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 周思宇
2012年9月,國務院發文《國務院關于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規劃的批復》,寧夏建設中國首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大幕正式拉開。根據《批復》,寧夏全境為試驗區范圍,涵蓋6.26萬平方公里地域,632萬人口。試驗區以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高地、國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集聚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示范區為戰略定位,通過沿黃經濟區、中阿博覽會、銀川綜合保稅區三大平臺,著力提升寧夏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水平,加強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經貿往來。兩年多來,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雛形初具,同時美國、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出現復蘇,中國宏觀經濟步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這一過程中,寧夏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優勢劣勢日漸顯現,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與挑戰。本文擬以SWOT分析的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發展進行探析。
1.1.1 地理優勢
寧夏位于中國陸地版圖的幾何中心,地處絲綢之路古道上,承東啟西,不僅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下的重要戰略支點,國家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同時也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地理優勢顯著。此外,銀川作為中阿博覽會的永久會址,蓬勃發展的中國—阿拉伯國家經貿文化交流也為首府銀川及全寧夏的對外開放注入了活力。
1.1.2 文化優勢
寧夏是中國唯一的省級回族自治區,伊斯蘭文化底蘊深厚。寧夏擁有回族人口217.38萬(2012年),回族人口數居全國第一,占全國回族總人口的20.53%。3698座(2011年)清真寺星羅棋布于寧夏全境。與此同時,寧夏穆斯林與漢族融洽的民族關系也為寧夏發展經濟對外開放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相同的宗教信仰使寧夏與中亞國家、阿拉伯國家具有非常強的文化淵源與認同感,在中國—阿拉伯國家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此,寧夏成為中阿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
1.1.3 資源優勢
寧夏大部屬半干旱氣候,光照充足降水稀少,黃河蜿蜒而過又為寧夏平原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供給。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給寧夏發展灌溉農業、設施農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也使得寧夏的農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寧夏的枸杞、牛羊肉中外馳名,遠銷海外。同時也帶動提升了寧夏的物流、包裝、銷售業;賀蘭山東麓作為可以和法國波爾多媲美的優質葡萄產地,有著發展葡萄酒產業的天然優勢。目前,葡萄種植與葡萄酒釀造產業發展迅猛,正逐漸成為寧夏的新名片。此外,寧夏能源優勢也十分明顯,寧夏煤炭資源相對富集,人均煤炭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同時,寧夏光照充足,風力資源豐富,也使得寧夏發展風力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產業具有非常大的潛能。2014年,寧夏為華中、華北地區輸送電量達300億瓦,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1.2.1 人口、經濟、區域體量偏小
寧夏處于黑河—騰沖人口地理分界線以西,地域狹小,人口密度低,經濟總量小。寧夏總人口632萬(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2752億元(2014年),國土面積66400km2;同期分別居全國第29位,29位,27位。內部總體市場狹小,需求有限,對生產的刺激不足。工業資本集中于資源開采及相關上下游產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同時,寧夏與周邊地區經濟發展路徑大體相似,發展程度基本相近,發展同質化明顯,經濟上難以形成有效互補。

表1 2013年西北五省經濟發展水平比較
1.2.2 對外開放程度低
調查顯示,對外開放對寧夏經濟的貢獻率為24.44%,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與東部沿海地區差距更大。2007年,寧夏實際利用外資為1.7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為0.2%,同期寧夏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0.36%;截至2013年,寧夏實際利用外資為2.04億美元,占全國比重為0.17%,同期寧夏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為0.46%。
除外商投資稀少外,寧夏的國際交往渠道也十分有限。2012年國家在寧夏設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前,寧夏沒有定期國際客運航線。外國商旅游客前往寧夏必須在異地中轉,無形中限制了寧夏的對外開放水平。2011年5月,寧夏開通了銀川經昆明至迪拜的定期國際航班,這也是寧夏首條定期國際航線。2014年又開通了至韓國仁川的國際航線。但總體而言,寧夏開通的國際航線極少,國際交往渠道十分有限。
1.2.3 人才缺乏
寧夏地區的人均受教育年限為8.367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575年(2012年)。每萬人中高校在校人數為114人(2007年),處在全國倒數第六。頂尖人才方面更是乏善可陳,全區僅有“211”工程大學一所,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長江學者1人。這樣的人才狀況難以為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1.3.1 “一帶一路”帶來的重大戰略機遇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中亞訪問時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提出要加強中國向西開放的力度,打造新的增長點?!耙粠б宦贰苯ㄔO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也帶來了寧夏經濟發展的新機遇?!耙粠б宦贰钡幕A設施建設,加強與中亞國家經貿往來等具體措施,都會對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建設帶來諸多政策優惠與利益。
