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于婧
我國政府長期以來在尋找生存和進行經濟項目的基礎保障,于是,黨中央提出了“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存環境明顯好轉”的方針的具體目標,以此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然而我們一直面臨著的問題是,經濟的發展幾乎是通過依賴和透支環境資源來維持的,這就違背了可持續性發展原則,與此同時,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也受到了破壞。所以,我們身邊的人們,最在乎的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這里面最為典型的是工商業企業,他們幾乎不會考慮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忽略了生態平衡的問題。
為了應對這種現象,環境會計的工作便是將環境當成一種經濟資源,一種有價值的并能夠被計量的經濟資源,把它的資本轉為環境利潤、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負債、環境收益、環境資本的收集、估量、測評與匯報等。
傳統會計的產生是因為需要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反映與掌控,它的前提是以地球自然資源是無限制為前提的,并且它出發的角度僅僅是單個經濟個體,它最主要的計量單位是貨幣,它的首要目的是增高企業的經濟收益,它一般通過不同的手段綜合、持續、深刻、系統地對企業組織和相關單位的經濟項目進行評估、結算與監督,并且在國家經濟日益增長的環境下,依次進行預測、決策、掌控和評估,傳統會計是我國經濟管理方面的一個重要分支。
與之不同的是,環境會計的一切都是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進行的,環境會計的主要職責是估算環境資產、費用、效益等,在這些工作完成的基礎上,它將會對企業的各項經濟現狀進行計算評估和監督。環境會計不同于現行會計,但是它是現代會計學的一個剛剛崛起的流派,是匯總會計學、管理學、環境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有關知識而形成的一個綜合性學科。
由此可以發現,環境會計的構建是現代會計學日益成型的必然發展趨勢,它的構建將會對我國可持續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如此可觀的現實依據下、我們有深厚的理論基礎來構建環境會計,并且勢在必行。在這種基礎上,我們必須把握環境會計與現行會計的各種不同與差別,以此才能真正更好地構建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和現行會計的相同點與差別點是他們之間的差異表現。它們的第一個相同點便是會計的實用資料一樣。它們兩個用來確定、估量、核實計算的數據全部是來自于企業自身的經濟業務項目。第二點則是整體的目標一樣。重新返回到通過搜集、核實計算、分析企業的各項參數數據以此來確定和監督企業經濟活動是我們實現會計活動的初衷和最終目的,此外,找出管理中的漏洞,并且迅速地矯正和修復管理漏洞,從而使得經濟資源獲得比它本身預期更好的利用,也是進行會計活動的一個重要初衷和目的。第三點則是核算的步驟一樣。它們的核算程序都如圖1所示。第四點為兩者核算的會計主體一樣。現行會計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和監督企業自身的所有經濟項目,微觀會計領域中的企業是現行會計的主體。

然而,環境會計的主要目的是對企業發生的環境責任和承擔責任的決心和現狀進行反映和監督,環境會計的主體是隸屬于宏觀領域的企業。
第一點,兩者的會計目的不一致。現行會計往往會不重視甚至忽略掉自然資源缺乏以及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打擊的因素,不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考慮環境與發展之間的相互關系。環境會計的目標截然相反,它通過制訂處理和完善企業與自然可持續性發展之間的關系方案,來解決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自然環境可持續性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環境會計會確定、估量、計算和分析環境,制訂出與社會資源相符的合理方案。最終的結果將會使企業與自然和諧雙贏。再從具體目的上來說,環境會計報告可以提供有關的環境會計信息給有關的群體比如公司的股東、公司的債權人、相關政府部門和大眾群體等。環境會計的最終目的是準確無誤地計算和估量出人們對于環境資源的價值、對于自然污染的支出、對于環境保護所產生的利益以及對能源的消費狀況。
第二點,環境會計和現行會計兩者的信息使用者截然不同。傳統的會計信息主要應用于企業的上層,如投資者或者債權人等,但是政府及政府相關部門是環境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其中,環保部門是最典型的使用者。環境會計的絕大多數信息提供給了政府的環保部門,環保部門通過這些信息對企業造成的自然破壞和環境污染以及保護環境的成果作出評估,以此來擬訂并實施環保策略和獎罰企業活動方案。環境會計的核算和數據整理主要是總結歸納出一部分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是關于自然環境資源的應用、喪失破壞、污染浪費以及償還回復等。以此來告誡并督促企業公司,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嚴格遵循可持續性發展原則,必須站在理性的角度上,在獲得最大經濟收益的同時,必須把保護生態自然環境放在第一位,嚴格遵循物質循環準則,合理地開發和應用自然資源,不能僅僅為了發展利益而去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最大程度地提高社會效益和自然效益。
