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禮攸
寫意油畫之特質與實踐
○黃禮攸

黃禮攸1973年生于湖南醴陵,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第十二屆油畫創作研修班。現為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湖南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湖南省油畫學會執行秘書長、湖南省美協油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湖南省美協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寫意油畫在近百年的探索積淀下,在一大批當代藝術家的實踐拓展中,出現了新鮮多元的研究角度及豐富多樣的探索表達,雖面貌各異,但有一種血脈相連之感。自由感、情感化、精神性、文人畫傾向是寫意油畫的共同特質。在藝術實踐和表達過程中這四個特點每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兼而有之,但更多的是各有側重,下面就我作為油畫創作實踐者的角度對當代寫意油畫家的創作特質進行掛一漏萬的粗略闡述和分析。
自由感。具體地說,寫意油畫的自由感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寫意油畫從西方的寫實性與再造性的造型觀念中掙脫出來,吸收了東方寫意之精髓,它不求形象的準確與逼真,而求形象的內在神似與氣韻的生動;二、它不受嚴謹、僵化的造型規律的限制與束縛,它根據主體心緒與意趣的支配,追求一種新奇的構圖方式和鮮活生動的造型手段;三、寫意油畫打破了現實對象的原初結構與特征,重在抒發主體自由的心理體驗與心靈感受,它以反常規的點、線、色和非常態的肌理、質感來表現主體內心世界的創造性表達;四、它擺脫了陳腐觀念與程式化語言,往往以奇取勝、以新悅人,充滿了視覺活力與美感變化,使人感到一種審美上的陌生感與愉悅感,因此觀者常常被藝術家奇妙的構思和新鮮的視覺所感動和折服。寫意油畫中的自由特質在當代的油畫作品中隨處可見,如戴士和的《金山嶺》《金融街》《蘭溪春暮》《司徒亮先生》等作品,藝術家以別出心裁的構圖和既主觀又客觀的色彩來自由表達他的審美世界,抒發自己人格化的物象感受,作品在形式語言上強烈奔放,酣暢淋漓,給人以很強的視覺享受和沖擊;周春芽的《桃花》《綠狗》等系列作品以粗獷松動的筆觸,主觀強烈的造型和激蕩奔放的色層、肌理表現出畫家對藝術自由感的執著追求。

致春天 130cmX20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桃花谷 100cmX10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情感化。寫意油畫都以“暢神”和“寫心”為核心,強調藝術家主體心靈的情感抒發,重視藝術家的主觀心理機制的變化。它要求藝術家高揚主體內在激情的自主性與自律性,強調直覺、靈感、頓悟、想象等主觀心理因素在創造中的地位。為了抒發強烈的審美情感,必然舍棄或淡化某些本質特征,打破現實物象的真實造型,對它進行必要的變形與重構,最大限度地表現人靈魂深處的情緒和感受;同時它還要求改變對象的固有色彩,使之強烈地表現藝術家的情感指向、文化觀念與價值追求。情感化以心靈的內在沖動為源泉,注重形式語言的自律性建構和心理現實的主觀化營造,充滿了藝術活力與文化沖擊力。寫意油畫由于強調情感化,因此其必然拋棄或消解理性邏輯與科學真理,從而呈現出一種自由的狀態與聯想的空間,這種運動與靜止、現實與虛擬、情感與理性等矛盾轉換形成了沖突與和諧并存的綜合視覺景觀。并且,在這種一張一馳的張力運動中,理性讓位于情感,冷靜讓位于迷狂。正是由于精神張力的不停釋放,飄移和播撒,使寫意繪畫形成了特有的自由奔放和酣暢淋漓的藝術效果,從而產生動人心魂的藝術感召力。如賈滌非的《尷尬圖系列》《斑馬線系列》和《桑拿圖系列》等作品,藝術家以激情的大寫意方式把當代人對社會狀態的反思與批判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并且他始終以充沛的精力和獨特的視角去注視這個世界,以飽滿的人文熱情對當代人的心靈世界進行深刻的情感透視和表達;許江的《歷史的風景》《葵巷》《葵陣》《葵瀑》等作品,讓我們感覺到藝術家一種偉大崇高的熱情,一種真誠磅礴的氣勢,一種博大深遂的思考,一種深沉的熱愛與強烈的震撼。

