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成
加快社會組織立法避免承接政府部分職能成為“二政府”
王學成
隨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簡權放權的力度越來越大,社會組織承接的職能和權力也越來越多。無疑,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客觀上需要一大批成熟的、合格的社會組織與之相適應。
然而,在當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踐中,卻出現了不和諧之音:有些審批項目要求“轉移”給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承擔,可是部分事項難以找到合適的承接組織;一些社會組織承接職能后,仍按照傳統的行政審批方式開展工作,企業和老百姓實際上還是受到有關審批項目限制。
“這反映出在審批制度改革中,社會組織存在能否接得住、管得好的問題。”為了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引導、規范和監管,確保轉移出去的審批事項接得住、管得好,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啟動并加快社會組織立法。
為了減少和降低對社會組織進行立法的難度,可根據社會組織的不同類別,總體立法與單行立法同步推進。建議對社會團體這一類非營利性社會組織進行總體立法,同時對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等具有自身特殊性的社會組織單行立法,加快立法進度。
社會組織立法的重點應當放在去行政化、去壟斷化。“社會組織立法要堅持去行政化,避免社會組織承接政府部分職能后成為‘二政府’,防止社會組織權力的行政性和壟斷性。”針對社會組織仍存在自身能力較弱、缺乏以章程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管理部門的監管職責尚未科學厘清,導致監管缺位等問題,培育、引導和規范管理應作為社會組織立法的主要內容。社會組織立法既要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培育與引導,注重保障社會組織合法權益,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又要注重規范行政機關的登記和管理行為,明確有關權限、程序和責任。同時還建議,建立社會組織承接“轉移”審批事項的具體法律制度,“社會組織能夠自律管理的審批事項,可以在原來已經‘轉移’的基礎上予以取消。”社會組織立法在進行頂層制度設計時,要建立相應的法律制度,強化社會組織自律管理能力。如健全經費保障制度;建立自我約束的內部監管制度;引入優勝劣汰競爭機制,建立和完善社會組織評估制度,尤其需要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對違規或者不達標的社會組織建立有序的退出機制,確保社會組織對審批事項接得住、管得好。
(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