覓盼能火速回國參加工作?!蓖瑫r,又寫信給全體留美同學,“我們謹此向你們伸出熱情的手,歡迎你們早日歸來,共同為人民服務,為我們新中國的生產和文化建設而努力?!边@些信件刊登在留美科協所辦刊物《留美科協通訊》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22]。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中國科協及其分會的工作,大量科技人才從海外歸來,加入到新中國的建設當中。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還有計劃科學工作和調查科學人力的一些初步構想。如涂長望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一文中呼吁,“科學建國不但需要各科學團體的精誠合作,并且需要極完善的計劃。因此,我們主張計劃科學以促進各門科學的協調并進,對于科學建國尤主張集合全國科學家的力量作通盤的籌劃”[1]。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成立大會上,英國文化委員會科學組主任薩亦樂(Dr.R.A.Silow)也曾建議,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應著手調查中國的科學人力,發動一個對全國所有可用的、訓練過的科學資源和將來訓練時最迫切需要的科學家的普查[9]。這可以說是當代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開展科技人力資源調查和科技工作者調查的開端。當時,涂長望曾以中英科學促進會理事的身份,征得該會負責人教育部次長杭立武的同意,開展調查科技人才工作,實際由科學時代社成員谷長祿負責,但后來這項工作因谷長祿去解放區而中斷。此外,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一些會員還提議設立科學工作者聯誼會,加強國內科學團體及科學刊物的密切合作,以促進科學發展。如在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第二屆年會上,施雅風、鐘功甫、呂東明、蔡銓瑞提出國內科學團體雖多,但力量分散,步驟不齊,不能在社會起重大作用;科協以團結科學工作者為任務,自應負各科學團體聯系促成合作之責;各科學刊物經費稿件莫不困難,如能集中力量當可減少困難。大會決議推選李春昱、朱章庚、涂長望、姚克方、鄭集、沈其益負責籌備,但因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這些工作設想并未實現,調查科技工作者、有計劃地發展科學、促進科學團體的合作、加強科技社團期刊之間的聯合等由全國科聯,以及1958年以后成立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來完成。
綜上所述,正是眾多歷史因素綜合作用,促成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成立,獨特的成立背景與組織宗旨,初步奠定了它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起和組織之一的地位。而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關于中國科學工作的一些設想,也影響到全國科聯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為他們的重要工作內容。1950年7月14日,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總會發布告全國會員書,指出,隨著“科代會”的召開,全國科學界將就我國的科學工作與科學組織作全盤的、周詳的討論,全國的科學界將從此開展一個新局面,負起新中國科學建設的光榮任務[23]。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宣告解散,退出了歷史舞臺。
注釋
①《組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緣起》中也指出,科學家和技術專家是我們所需要的建國工作的中心干部。我們發起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的組織,目的在以群策群力、互助合作,發揮我們最大的力量,遵循最有效最適當的途徑,以服務于我們的國家民族。因為,唯有集體的合作的方式才能發揮出巨大無比的力量,并且也唯有在集體合作的組織之中,個人才能免于孤陋寡聞和偏缺之見,并保證自己的努力不致于趨向錯誤的方向。
[1]涂長望.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J].科學大眾,1948,4(6):256.
[2]費正清,費維愷,劉敬坤,等.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3]中華自然科學社[J].社聞,(年份不詳)(61):1.
[4]許德珩.回憶抗戰[J].近代史研究,1985(2):1-40.
[5]李正風.塑造二十世紀科學的重要文獻萬尼瓦爾·布什與《科學——無盡的前沿》[N].科技日報,2000-08-02.
[6]又嚴.在苦難中產生,在艱苦中生長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J].科學工作者,1949(3):3.
[7]何志平,等.組織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緣起,中國科學技術團體[M].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0.
[8]劉軼丹,曾華鋒,張煌.二戰與科學家的道德困境[J].倫理學研究,2011(1):72-76.
[9]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成立大會[J].科學,1946,28(3):80-81.
[10]劉鈍.李約瑟的世界和世界的李約瑟[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2(2):155-169.
[11]東海.科學力量的匯流——記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上海分會成立大會[J].科學,1948,30.(3):80.
[12]何志平,等.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籌備經過概要.中國科學技術團體[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0.
[13]傅琳.留美科協成立始末[J].北京黨史研究,1998(2): 40-45.
[14]段異兵.留美科協回國會員名考[J].中國科技史料,2000(1):13-25.
[15]錢保功.留美科協發起經過[J].中國科技史料,1988(1):56.
[16]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章程[J].中國科技史料,2000(1):92-94.
[17]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會員名錄[J].中國科技史料,2000(1):26-33.
[18]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成立[J].科學,1946,28(3):167-168.
[19]本屆理監事的選舉[J].科學工作者,1949(3):6.
[20]施雅風.滄海一粟——對解放前“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在南京活動的回憶[J].金秋科苑,1995(2):26-27.
[21]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一年半來之工作報告[J].丁瓚等著,科學與軍事,文匯叢刊第6輯.上海文匯報館發行,1947,29-30.
[22]李靈革,趙文遠.建國初期爭取海外留學生歸國工作的回顧[J].天中學刊,2003(6):99-101.
[23]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致全國會員書[J].科學通報,1950(4):221.
[Abstract]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was one of the sponsors of the First National Natural Scientists’Congress of China to call upon the countr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y to dedicate all their efforts to the building of New China.The meeting led to the birth in 1950 of two new national organizations:All-China Fede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Societies and All-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In September 1958,this two organizations decided at their joint congress to merge into a unified single organization—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reviews the foundation background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analyzes the main activities of this special social organization,and conclude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ll-China Federation of Natural Science Societi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China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not only a need for the foundation of democracy,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struction,but also has its special historical roots.
[Key words]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establishing background;organization structure;main activities
A Study o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cientific Workers
HAN Jin-fa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3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