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委黨校 嚴業明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日照一方面擁有“藍天、碧海、綠樹、金海灘”的獨特環境優勢,另一方面魯南臨港產業帶、國際海洋城建設等一系列省級戰略的實施,為日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代人對生態需求與消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下一輪城市競爭的焦點,許多城市把建設“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模式。
一方面日照擁有“藍天碧海金沙灘”,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基礎是日照發展的最大優勢,另一方面,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必然會給生態環境建設帶來新的挑戰,確立生態城市建設是將二者結合的最好方式和途徑。
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隨著日照經濟社會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些問題和矛盾正逐步成為制約日照今后發展的不利因素,要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必須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
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日照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也逐步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日照市于1999年成立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于2000年被評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市,于2002被評為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市,于2004年被確定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于2009年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等,這些為日照市生態城市的發展揚起了風帆。今年以來,日照市在這三個層面上開展了循環經濟的實踐活動,總結了“點—線—面整體推進、小—中—大循環漸進”的日照模式,提出了三個循環的措施;“第一個是‘小循環’:通過培育企業走生態發展之路來構筑微觀循環基礎經濟;第二個是‘中循環’:通過建設綠色工業園,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基地;第三個是‘大循環’:通過建設循環型社會,打造環境友好型產業經濟體系”。
2.1.1 培養生態企業,構筑循環經濟微觀基礎
日照市通過狠抓生態企業培育來加強循環經濟發展基礎。生態企業建設是循環經濟系統建設的基礎。日照市以培育生態企業為重點,積極推進生態示范項目建設,積極推行綠色生產以及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促進企業加快科技改造的步伐,使企業逐步由環境污染防治事后治理為主向企業生產全過程的事前預防和控制為主轉變。
2.1.2 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構筑循環經濟示范基地
“生態工業園(簡稱EIP),是基于循環經濟理念和設計工業生態學原理,建立的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建立生態園區,從而在更高的水平上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問題”。生態工業園區是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方式。根據循環經濟理念,加強生態工業園重點建設,在擁有實施清潔生產的、發展生態企業的基礎上,與現有的企業積極引進配套項目互補,努力實現企業之間的資源循環和在園區里零排放廢棄物,逐步發展生態工業園區。
2.1.3 多渠道利用再生資源,膨脹循環經濟規模
從資源流程和經濟增長對資料影響的角度來看,增長方式存在著兩種模式:一種是傳統增長模式,即“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式直線過程;另一種是循環發展模式,即建立和完善固體廢棄物分類、收集和處理系統,完善再生資源回收處理與綜合利用體系,建立健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市場機制和管理機制,進而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實現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2.1.4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
日照市充分利用自身優勢,依托良好的自然資源,大力培植生態園區、生態企業,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旅游經濟、港口經濟、體育經濟、房地產經濟和大學經濟等環境友好型產業以及現代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著力打造具有日照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努力建設循環型社會。
目前日照生態城市建設更多的只是涉及政府與企業,全民性參與力度明顯不足。大多數居民仍沒有生態危機感,其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消費方式都與生態城市建設格格不入。
2.2.1 認識有待進一步深化
城市生態化建設是一個需要各級密切配合、相互協作的系統工程,而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及廣大群眾對生態城市的認識還需要一個過程。當前,日照生態城市建設的組織保障、政策保證的可靠性還需要一個過程。
當前,日照生態城市建設的組織保障、政策保證的可靠性還遠為不夠,配套能力有待加強。盡管領導層面對生態城市建設和優化經濟環境已形成了統一的認識,但是基層執行力度不夠,一些地方部門對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查處力度不大、處罰不嚴。
2.2.2 結構性制約因素仍然存在
自2003年以來,日照市對產業結構進行了戰略性調整,第一產業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增長迅速,第三產業則略有下降。2010年,全市產業比例為9.8:54.8:35.4。在2002~2014年間,全市GDP增長率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但是,在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的同時,日照的結構性制約因素卻并未根本改變。