桃花谷六 180cmX19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桃花谷二 100cmX10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桃花谷七 100cmX10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精神性。藝術是人的精神領域的產物,自然也是人的存在的反映。無論從藝術的發生論上還是從藝術的本體論上講,精神性先天決定了藝術這一特質是無法改變的。一個時代的藝術是這一時代整個民族的思想情緒、心理狀態、精神現象最直接也是最原生的顯現和凝定,因而也是這個時代人的靈魂的一種外化存在與外化存在的形式。不僅作品表達的思想內容如此,作為載體的藝術形式的流變,本身也是人的精神現象間接的外化體現。在這紛繁復雜泥沙俱下的時代,一切對于學術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應該成為知識分子的一種自覺,同時也意味著一種對于精神自由的捍衛,這也就對當代藝術家的人格、氣質、學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寫意油畫重視藝術家的心理本能的情緒宣泄與提升,關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在現代社會中的精神狀態與存在關系。藝術家所表現的形象常常和現實情境有較大的反差與錯位,是對現實生活的主觀變形與意象重構,往往具有某種隱喻性和象征性,他們共同追求的是一種具有精神性的審美境界,以非凡的象征與詩化的意境去構建一種震撼心靈的藝術世界。如尚揚的《診斷系列》《94大風景》《董其昌計劃》等作品,藝術家通過對綜合媒材的運用以及對現實圖像和古典傳統文化符號的并置組合表達他對商業社會所帶來的人的精神信仰的喪失和價值追求的迷失的拷問,同時也表達了現代化進程中他對環境和傳統文化的深沉思考;曾梵志的《從1830年至今》《天空系列》《太平有象》《一個老人》等作品,藝術家運用粗野凌亂的線條和筆觸、強烈刺激的色彩與造型,震聾發聵的批判直指觀眾的心靈。
在中國繪史中,一般將宋元之際當成“文人畫”之肇始時代。自宋元開始,相繼提出的“不以形似”“胸有成竹”“寫生寫氣”“逸筆草草”等理論與繪畫要求,使繪畫實踐與理論精到完善起來。在宋畫的精致之后,元畫提出的“寫意”概念再自明清以來的董其昌、沈周、徐渭、惲壽平、朱耷、石濤、吳昌碩等許多畫家,雖各有自身風格與時代特征,但無一不重視文化修養,無一不重視人品道德,無一不重視繪畫語言,這正是文人畫的基本特征。由此相繼提出的“讀萬卷書,行千里路”“人品高畫品亦高”“筆墨當隨時代”“胸無成竹”“法無定法”“師心為上”等理論,便成了文人畫最本質的理論核心。因此,多數學者認為,文人畫是中國繪畫中特有的現象,它們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甚至在同一發展階段的不同區域,不同畫家之中都有不同的面貌,但從總體上講,他們更重視藝術語言的特殊性與藝術形式的個性,他們不斤斤計較于已有的技巧趣味,不強調一般意義上的形色、尺度、比例等狀物特征,不過多沿用固有的形式甚至鄙薄巧、作、技、能、拘、泥,而重在重新尋找和體現藝術表達的文化精神。在西畫東漸過程中,中國藝術家的文人情結和寫意因子與油畫表現相結合,產生了新時代別具特色的文人寫意油畫,這類油畫強調藝術家能用高格的文化性繪畫語匯來表達自己心靈上特有的境界。故而具有文人畫傾向的寫意油畫追求的正是中國傳統文人畫中精謹、儒雅、文秀、瀟灑之風格,淡、清、柔、和、悅的審美之意境。追求這種傾向的寫意油畫家也大有人在。如:張冬峰的《我在金蓮湖》《穿過竹林的歌聲》《那山那水》等作品,藝術家用閑散自由的筆韻、含蓄溫潤的色彩、明凈高雅的色調描繪著具有明顯中國文人氣韻的南方山水,創造出一種蔥郁繁茂而又簡雅詩意的亞熱帶風景樣式;陳和西的《有新娘的廣場》《農舍》《勞作》等作品,則在特殊的色層處理中用潑辣而精致的筆法將南方的炫麗多彩揮灑得淋漓盡致。

花落黃昏 150cmX20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早春踏花 190cmX25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桃花谷四 100cmX10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桃花谷五 100cmX10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致黃昏 130cmX20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桃花谷三 150cmX200cm 布面油彩 2015年

流淌的春意 120cmX190cm 布面油彩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