1.3.2 宏觀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轉移與升級
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中國經濟也告別了低含金量的高增長時代,步入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靶鲁B”下,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與升級將加速進行。同時,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也會帶來一大批工業企業的轉移。對于寧夏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來說,承接好上述地區的相關產業轉移,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無疑會給寧夏跨越式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
1.4.1 體制機制不適應試驗區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寧夏在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中擁有一定先行先試的自主權。但試驗區管理體系能否與現有管理體系的協同適應、試驗區管理機構如何簡政放權以提高行政效率、試驗區法律體系能否盡快完善以適宜經濟發展、試驗區的經濟運行機制如何推動經濟發展等問題都是需要政府管理部門盡快解決的問題。如果體制機制不能適應試驗區的發展,無疑會阻礙試驗區未來的建設與發展。
1.4.2 國際貿易規則的限制
在試驗區的建設過程中,對外開放無疑是重中之重的一方面。然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系列復雜的貿易爭端與貿易壁壘。盡快掌握好國際貿易規則,利用好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爭取國家層面的協助與支持,維護外貿企業的合法權益,增強企業信心,是企業與政府需要共同面對的嚴峻問題,是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中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1.4.3 生態環境惡化
寧夏處于半干旱與干旱氣候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敏感。寧夏北部面臨土地鹽堿化,面臨著水體污染和大氣污染等生態威脅;中部地區面臨草場退化、土地沙化的問題,寧南黃土丘陵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嚴峻。過去數十年來,寧夏的經濟發展以粗狂型發展為主,單位GDP電耗、能耗及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均居于全國前列。環境的惡化無疑對寧夏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產生巨大的威脅。
寧夏自身經濟腹地狹窄,市場有限,但是如果通過有效集約整合,例如“將寧夏作為一個大城市來規劃建設”,寧夏依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2015年初剛剛獲得通過的《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就是對重新整合寧夏經濟要素非常好的范例。在試驗區內部進行整合的同時,寧夏也可以積極拓展與周邊省區的經濟聯系,加強寧夏沿黃城市群與蘭西城市群、關中城市群的聯系,真正拓寬寧夏的經濟腹地,為試驗區建設提供更堅實的城市群基礎。
對外開放是試驗區建設重中之重的內容。利用好文化紐帶,加大對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國家的開放力度,引進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高收入國家的人才、資本與管理;將清真食品、清真用品、旅游觀光等產業瞄準阿拉伯國家、穆斯林國家市場,擴大出口,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在經貿往來與交流的過程中,寧夏更可借中阿合作的東風,將以銀川為首的寧夏沿黃城市群打造成高水平、有知名度的國際化城市群,促進區內一大批具有穆斯林文化特色的世界一流基礎設施與服務體系建設。
試驗區在現有的管理體制上,可借鑒深圳特區、上海自貿區及其它國家的經驗,引進市場化機制,樹立公平自由的經濟規則,精簡行政審批,提高試驗區管理效率,并爭取國家更多的政策傾斜與優惠,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充分發揮試驗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積極改革和探索試驗區的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職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和經濟發展。
通過文化、經濟、生態要素的整合,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實現文化、經濟、生態的三位一體協調發展,將寧夏北部沿黃地區定位為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先行區,寧夏中南部地區定位為生態文明先行區,使之南北統籌部署,協調發展。
綜上所述,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是國家向西開放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寧夏在新的發展時期的使命與責任。積極抓住機遇,把握自身優勢,彌補發展劣勢,尋求有效對策;有效整合自身資源,積極拓展經濟腹地,加強與阿拉伯及穆斯林國家的經貿往來,創新管理體制機制,走文化、經濟、生態一體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寧夏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維護民族團結與繁榮,促進寧夏跨越式發展,增進中國—阿拉伯國家雙邊的經貿往來,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大有可為。
[1] 宋洋.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開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2] 米文寶,侯景偉,蘇昌貴.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發展理論與實踐探索——2013年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發展與創新高層論壇會議紀要[J].經濟地理,2013(8).
[3] 陳學君.寧夏向西開放評價及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 2015(1).
[4] 陳偉忠.支持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N].金融時報,2012-09-20.
[5] 李俊艷.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發展研究[J].時代金融,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