第三點,環境會計和現行會計核算成本的途徑不一樣。現行會計體系提供的有關數據幾乎都是能夠用貨幣計量來衡量的,但是環境會計領域中遇到的諸多事宜,嚴格的貨幣信息根本無法進行估算和計量。敘述性的自然環境情報就是這些無法定量化的信息的一種,比如說能源的用量及損失量,廢棄物的排放量等,并且這里面包含了一定的不能夠準確核算它的價值的環境財務信息,比如說一些自然資源的社會、自然效益。然而,環境會計則不能夠應用單調的貨幣計量方法,它采取的是應用貨幣計量和非貨幣計量兩者相結合的途徑,這種方法第一可以采取貨幣計量單位,第二可以采取勞動量、實物量和相關參數等不是貨幣的方式作為計量單位;這種方式第一可以用通常的文字形式來表達,第二又可以用數字方式來描述。我們都知道,貨幣計量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為支付法,第二種為成本收益法;非貨幣計量法也有兩種計量方法,第一種是評價法,第二種是文字敘述法。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應用以上方法來為相關部門提供比以往傳統方法更加精確的情報和信息。
第四點,環境會計和現行會計的分析和掌控方式不一樣。現行會計是從企業的根本出發,以此來分析和掌控企業的運營建設費用,為一些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一些財務情報,包括有些企業的生產運營能力、賺錢能力和償債能力等。然而環境會計是從社會出發,以此來分析和掌控企業的社會環境成本,把自然環境成本、自然環境收益和自然環境貢獻值提供給政府、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大眾。
第五點,環境會計與現行會計的會計報告模式截然不同,現行會計報告主要通過編寫資金負債表、利潤表和資金流量表以數值(貨幣值)的方式來反映企業公司的財務現狀和運營現狀。與之不同的環境會計則是不但可以用文字敘述的方式反映企業效績,也可以使用環境資產收益表、環境資產負債表、環境資產增值表和環境損失收益與效益對比表等數字化的手段來對企業公司財務和運營的執行進行匯報工作。
自然環境是地球人以及他們的子孫后代賴以生存的前提,是為地球人所共有的,是一種“特定財產”,理應在人類生活環境和繁殖后代之間合理地進行分配,以此來實現我們提出的“可持續性”原則。然而,實際生活中,日益遭到嚴重破壞的自然環境、環境污染和有限的保護環境投資都要求環境會計制度快速建立。它的建立必將對環境污染的緩解、企業惡劣行為的遏制、企業行為的評估、經濟可持續性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仔細來說,以下幾點為我國環境會計構建的必要性。
第一,環境活動和環境管理客觀地發生于我國企業中,因為各方面的因素,環境活動會在企業平時頻繁地發生,會計的職責要求它必須要把這些環境工作歸于自身的工作范圍之中。并且,企業環境中的很多實際任務都是要求把必不可少的環境會計信息系統作為基礎和鋪墊。
第二,我國環境現狀的基本需求。21世紀以來,由于全世界科技的飛速發展、全球人口暴漲以及對自然社會的需求越來越大,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被毫無節制地開發和消耗,由此環境污染問題日益惡劣,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均生活水準的整體提高從根本上被限制了。環境會計的作用是通過一系列的社會經濟活動來引領和監督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資源,來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這就引導人們必須以新的保護環境的方式來把環境因素充分考慮到會計體系中,運用新的方式,建立新型的環境會計,形成獨特的、新穎的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三,環境會計能夠給企業自身的發展帶來獨特的空間,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企業類型一般投入大量資金,以消耗自然環境資源為代價,獲取與被消耗的資源不對等的利益,這樣一方面使得資源不能夠實現最大化的利用,另一方面使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破壞,可以這樣說,這些活動給我們的子孫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這種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肯定會對自然環境的補給修復能力造成滅頂性打擊,這些現象從根本上來看,其實是企業自身的慢性自殺,因為一旦自然環境資源枯竭,企業將面臨倒閉破產,阻礙了企業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從企業的長遠目標來看,企業必須加強環境保護意識,重視環境會計的構建,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在競爭中經久不衰。
第四,必須要準確地衡量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自身成本的需要。我們必須明白一點,那就是事物可以通過內部看外部。也就是說環境會計可以通過計算核實企業的社會資源成本,以此對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生產成本進行精確的評估,以此來激發并發掘企業內部的潛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
第五,有利于總結企業外部環境信息。因為政府環境保護部門、政府相關部門、社會人民公眾、企業管理內部人員、投資者和債權者都將使用到這部分信息來完成他們各自的工作。這是對社會公布企業環境信息的需要。
當今社會環境下自然資源消耗嚴重,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遵循可持續性發展原則,環境會計應運而生,所以加快我國環境會計的構建勢在必行。
[1] 武鴻留.環境與會計[J].商,2012(23).
[2] 劉偉宏.淺議環境會計在我國建立的必要性[J].會計之友(B),2005(05).
[3] 焦董瑞,楊文會.淺談環境成本的重新分類[J].煤炭經濟研究,2009(03).
[4] 徐婷婷.環境會計在我國發展緩慢的原因及對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S2).
[5] 向樂樂.淺析建立我國環境會計的必要性[J].經濟師,2006(04).
[6] 王敬.對我國環境會計問題的思考[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1).
[7] 肖序,姜林林.韓國環境會計的發展歷程及其實踐[J].財會通訊,2006(01).