2.2.3 環境問題存在隱患
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了對建設項目的清理檢查和對污染源的監督管理,但是日照生態破壞現象未得到全面控制,生態環境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隱患。
(1)大氣環境污染。臨港鋼鐵、化工工業污染較為嚴重,少數污染企業超標排放回潮的現象時有發生。
(2)城市固體廢棄物污染。突出表現為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較低,中心城區外生活垃圾簡易填埋、露天堆放現象較為普遍。
(3)水環境污染。近岸海域海水養殖的無序對水域的承載能力和循環自凈能力構成威脅,導致局部水域環境質量惡化;城市飲用水源與排污段混雜的不合理布局制約了城市的供排水。水利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
2.2.4 經濟基礎相對薄弱
日照歷史文化積淀很深,但經濟基礎薄弱,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增長效益不高,地方財力薄弱,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不足,城市整體帶動與輻射作用弱。
“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這是建設生態市的前提。環境質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和條件,而環境保護是城市生態建設、生態恢復和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而直接的手段?!笨梢姡鞘械慕洕l展與保護生態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牢固樹立“發展為要,環保為先”的發展理念,提高市民的生態意識,使市民認識到自己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和應負的保護自然的責任,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但同時也尊重歷史文化,自覺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高效運行。
用“以人為本”的理念搞好城市規劃,明確城市定位,這是建設生態城市的關鍵。城市規劃是一項長遠大計,科學的城市規劃是生態市建設的依據和條件。我們要緊緊圍繞“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突出城市規劃的指導性、科學性、長遠性和綜合協調性,這對于提高日照生態市的競爭力,實現日照生態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思想,是指城市發展要充分考慮和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在公平原則下城市每位居民都應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權利和輕松、安全、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
遵循生態經濟規律,調整產業結構,這是生態市建設的重點。因此,必須要完成工業化任務,在實現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同時學習世界高新科技。第一,應該加大循環經濟建設的宣傳力度。要面對農村加大循環經濟建設宣傳力度,使農民明白在農業生產中怎樣做才符合生態要求。第二,應該加強農業、第三產業和整個社會的循環經濟建設。就目前來說,循環經濟主要集中在工業上,在農業、第三產業以及整個社會層面,還不能較好地體現循環經濟理念。
加強政策引導,健全生態城市發展的有效機制,這就是建設生態市的保障?,F在許多城市都在一窩蜂地大搞城市生態化建設,但是卻沒有幾個城市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生態城市的建設理念。大多數城市都是停留在城市生態化建設的表面工作上,例如,增加綠地,美好亮化,搞好城市環衛,大肆興建健身廣場與公園等,真正系統地深入建設生態城市,促進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與環保建設緊密結合的很少,要想建設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必須建立一套切實可行、堅實有力的保障措施體系來推動實施。在政策制定的時候,政府應把城市生態化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放在首位,節能減排,強化城市的生態功能及作用,用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來統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注重生態文化建設,增強生態市建設內在動力,這是建設生態市的核心。生態文化主要包括:體制文化、物態文化、認知文化、心態文化。生態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改革不合理的管理體制,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發展生態科普教育,培養科學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倡節約和保護環境。大力提高生態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實現公眾、企業、決策管理者生態文明程度的顯著提高。只有生態文化的培植、傳播和普及,生態市建設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提升到上層建筑的高度,使生態市建設有牢固的社會文化基礎,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持之以恒。
綜上所述,建設生態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城市發展大趨勢,生態城市發展與管理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看到生態城市發展與管理的艱巨性和長期性,也要認識到它的可實現性,所有理論及其發展模式都是經歷了一個從提出到完善,從發展到成熟,從理論論證到實踐應用的過程。
[1] 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2.
[2] 陳濤,辛文軒.日照日新[N].人民日報,2011-12-27.
[3] 趙兵.當前生態文明的新動向和路徑選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